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爆炸疑云重重
新闻事实:
6月6日凌晨,位于赫尔松地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发生爆炸并出现坍塌,水库蓄水向第聂伯河下游倾泻,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损失。事件发生后,俄总统普京要求总理米舒斯京成立一个政府委员会,以消除卡霍夫卡水电站遭袭在赫尔松地区引发的大规模洪灾造成的后果。乌克兰方面称,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损毁导致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州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近200个居民点、140万民众受影响。
点评:
在人类的战争和冲突中,留下了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案。俄乌冲突爆发一年多来,已经发生了“北溪”管道爆炸案、“布恰惨案”、扎波罗热核电站遭炮击等事件。今年6月发生的卡霍夫卡水电站爆炸案,成为最新的战争疑云。
卡霍夫卡水电站位于赫尔松州新卡霍夫卡市区附近,是第聂伯河水力发电厂梯级电站位于下游的最后一级,向上游约150公里外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供应冷却用水,也为克里米亚地区供水。据塔斯社报道,事件发生后,距离水电站约5公里的新卡霍夫卡市内水位上涨超过12米,超过5800人从赫尔松州洪涝灾区疏散。更有评估认为,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州和扎波罗热州可能会失去60%的水源,使相关地区的工业活动和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以水代兵”在战争史上曾带来严重的浩劫。因此,在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和关键民用设施,成为国际人道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事件发生后,俄乌相互指责对方是肇事者。早在2022年10月22日,乌克兰方面就曾报道了乌军使用“海马斯”火箭炮打击俄军部署在水电站的“铠甲S-1”防空系统的消息。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表示,在卡霍夫卡水电站遭破坏的前一天,位于其上游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水电站“遵照基辅的指示大规模放水”,乌方这么做是因为“预先确定了洪水的不利后果”。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是乌军袭击了卡霍夫卡大坝,其目标是破坏克里米亚地区的供水,以及削减外界对乌军反攻受挫的注意力。乌方则表示,袭击是俄军所为,理由是卡霍夫卡水电站一直由俄军控制,其炸毁大坝是为了阻滞乌军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方向的“反攻”。双方各执一词,使得这一事件又成为一个难以确定真相的“罗生门”。
自开战以来,乌境内基础设施遭到攻击破坏已成为常态,但是大型水电设施遭到破坏却还是第一次,可以说开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先例。更为诡异的是,卡霍夫卡水电站被炸的第二天,全世界最长的液氨输送管道陶里亚蒂-敖德萨管道哈尔科夫段也遭到了破坏。乌克兰作为“世界粮仓”的水、肥两大基本条件,一夜之间几乎不复存在。国际粮食市场也随之产生波动,小麦、玉米、大豆等的价格纷纷大幅上涨。这也显示出,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拱火”下,乌克兰局势面临持续升级风险,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毕竟,战火蔓延下去,只会加剧痛苦和灾难,带来更多不可预测的重大风险。有关各方应保持理性克制,尽快恢复和谈,不应该再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的事。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