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作者: 史照栋 刘畇圻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国各地各级立即纷纷举办了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培训班、辅导班。其间,北京市、重庆市、广东省等20多个省、市的领导前来内蒙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参观调研。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每天六、七万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恼包有什么魅力、有什么“法宝”,赢得大家如此青睐和厚爱?
恼包村是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部鲜活“教科书”,一块生动的“试验田”,一个美丽的“样板间”。让我们走进恼包、学习恼包,深度解读这个恼包小乡村的十年巨变。
革命老区恼包村,地处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959户3100人,由汉、蒙、维、满、回五个民族组成。“恼包”一词源自蒙语“敖包”的音译,意思为“石头堆积的小山”。恼包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由当时来此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形成的村落,距今己有300余年的历史。十年前,这里缺水、缺电、缺粮,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恼包村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按照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的整体布局,通过政策奖补、集体自筹和村民众筹,因地制宜,集智聚力,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短短10年,硬是在撂荒的砂石地上,打造了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生幸福为一体的现代化和美乡村;短短10年,构建多元立体的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人均不足1000元,增加到2023年的5万多元,率先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短短10年,实现零信访、零上访,村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村民率先步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新境地;短短10年,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当选“2021年度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奋斗“立”村、产业“富”村、文化“强”村、文明“新”村,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带领“一班人”用几年时间干成了别人几十年才能干成的事。
奋斗“立”村
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李恒彪带领村党总支“一班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硬是在撂荒的砂石地上树立起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的一面旗帜,为构建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恼包方案”。
说起恼包村,不能不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1982年9月,作为长子的李恒彪接父亲的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迫于生活压力,他用父亲从银行贷的5000元,乡亲们你100元、他200元凑起来的40000元开始贩卖水果蔬菜,第一次做生意赔了个精光。为了还债,25岁的李恒彪去工地当小工、做苦力。不服输的李恒彪先后成立了运输队、建筑工程队。2002年,他开始涉足陶瓷生意,2006年成立顺拓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意越做越大,生活日益富裕。
知恩感恩、心存大爱的李恒彪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曾给予他的支持和帮助,从1999年到2018年,连续20年每年为55岁以上的老人过年发红包,金额从每人50元增加到500元,无条件帮助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和遇到急、难、愁、盼的村民。
80多岁的李英英老人由于家庭贫困,3个儿子也无暇顾及,从1999年开始,李恒彪年年给她300元至500元;70岁的邢恒奎得了肺气肿,常年生病,一儿三女连自己也顾不了。每年李恒彪给他1万至2万元治病,连续7年……
李恒彪对乡亲们的爱,是一往情深。如何能带着村民彻底摆脱贫困,一直都是他心里的最大梦想。
2009年初,国家出台选贤任能政策,村里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全村3000多人全票通过李恒彪当选村主任。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带着这样的信念,李恒彪带着乡亲开始了改变恼包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历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恼包村的人居环境、学校和其他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2012年7月25日深夜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垮了百余间房屋,近3年的心血又白费了。
李恒彪没有气馁,他按照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总体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做出了一个改变恼包人命运的决定,重新定位和规划恼包村发展方向和新村蓝图,依据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拆旧建新,置换土地,整合资源,挖掘潜能,为乡亲们打造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幸福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建起来的。他想,南方人能过上江南水乡的生活,北方为什么不能?城市人能过上现代化的幸福生活,农村人为什么不能?李恒彪开始为他的梦想而奋斗。
早在2011年1月29日的村党支部会议上,李恒彪就率先提出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定位为“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为了设计好蓝图,保证100年不落后,李恒彪集中了北京、深圳、浙江、内蒙等一流的设计团队,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和群众意见,制订出融北疆文化、江南水乡风格、西方乡村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化和美恼包馨村蓝图。
李恒彪开始招贤纳士,一句句“回来吧,为村民们做点贡献”,感动了恼包村一个又一个在外打拼、卓有成就的能人、乡贤、工匠。李恒彪常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时间属于奋进者,必须同时间赛跑。
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配套,水、暖、电与市政对接问题。污水管道连接市政排放管道约10公里,途经新城、赛罕两个区,甲兰板、罗家营、黑土洼、乔家营村4个村。
村民听说要刨开自家的农田,再往下面埋污水管子,一下就炸锅了。当时阻力很大,李恒彪磨破嘴,跑断腿,逐村逐户,登门协调,好话说尽,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妥善解决。
建设初期,用铁皮搭建起来的简易工棚,既是村住宅建设指挥部,又是李恒彪的家。夏天,30多摄氏度的高温,像蒸笼;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像冰窖。他们常常啃着馒头夹着咸菜,开碰头会,常常累得席地而睡,李恒彪带着支部“一班人”在这里苦苦奋斗了3年。
李恒彪的父亲李成厚一生穷困受尽磨难,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有了出息,整个家族引以为荣。他对儿子说:“咱挣的钱够花,好日子不去享受,天天为村里四处奔波。你还把自己和亲友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投入到村集体事业,是不是愣啊?”“你有多大能力,能把几百年的穷村变成富裕村吗?”“我是为了你和这个家啊!我是心疼你,不想让你再受苦受累了!”
