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良 一位老兵的公益传奇

作者: 窦芒

胡国良 一位老兵的公益传奇0

深秋时节,自然界的万物大都已卸下了繁华的绿装。然而,在太湖之畔的江苏堰长建设有限公司内,却有一处独特的兰花园,上百盆珍贵的“老山兰”正竞相盛开,满园芬芳,令人心旷神怡。公司总经理、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老兵胡国良向记者深情阐述:老山兰,源自老山之巅,历经战火洗礼而愈发坚韧,永不凋零。

兰花,不仅是坚强的化身,更是奉献与战友深情的象征。每当凝视这些边疆之花,胡国良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与战友并肩作战的记忆涌上心头。胡国良的爱国情怀,如同兰花之香,悠远而深沉。

30多年来,他乐善好施,用真挚的情感温暖了无数学子、英烈模范及困境中的人们,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荣获“江苏最美拥军人物”“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提名奖)“无锡最美拥军人物”“无锡市最美退役军人”“无锡好人”等荣誉称号。

情系军营  本色不褪

1982年金秋,胡国良从无锡市无锡县应征入伍,成为原南京军区某红军团四连的一名战士。在这个出过一百多位将军且战功卓著的英雄团队里,胡国良深深被革命前辈英勇善战、一心为民的事迹所打动,立志一定要当好红军传人。

在激烈的边境自卫还击战的战斗中,胡国良义无反顾走向血与火的战场。在一次异常艰险的向某高地奔袭途中,胡国良累得精疲力竭嗓子冒烟,实在是跑不动了。曾两次参战的时任指导员王旭东一边抓过他的背包行囊和钢枪,一边拽着他摸黑前行,最终一起冲上了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地。“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要不是王指导员帮扶一把,我也很有可能因误踩地雷而倒下了。”胡国良心怀感恩。就在那次异常惨烈的战斗中,战友陈斌不幸负伤,胡国良听到呼救声后二话不说,立即匍匐到陈斌身边,冒着炮火和弹雨将他背到了安全地带。

更让胡国良刻骨铭心的是:1985年2月11日,连队一次执行拔点任务中,他们一组5个人,2人牺牲,2人重伤,只有他一个人最幸运。牺牲的3位战友是:江于庆,浙江省温岭县人,副班长,党员,被追记一等功;赵锦标,江苏省靖江县人,炮兵连班长,党员,被授予神炮手荣誉称号;王铁雄,安徽省宣城县人,战士,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追记二等功。3人牺牲时都年仅19岁。

1985年12月,胡国良脱下了军装,但心还在军营。那3名战友的身影以及英勇牺牲的情景,更是让他一直梦牵魂绕。他一次次来到老山烈士陵园,缅怀悼念英烈。逢年过节都到烈士家里看望慰问,他从没间断。在他白手起家创立的江苏堰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区内,胡国良特意设置了3间军人宿舍,里边摆设的是叠成“豆腐块”的军用被子和简单的洗漱用品,南来北往到公司的军人或退役军人可在这里享受免费食宿。每次企业招工,退伍军人都会被优先考虑,近年来已有9名退伍军人入职该公司,有的已成为企业骨干。

退役返乡的胡国良,一直惦念着参战时曾借宿的一户农家。2005年他专程赶往当年的驻地云南文山州麻栗坡探望。看到熟悉的屋子和房东老妈妈,他格外激动,边擦拭着泪水边拿出准备好的1万元现金,递到老人手中。胡国良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想方设法改善他们家的生活,并常年购买老妈妈女儿种植的兰花。老房东的孙子胥玉怀2009年从云南边防武警某部退伍后,胡国良特意聘请他来公司就业,先安排他学汽车驾驶,后又学习比较先进的电力安装技术,再后来又把他放到基层锻炼。经过历练的胥玉怀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返回云南老家不久便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又考上了公务员,成为一名边防优秀民警。

胡国良不忘战友,不忘战斗岁月里给自己提供过帮助的房东老妈妈,也不忘解放前牺牲的家乡烈士。他与爱心企业家共同出资11.8万元定制新四军战士胡曾钰纪念像木雕颂匾,亲自参与纪念活动,以此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他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爱心善举 温暖他人

“特殊的钱,用在特别的地方,方显珍贵。”2022年的“六一”前夕,胡国良来到无锡市惠山区长安街道办事处办事大厅,给当地的机关幼儿园捐赠。工作人员十分感动:这笔捐赠,数额虽不大,却弥足珍贵。“这笔钱,是国家发给国良的‘在乡参战人员生活补贴’,总共5万元,他从来没动过。这次他全都拿了出来,捐给幼儿园,就是想把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培育好。”胡国良公司的另一名领导向记者道出了这笔捐款的特殊意义所在。

