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有得” 打开文明创建新路径
作者: 李和
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吉林省伊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探索“文明经济”路径,通过组织志愿服务队帮助乡村“文明户”“干净人家”等文明典型发展经济,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导向,促进文明与经济的有效融合,彰显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效能。
以导向引领文明创建
用契约培育诚信文化
“文明经济”是伊通县“文明伊通”志愿服务队针对当地文明家庭、干净人家、优秀志愿者等研发出的项目,旨在整合各方好资源,让文明人获得高于正常1.5倍以上的经济收益,从而得到实实在在的礼遇,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导向,形成人人争做文明人、人人崇尚文明的浓厚氛围。
在“文明经济”项目的倡导下,马鞍山镇北岗子村参与“文明经济”项目的文明户,由2020年7户增加到2022年53户,累计开展关爱留守老人、清理垃圾积雪等志愿服务活动320余户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300余小时。
“文明经济”项目本着弘扬团结互助、崇德向善的美德文化,带动暂未达到文明户标准的农户见贤思齐,主动争当文明户,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喜人面貌,为文明创建注入不竭的动力。
为了推动“文明经济”项目的不断发展,伊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参与“文明经济”的先进典型签订《文明创建承诺书》,内容涵盖家教家风、移风易俗等15项内容,由第一书记、乡贤、村民代表等组成的“文明创建考核小组”,定期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量化“文明经济”产品单价,让文明创建优异的文明户获得更高的“文明经济”产品单价。
文明创建成为文明户共同遵守的契约。重拾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的诚信文化氛围,逐渐在伊通乡村建立起来。
以资源对接精准服务
用活动打造志愿品牌
围绕“文明经济”项目运行产生的技术、销售、宣传、管理等需求,伊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了“金点子”“金号角”“金把头”“金钥匙”“金嗓子”5支“文明经济”志愿服务队约600余人,“好人志愿服务队”45支,“五会合一”的村民自治组织187个,成立了“和美家园 你我共建”志愿服务岗7900余个。各志愿服务队针对技术、销售、宣传、管理等各种难题提供精准、实效服务。
通过长伊商会组织认购,伊通乡贤给予资金支持,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联合致富能手提供技术培训,长春工业大学搭建宣传销售平台,实现人才、任务、活动、资金、平台的全方位整合。上海张祖平教授、广东谭建光教授等先后把工作室设立在伊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期深入伊通调研、指导、培训,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多角度丰富和深化“文明经济”的内涵。
丰厚的“文明经济”礼遇激发了文明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拟课堂”模式的文明实践活动,以“门球月赛”等文体活动为载体,组织进行科学理论、科技科普、移风易俗、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驿路贤文”“小门球转动大文明”“我爱我家 亲情共建”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以文明振兴乡村建设
用制度保障体系运行
“文明经济”项目一方面用先进典型案例转变村民观念,另一方面用制度约束村民行为,以良好的文明素养支撑经济的发展。
在“文明经济”建设中,过去村民办婚事索要高价彩礼的现象,如今明显减少,大操大办基本看不见,厚葬薄养显著减少,乡贤反哺家乡、升学、入伍的喜事增多了,这些新气象大大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村民们打造的“黏玉米”“满族黏豆包”“葡聚糖大米”“生态有机大榛子”等绿色生态产业,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实现了生态宜居,还提高了文明户的收入,用产业兴旺带动生活富裕。目前,“满族黏豆包”项目已建成规模加工点2个,品类4个,解决就业30余人,年均产值30余万元,形成“文明小院 满族黏豆包”产品品牌。
伊通县委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研究制定“文明经济”运行体系,以“五化”闭环工作法为统领,制定出台《“文明经济”项目申报标准》《“十一步”工作推进法》《“文明创建”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责任,为“文明经济”的扎实推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基本遵循。
(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