面对父亲的训斥,李恒彪只能一边默默地承受着父亲的“爱”,一边顶着压力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015年腊月二十七,正逢李恒彪生日。李恒彪平时太忙,家人根本见不到他,全家人兴致勃勃盼着他回来,为他庆祝48岁生日。恰在此时,一些农民工的工资没有按时发放,上百个不明真相的工人围在家门口要钱,全家人都吓懵了。
可谁知道,此时的李恒彪为了乡亲们幸福家园建设,已把积攒的近3000万元的“家底”用光了。乡亲们闻讯后,党员、干部、群众凑钱的凑钱,借钱的借钱,加上李恒彪的努力,一共凑了5000多万。大年二十九,李恒彪把事情处理完,回到家中。父亲哆哆嗦嗦地拿出一个包,里面是李恒彪平时孝敬他的钱,他一分都不舍得花,竟然有将近100万。他对儿子说:“拿去还债吧,咱不干了,坚决不干了。”
看到父亲手中的钱,李恒彪既生气又心疼。“别说100万,一个亿都不够。给你的钱,你就花。”没想到他无心的一句话,竟然成了父亲的心病。父亲急了,大声对儿子喊:“你要继续干,我就死给你看。”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倔强的李恒彪只能沉默。他万万没想到,本以为是父亲的气话,却变成了心中永远的痛。大年初四下午,父亲自缢身亡。
父亲的离世,是对李恒彪最致命的打击。他变得愈加沉默,工作更加拼命。化悲痛为力量,决心要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恼包馨村,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6年的筚路蓝缕,6年的艰苦拼搏,恼包人终于有了温馨优美、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和美家园。2019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恼包人迎着朝阳,结对乔迁新居,搬家的喜炮声接连不断。
恼包馨村共45栋,1000多户。住宅楼中西合璧,新颖别致,推窗望绿,出门见景。假山、瀑布、喷泉、凉亭、活动广场应有尽有。晚上,华灯初放,流光溢彩,整个住宅区就更加亮丽多彩。街灯、路灯、地灯,楼外色彩斑斓,小区内外是灯的海洋,彩色花灯与夜空中星星交相辉映,连成一体。村民李俊峰说:“住上这么好的现代化楼房,是我们做梦都梦不到的事儿,现在真的是梦想成真了。”
产业“富”村
打造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美食餐饮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文旅新产业新业态。短短10年,带领村民率先迈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本,产业是重点。2018年3月,互联网把恼包村送上了热搜。一夜间,恼包村变成了“网红村”,短短几个月,就有上百万人前来观光旅游,让恼包人应接不暇。
自古以来,祖祖辈辈靠拿着锄头、铁锹过日子的村民不适应了,一场思想变革在这里上演:酒店、餐饮、物流、环保、管理、服务、文明、礼仪等一系列培训上马了。李恒彪带领“一班人”不失时机,乘势而上,成立了恼包文化旅游公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影视传媒公司……
文化旅游产业园,内有中式古典庭院与欧式古典建筑,坐落于瑰丽多姿的湖光山色之中,交相辉映,古朴典雅。游客置身其中,泛舟湖上,烟雾飘渺,鱼鸟相随,诗画江南,如临仙境。2024年7月29日,青海的一位游客来恼包村参观调研,走到滨湖水榭区,震惊之余发出感慨:“我们青海的湖比这大吗?这个不足一个足球场大的人工湖为什么这么火?李恒彪创造了奇迹!”
恼包物流园,充分利用村庄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呼市恼包城发仓储物流。现在恼包物流园区已入驻大型快递公司18家,年货物吞吐量达一千万余吨,为本村及周边的各族居民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餐饮美食和特色小吃,荟萃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小吃100余种。美食街、小吃街、快餐店、农家院、老菜馆、涮肉坊以及上百家民族特色摊铺,游客品尝各种美食的同时,领略来自大草原的民族特色风情。
娱乐园区位于文化休闲广场南端,设有丛林探险、小火车、碰碰车乐园、魔幻城堡等60多种娱乐项目,游客们在身心放松中享受快乐美好的假日时光。
……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老绥远、兰花花、淄博烧烤、一团火、肯德基、星巴克等国内国际大牌,纷纷前来签约落户。
兰花花莜面馆,恼包老酒坊,桃源民俗大舞台,恼包中心大街的商业街区,一派繁华。大街上人潮如织,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乌克兰、蒙古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老挝、加拿大、美国、英国、肯尼亚、南非等世界各地 、五湖四海的宾朋在这里交汇、交融、交流,用欢声笑语勾画出了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范玲萍是土生土长的恼包人,2020年4月,她和丈夫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开起了超市。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最多挣个七八万,现在每年能挣四五十万。在恼包村像她这样的还有很多很多。
恼包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将集体经济收入惠及村民,每年为村民补贴水、电、暖等费用800多万元;为老弱病残和老党员进行救助,发放慰问金;为大学生每人提供15000元的助学补助;筹资6000多万元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村集体每年还为村民代交合作医疗费近百万元,村民们实实在在分享到发展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倍增。
文化“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