初心不忘,饮水思源。自己退伍后能创业成功,受益于军营的培养,享受了党的好政策。公司发展了,财富多了,理应要回报国家,惠泽百姓,只为心中盛开的“老山兰”,胡国良为一个又一个困难群众送去芳香,书写了一曲曲暖心故事。

公司职工李道传患病后,胡国良及时伸出援手,5年不间断默默帮扶,先后为其捐款捐物10多万元。战友徐平南得知自己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后,一度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胡国良一边劝他积极配合治疗,一边为他资助药费,10多年从未间断,前后花费16万多元。在徐平南病重之际,胡国良每天随身携带着现金,一有病危电话打来,便火速驾车赶去援助……

无锡市东亭街道有两个当年与胡国良生死与共的战友。一个叫华大威,在深入敌阵地执行抓捕任务时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左腿;一个叫沈根林,在执行防御作战任务时为掩护战友失去了双腿。每每看到这两位荣立二等战功的战友拄着拐杖来公司歇息,胡国良心里总是很难过。2024年5月8日,他毅然出资65万元,为他们俩买了一辆房车和用于录像和拍照的无人机,目的就是希望战友在有生之年多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半年多来,沈根林和华大威已开着房车,带着无人机,游览和拍摄了“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城、闻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当年战斗过的热土文山州……

近年来胡国良的爱心足迹越走越长。每年街道上的新战士入伍,胡国良都要人手送上一份奖金;每年老战士退伍,胡国良也会给家有实际困难的老兵送去一份补助。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胡国良总是会出现在住地各家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米面油等实物及慰问金。

每次国家发生自然灾害,胡国良的身影从不缺席。汶川地震,他和公司第一时间捐款15万;玉树地震,他又再次慷慨解囊。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远在国外考察的胡国良心急如焚,马上捐助20万元,奖励增援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2012年起,胡国良每年都会向街道有关部门捐赠1万元用于慰问生活贫困的党员。与此同时,他向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捐赠7万元的建设费。

2022年“七一”前夕,胡国良组织发动11位企业家、抗美援朝老兵等共同出资建立堰桥“双拥”关爱基金会,基金总额1830.5万元,作为全国首个“双拥”基金,首创江苏省老促会帮扶“三会”冠名基金慈善公益项目新模式,成为新时代的“新堰桥经验”。

2023年初,堰桥“双拥”关爱基金会年度发放仪式在胡国良的公司举行,共向辖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入伍新兵、立功、现役军人家庭、烈士遗属(包括“三属”)、 80岁和90岁以上退役军人、困难退役军人等8种对象200多人发放慰问金60多万元。

助教育人 情满边关

在南疆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胡国良总觉得南疆是他永远的故乡。他说,这里有他永远的痛,也有他难忘的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充分发挥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帮助第二故乡的人民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守护好神圣国土。

2019年9月,胡国良从3位生死与共的烈士的名字里各取一字,在新建的云南文山学院附中建立“于锦雄”帮教助学基金,捐赠281万元,向优秀学生和教师发放了第一批帮教助学基金。2023年清明节的前夕,胡国良再次从千里之外来到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同时,走进文山州砚山第一中学,捐赠211万元成立“于锦雄”帮教助学基金。为何捐赠211万元?胡国良说:一是纪念当年2·11战斗,二是希望第二故乡的学子们都能考上重点大学、211大学。

在胡国良的带动和影响下,大爱之举不断延伸,助学团队不断延伸。2017年8月1日,胡国良在几个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下,出资300万元,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创立了全国首个面向高中生的“国良国防奖励基金”,为立志献身国防事业的高考考生加油鼓励。至今,该校已有15名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等军校的学生获得了奖励。胡国良还向无锡市惠山区的精准帮扶对口单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学子们伸出援助之手,带领“惠爱·胡家渡”乐都专项基金帮扶小组前往乐都东林学校,给50多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生送去爱心午餐捐款40万元,承诺帮扶至他们大学毕业。

2023年11月14日,在胡国良的牵线搭桥下,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办事处与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坡镇签署了友好街镇结对共建协议书,惠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对共建签约。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建立信息互换、资源共享等机制,在互访交流、规划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实现互相借鉴、共同发展。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双方将持续完善合作机制,在文教卫生、农业发展、文化培育、资源招引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2024年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胡国良以其所办公司的名义向文山州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81000元,定向捐赠马关县小坝字镇人民政府,用于开展公共事务服务,关心关爱“一老一小”乡村振兴发展教育事业。

秋风,轻轻拂过胡国良公司的兰花园。记者徜徉在这片花海,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胡国良的故事,是一首关于忠诚、奉献与爱的赞歌。他的行动不仅彰显了军人的担当与勇气,更为社会树立了公益典范。在这片充满兰花芬芳的土地上,胡国良用他的爱心与坚持,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公益传奇。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