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五重逻辑

作者: 肖依含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恰好,雷锋精神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鲜活基因,又通过亿万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如能把握好政治引领、文化规律、价值体系、精神传承和实践逻辑五个方面,必将有力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政治引领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雷锋精神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贯穿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六十多年前,伟大领袖毛泽东以“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瞻远瞩,发出伟大号召,掀起全国人民学雷锋的热潮。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守正创新中,确保了学雷锋活动代代传承、驰而不息。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环境,弘扬雷锋精神始终是我们党的政治主张,这是我们党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雷锋精神首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强化这种政治引领,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

二、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文化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毋庸置疑,“两个结合”对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也是最大法宝。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本身就体现这种“结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在高校弘扬雷锋精神,从教育角度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从文化角度则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问题,必然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首先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以“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为根本遵循,让思政教育充分展现文化力量。切实把握雷锋精神的文化属性,充分认识雷锋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共同的行为坚持而形成一种习惯,生成为一种文化。根据文化的主体性,深入挖掘雷锋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发挥雷锋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塑造力。根据文化的渗透性,以“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存在形式,融入环境、教材、课堂等各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最终以“润”的方式,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育人。根据文化的持久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高校学雷锋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切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断积累、沉淀、升华、构建,以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发挥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构建好价值体系

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观建设,雷锋精神的最大育人功能就是价值观启迪。要讲好雷锋故事,解读好雷锋精神,宣传好雷锋典型,坚持以人为本,帮助青少年在内心深处建立完整的正确的价值体系,使其人生有方向、有原则、有力量。按照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目标,按照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成长需要,从雷锋的事迹中,从成千上万学雷锋典型的事迹中把握雷锋精神,提炼价值元素,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角度,建立不同的价值支点,最终形成完整的能够支撑其人生的价值体系。首先确立人生基本的价值坐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生最终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毕生致力于个人拥有,为个人名利孜孜以求;还是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像雷锋那样为党、为国、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选择。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唯有后者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拥有人生的力量,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生的动力源于价值感,价值感源于为共同体承担责任、肩负使命、作出贡献。具体可以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民立场、利他观念、共同体意识等,构建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罗盘,构建出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系。

四、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传承好精神血脉

青年人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和未来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志气、骨气、底气,都是精神力量。青年人的精神从哪里来?要从中华浩浩汤汤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文脉中,自觉传承自强不息、坚韧刚毅、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勇于抗争、敢于牺牲等精神基因,这些精神基因就是雷锋精神的文化根基。要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史洪流中,自觉传承在革命年代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力量就是雷锋精神建立和发展的丰厚土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注重以雷锋精神“理想、信念、敬业、奉献、创新、创业”的核心元素为价值取向、衡量标准,在我国宏阔的历史画卷中选取最经典的人物、最闪亮的故事、最耀眼的珠玉琳琅,传承精神血脉,汲取精神力量。要用好各种文化成果,结合各种文艺形式讲好雷锋故事,注重审美呈现,注重情景设计,注重故事表达,让雷锋精神真正形成“走心”的力量,以此不断提升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五、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贯通好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首先,在“大”上下功夫,要坚持大历史观,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视角,纵览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纵览我国六十多年学雷锋活动史,从思想、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按照实践要求,围绕诸如“选择、坚守、感恩、奋斗、敬业、奉献”等具体着力点,为大学生自觉接纳雷锋精神找方向、找内容、找办法、找着力点。其次,是在“善”上下功夫,重点是在空间、平台、渠道、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通过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呼应社会需要,呼应人民需要,参加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广阔空间,把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变成思政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衔接、同频共振。另外,要在“用”上下功夫。通过科学高效的组织动员、持续不断的典型培养、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的阵地建设、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特别是主题鲜明的活动开展等,在各种形态的实践中,用好雷锋精神,真正贯通“雷锋+思政”的实践逻辑,用丰富生动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替代直白枯燥的“以理服人”,以此不断用雷锋精神开创思政教育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辑:陈运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