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整合 重创新 打品牌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作者: 浙江省东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委、金华市委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指示要求,强化资源整合,注重改革创新,打造特色品牌,高质量地推进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一、强整合,增强文明实践凝聚力
整合部门资源,统筹全市阵地资源,建成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个实践所和320个实践站。其中,在市级文明实践中心新址外围,建成“立德广场”和“绿道文明吧”,已打造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同时,我们还建成了5个示范文明实践所、15个示范文明实践站,并在青少年宫成立了青少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特色资源,打造了影视文化产业展馆、木雕博物馆等50个特色示范实践点,把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不同领域、各行各业。比如,在中国木雕博物馆打造了木雕家训馆实践点,设置“八德讲堂”“家训长廊”等4个场所,累计接待500多家单位,受教育对象十万余人次;六石、虎鹿文明实践所和东阳江镇天山村文明实践站,开通直播间帮助群众带货,带动群众致富。我们还编发了《东阳家训》《东阳家规》,建成木雕家训馆、红木家训长廊10余处。整合网上资源,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融媒体中心建设相结合,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在东阳发布、东阳新闻网等市级网络媒体平台和21个部门单位微信公众号,开通“文明实践”专题专栏,及时宣传文明实践活动成果相关信息。我们还综合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员远程教育、数字电视网络等网络载体,及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传播到基层一线。
二、重创新,提升文明实践服务力
强化数字赋能。近年来,我们投入285万元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点单平台和“文明E家亲”网络共享平台,形成“基层点单——中心派单——单位接单——群众评单”的精准服务、闭环管理模式。目前,指挥中心已与首批31个实践所(站)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通过点单平台为基层送志愿服务816场次。强化机制创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集35家重点部门单位,收集志愿服务平台点单、派单情况及群众反馈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研究改进志愿服务项目。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文化礼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1800万元,给每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均5万元的经费保障。强化队伍建设。在市级层面建立了7大志愿服务联盟和68支志愿服务队伍,镇村级层面建立了20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立了100余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自2023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0余场次,涌现出了“邻里帮”“帮帮姐”“团小二”等优秀志愿服务队伍。完善落实《东阳市志愿者登记注册、志愿服务时数、公益积分管理办法》,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三、打品牌,扩大文明实践影响力
打响理论宣讲品牌。打造“电影党课”“光影百年”等5大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百姓心坎里。如“电影党课”已开展3500余场,覆盖干部群众23万多人次;“光影百年”已演播220场,观看人次达6.5万;“新时代文明讲堂”已播放350期,宣传好故事400多个。通过宣传教育,群众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打响移风易俗品牌。以“文明简约办红白喜事”为突破口,打造“一套婚庆指导标准、十个婚庆示范基地、百个农村喜宴中心”,开设移风易俗电视讲堂,开展“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活动。镇西村、王峰村的简约办婚丧等活动被中国蓝媒号、《金华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做法得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批示肯定。打响志愿服务品牌。确定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64项,每月公布活动内容,及时调整完善,让文明实践项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评选出“幸福蜗居”“圆梦——关爱横漂”“公益寻亲”等优秀品牌项目16个,其中“幸福蜗居”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荣获金华市慈善项目奖、浙江省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