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作者: 本刊评论员1958年6月7日——距今恰好65周年,雷锋在那篇著名的规划自己一生的“人生七问”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65年前,这个18岁的中国青年用这“七问”中的“惊天一问”,表明了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向往,并向世界庄严宣告:自己要用毕生奋斗当个“人类英雄”,从而使雷锋精神一开始就具备了世界性。
雷锋是一名普通中国公民,胸中却装着整个世界:“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
人性之美是不受时代、种族、国家限制的。雷锋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它的世界性,雷锋精神放射的是人性的光辉,反映了人类向上向善的共同价值追求。
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文化的基因。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汇交融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可以找到雷锋精神的最初基因。
雷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大公无私的价值取向、助人为乐的思想品格,是中华民族“向上之心”“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美德的升华……雷锋精神具有鲜明浓厚的古老东方文明的色彩,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精神符号。
西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铭言,东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雷锋精神如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不仅激活和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释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文化张力,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更从根本上沟通了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有外国记者将雷锋比作“东方的耶稣”。欧盟代表团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后留言:“这里所体现的毫不利己,关心他人,关心最贫困和最穷苦人的精神,对全人类都有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共同建立一个更为公正、更为安定的世界。”
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中将雷锋故事带到马里、利比亚等国的21所学校,到单一汉语版本的《雷锋日记》变成英、日、韩等20多种语言的雷锋故事;从雷锋肖像走上联合国邮票,到入选两项吉尼斯纪录……
如今,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雷锋精神早已跨洲越洋,被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意识的人们所接受、所敬仰。
展示中国人民可信、可爱、可敬的良好形象
天下观、社会观离不开具体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往往由人的具体形象累积构筑而成。
国家有疆界,道德无国界。雷锋以热情、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以友爱、互助帮扶他人,以真诚、责任报答社会。雷锋的每一次善举都体现了人性的温暖,每一次付出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使雷锋精神蕴含着超越国界强大的人性力量,其价值内涵与人类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的形象,就是中国形象。讲好雷锋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雷锋走出国门,也会让中国人民仁爱、诚信、正义、包容、勤劳的形象走向世界。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位名叫布莱德·威廉姆斯的美国学生在抚顺雷锋纪念馆留言簿上写到:“雷锋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也是世界所有向往美好生活人们心中的英雄。”
武汉军运会闭幕式场馆正厅,摆放着一尊铸铜雕塑作品《雷锋》。雷锋面带微笑、阔步前行、充满朝气,展现了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宽阔视野,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崇高风范,也展示了中国人民仁、义、理、智、信的良好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传播或公认“雷锋是中国好人的代表”。雷锋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熟知,中国人民的形象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喜爱。
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取向
罗马哲人塞涅卡说: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
“人是类存在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和合文化”“大同思想”“天下观”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构成了深刻影响并孕育了雷锋精神的中国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准则,也构成了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雷锋精神因其“忘我的精神”,而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供给着浓烈的时代热情与历史动力,又因其“大爱的胸怀”而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矫正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而相互辉映、相映成趣,生动诠释了“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价值追求,从而成为实践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远大未来的时代写照。
英国汉学家米兰·卡佩汤说:“中国的雷锋,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充分表明,走向世界的雷锋精神,盘活了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激活了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汇聚起人类共建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提供巨大稳定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
成为构建世界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雷锋”孙茂芳曾向国际志愿者组织干事长提问“如何看待雷锋和志愿者”,这位干事长做了一个语惊四座的评价:雷锋是国际志愿标兵!雷锋文化不仅也能够走向世界。
“志愿者”这个名词是“舶来名”。然而,起源于西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中国并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得到迅猛发展,遍布中国城乡,原因何在?就是因为雷锋的奉献精神深入人心,学雷锋活动在基层“底火旺盛”。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志愿精神的精髓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学雷锋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一批批“当代雷锋”的光荣事迹得到广泛宣传、产生深远影响,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联合国负责志愿工作的官员在北京演讲时赞扬“雷锋是国际志愿者的旗帜”。
北京冬奥会期间,一名“蓝精灵”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开幕式主火炬上那簇‘微火’,火苗虽小,但当由‘我’变成‘我们’时,就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学雷锋志愿者热情、专业、悉心的服务,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文明、中国风采、中国精神。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精神是人类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已突破2亿人,平均每7人中就有一位志愿者,成为世界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
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精神动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道道“发展带”在共建国家不断涌现,一个个“活雷锋”也活跃在异国他乡的工地、码头、车间,奉献爱心、深入人心。
抚顺“一带一路、雷锋同行”雷锋展览走进马来西亚,国防大学来自55个国家的120名军官聆听“雷锋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线下报告,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用不同的语言甚至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好”……雷锋精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深化了人文交流,促进了文明互鉴,也加快了共建步伐。
“尘世的事情终究要被遗忘,永恒的东西会永驻长在。”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雷锋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时代价值,必将启示并引领全世界的人们身体力行,凝心聚力,努力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执笔:解放军报评论员 张顺亮,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