潘从汉:扎根山区教书育人40载等

潘从汉:扎根山区教书育人40载等0

潘从汉:扎根山区教书育人40载

潘从汉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满田小学唯一的教师,1983年,20岁的潘从汉投身山区教育。40多年来,他先后在6所学校任教,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2023年6月,本该退休的潘从汉在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接受返聘,继续回到教学点教书育人。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潘从汉将宝贵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大山的教育事业。今年4月,潘从汉被评为“中国好人”。

王磊: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王磊是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柳爱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多年来,他带领志愿者探访“三战”老兵达500多次,极力“抢救”即将消失的红色记忆,提升“三战”老兵晚年幸福感,努力加强青少年红色文化的培养。在踏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路上,王磊和协会志愿者们始终坚守红色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马淑芳:“用心用情照顾好每一位老人”

初夏,山西省大同市家怡养老院里欢声笑语,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还有小朋友表演节目……“这个生日过得太开心了!”一位老人高兴地说。据了解,养老院每月都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集体过生日,院长马淑芳会为每位老人送上一束康乃馨。“用心用情照顾好每一位老人,让他们晚年生活衣食无忧,精神上得到抚慰。”马淑芳说。13年来,马淑芳全身心投入到养老事业中,把养老院办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姚宝熙:一生报恩的老人走了

近日,浙江金华的“中国好人”姚宝熙老人因病去世。姚老生前热心慈善公益,累计向家乡捐款1500万元,用于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助学专项资金、修缮古建筑。而他自己却一生节俭,一根皮带断了接上,修修补补用了18年。老人曾说,小时候家境贫困,是乡亲们资助他完成了学业,“生这里长这里,有恩情的都要报!”

杨意红:一心助农振兴乡村

湖南浏阳市金源村的杨意红虽然是个农民,却是钻研种植技术的好手。他先后培育出300多个辣椒新品种,其中有30多个品种在全国广泛种植。如今80多岁的他,仍然坚守在辣椒育种一线。杨意红专注助农,不求回报,他说,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我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刘天民:种好都市“菜园子”,鼓起村民“钱袋子”

刘天民是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09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回到村里,发现眼前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跟我小时候一样,家家住着破瓦房,村路还是土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找个同龄人聊天都费劲。”刘天民回忆。就在那一年,他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多年来,他坚持“以社带村”,引进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带领村民们“土里刨金”闯出一条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新路子。

张威:“我怕旅客找不见警服,就没有了安全感”

2023年7月30日,张威值乘的Z180次列车由于极端暴雨引发的洪涝和地质灾害,停靠在安家庄站避险。在没水、没电、没信号的情况下,作为乘警长的张威,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全车旅客,照顾安置旅客、维持现场秩序、安抚旅客情绪、搬运救援物资……8月3日凌晨,张威和列车工作人员带领918名旅客,终于登上救援的列车。在安家庄村整整86个小时,张威的皮鞋里泡的都是水,警服更是从来没有干透过,不是雨就是汗,但他从未脱下过,“我怕旅客找不见警服,就没有了安全感!”

伍雪玲:爱是……可以听见的!

她是一名特殊儿童康复教师,也是一位听障儿童的母亲。投身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事业20年,她用执着和爱帮助1800多位特殊儿童获得“新声”,托起了他们成长的希望;筹集善款350多万元、物资1万余件,全部定向补贴给特殊儿童困难家庭。她就是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主任伍雪玲。

李士存: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人

2023年8月4日,受台风影响,山东青岛前海一线掀起巨浪,一对外地来青岛旅游的母女到礁石上拍照,不慎被大浪卷入海中。听到呼救声,一名中年男子立刻冲入大浪中救人,他把小孩救上来后,紧接着返回救小孩母亲,因天气恶劣、浪太大,不幸溺水遇难,年仅46岁。这名中年男子就是青岛莱西市院上镇东朱东村村民李士存。众多网友被他的救人事迹深深感动,纷纷留言评论:“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救落海母女,李大哥,您是英雄,一路走好。”

上一篇: 《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