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熊猫侠女”为生命续航
作者: 王颖 缪姗姗 高瑾敏
“多亏志愿者为我妈妈献血,手术才能如期进行。”7月2日上午9点,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7层37床患者郑女士的儿子郑吴桂一改愁容,神情雀跃。在距医院仅百米之遥的南通市中心血站如东采血点,一位名叫王莹的志愿者正在静静地输血,尽管她们之前素未谋面,但这份跨越血缘的善举,让两人的血脉在这一刻紧密相连,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奉献的佳话。
从黑土地到江海平原:远道而来的善意“生根”
“与献血结缘是一次工作巧合。”2019年12月,王莹从大庆来到如东,成了一名记者。不久后,在一次偶然的采访献血站的工作中,她接触到了献血群体。“我是RH阴性血,这份稀有让我更觉责任重大,我决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得知王莹是RH阴性血这种稀有血型时,如东县血站工作人员邀请她加入了南通稀有血型之家微信群。
2020年年初,王莹和同事们在抗疫一线奔走采访,紧张忙碌的采访工作之余,她始终心系着南通稀有血型之家微信群内的每一份动态。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通州区一名身患妊娠糖尿病的“熊猫血”孕妇,正面临高危剖腹产的紧急关头,急需RH阴性B型血备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必须为她做些什么。”王莹回忆道,“我决定立即行动,为她献血,因为时间对于她来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王莹的善行并未止步于此。不久之后,当得知一名疤痕性二胎产妇急需珍贵的“熊猫血”时,她再次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第一时间献出了400毫升的宝贵血液,确保了母子平安。2021年5月,王莹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她说,希望将这份爱与希望延续至更广阔的领域。
从生活到荧幕:汇集大爱的担当“开花”
当看到微信群里接连不断的求助信息,王莹的内心深处常常被一种无力感所触动,这让她深刻意识到个人力量的有限与珍贵。因此,她心中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鼓励并动员更多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共同汇聚成一股拯救生命的强大力量。王莹一有机会便向身边的人宣传献血知识,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着那些因献血而重获新生的感人故事,在她的宣传和鼓励下,不少受益者也和王莹一样加入了献血的行列,尤为让王莹感动的是,那位她首次献血时救助的产妇,在康复后也主动加入了献血队伍。
在南通稀有血型之家微信群里,一对长年乐于做好事的“熊猫血”夫妇引起了王莹的注意,他们虽生活简朴,却心怀大爱,丈夫在建筑工地工作,妻子则开着一家小理发店,两人因献血而结缘,更因共同的信念而携手前行,热衷于志愿服务。
在了解到这对夫妇的志愿故事后,王莹被深深地打动了。作为一名记者,她敏锐地捕捉到了献血群体富含的时代正能量,因此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要通过自己的纸笔、镜头,把这个特殊的献血群体宣传出去,让全国人民和世界知道,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随后,在如东融媒体中心资深编辑徐庆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部深刻且意义非凡的纪录片《熊猫侠侣》应运而生。王莹不仅亲自担任了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嗓音,完成了旁白解说,并巧妙地将自己融入为采访者角色,深入记录与讲述。
《熊猫侠侣》以真实动人的内容,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反响。它不仅让大众的目光聚焦在了稀有血型捐献者这一鲜为人知的群体上,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关注与支持。这部匠心独运的作品还入选了2022年“江苏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成为南通地区首部获此殊荣的纪录片。
2022年11月27日晚,北京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率先推出了《熊猫侠侣》的首播,为观众讲述了这个关于爱、勇气与奉献的爱心故事。随后,这部纪录片迅速席卷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纪实、北京纪实、湖南金鹰纪实以及CGTN中文国际频道等,均在其专栏中进行了播出,《熊猫侠侣》的故事传遍了千家万户,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
王莹,这位医护人员口中的“熊猫侠女”,从黑土地走来,在江海大地播洒青春热血。2022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她被共青团如东县委颁授如东青年五四奖章;同年6月14日第19个“世界无偿献血日”,被如东县红十字会授予“无偿献血公益形象大使”;2023年荣获“南通好青年”称号。现在,她就职于江苏有线如东分公司。她说,自己将秉持着不懈的善行,持续前行,致力于将温暖与帮助传递给更多需要关怀的人,让爱与希望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