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有朵“向阳花”
作者: 沈欢琳 赵丽霞有这么一支团队常年扎根上海远郊,他们以“聚焦快乐、实现快乐、创造快乐、传递快乐”为理念,坚持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开办舞训班;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送进全区各个养老机构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积极投身到“社区教育”,助推社区文化活动更具生机……这支草根“明星”团队,就是上海金山区向阳院文化艺术工作室。
关爱“小小孩”,为孩子们打开艺术之门
“来,把手伸直,背挺起来!”每年寒暑假,在位于金山区朱泾镇的向阳院文化艺术工作室里,总会传出阵阵优美的音乐与师生的欢笑声。
走进教室,团队负责人邢向阳正在教一群小朋友跳拉丁舞。这群孩子年龄在5岁到12岁之间,其中不少是外来务工子女。2018年启动的“朱泾镇外来务工子女关爱项目”,让这些孩子们有机会加入到向阳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邢向阳亲自教他们拉丁舞,一眨眼就教了5年多。
“我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就是很喜欢跳舞,在这里学舞全是免费的……”说起舞蹈,学员小何侃侃而谈。舞蹈也拉近了她与其他小伙伴们的距离,让这些务工子女逐渐融入这座城市,爱上“朱泾”这个第二故乡。
和小何一样,这些孩子们既是向阳院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学员,也是“向阳花开”艺术团的志愿者,他们的舞蹈节目经常在金山区各类文化活动中展演,向阳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看着这些爱舞的孩子们在这里学舞,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从小喜欢舞文弄墨,追逐劲歌热舞。”提及向阳院工作室的创办初衷,邢向阳讲起了孩提时的梦想,“那时看了电影《向阳院的故事》,觉得很感人,做好事能让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我的名字叫向阳,等长大了也开个向阳院吧!”
这个梦想在她退休后终于如愿了!2014年5月23日,向阳院文化艺术工作室成立,并随之组建了志愿者团队。队员们有在职的和退休的,也有在幼儿园、小学上学的小朋友,人数达500余名,多年来,深入村居、企业、学校、养老机构,用文化艺术感染着许多人。
感恩孝行,一个永远没有金婚的人为长者办金婚
除了关爱“小小孩”,向阳院对“老小孩”们更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2021年重阳节,团队为朱泾全镇50对结婚50年以上的夫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金婚庆典,活动前还专门聘请服装师为每位老人上门量身定制礼服。“当年结婚时太穷,无法举办婚礼。”老人们说,这场婚典圆了他们久违的梦。
“我爱人几年前去世了,永远没有了金婚。为老人们办金婚,就当是填补自己的遗憾吧!”邢向阳说,金婚庆典成功举办的背后,是她和向阳院文化志愿团队倾注一腔热情、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果。几年来,向阳院还连续承办“金山区老年文化艺术节”“银婚晒幸福”等活动,同样深受好评。
在金山区许多有老年人生活的地方,总能见到向阳院文化志愿团队的身影。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院收治153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向阳院承担了这些老年病人的许多公益活动,志愿者们不仅陪这群“老小孩”做游戏和康复训练,还与老人们一块儿唱他们耳熟能详的红歌、经典戏曲,帮他们唤醒久违的记忆。
扎根基层,把文化服务送到田间埭头
今年3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在朱泾镇温河村三图老年活动室拉开序幕:小品《养鸡养鸭要规范》用金山话让村民了解规范饲养家禽的重要性;非遗传承作品调龙《今天是个好日子》,让村民耳目一新;越剧、摩登秀等节目让村民大饱眼福……村民们坐在自家埭头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也在寓教于乐中推动了村民自治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向阳院文化志愿团队将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融入文艺志愿服务中,以文化人,不断激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此外,他们还将文化服务送到全区各学校、老年大学等,开设的国标舞、交谊舞等课程深受欢迎。据统计,2014年至今,他们志愿服务各类人群十万余人次,获评“4A级社会组织”“金山区三八红旗集体”等。邢向阳获评“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金山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沪上“向阳花”,群众人人夸。“我们将继续坚持心之所向,照亮和温暖更多人。”邢向阳说。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