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中蔚然成风

作者: 黄正平 庄菲

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去60年。60年来,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持续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力量。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新征程上,要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来自人民的雷锋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1940年,雷锋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解放后10岁才有机会上小学,20岁应征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汽车兵,他将连队的“油老虎”开成了节油样板;当班长,他大胆管理、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当校外辅导员,他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影响学生,成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和学习楷模。在每个平凡的岗位,雷锋同志都干出了非凡的业绩,从不自满自炫,但行好事不留姓名,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因公殉职。

雷锋用他22年短暂而美丽的人生诠释了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树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一点,在广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脊梁,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

英雄扎根于群众沃土,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中国人民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并且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参军之初,雷锋就把黄继光塑像的照片贴在了日记本的首页上,写下了“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的誓言,如今,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表达,我国2.3亿注册志愿者中90%以上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志愿服务事业在全社会的蔚然成风、蓬勃发展,彰显着中国社会文明素养的普遍提升,也是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雷锋是伟大时代享誉全球的志愿服务榜样

“过去当牛马,今天做主人,参加代表会,讨论大事情……”抚顺市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雷锋同志在参加该市人大会议时的日记中写下的这首小诗,如今读来依然滚烫。那时的雷锋同志不满21岁,距离新中国成立刚好12年。在这12年里,雷锋从一无所有的孤儿,沐浴着新中国的温暖春风,成为了抚顺市一名最年轻的人大代表,离不开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只要人民需要,雷锋就上前去帮助解决,他的当选是驻地群众的呼声,也是部队战友的心声。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雷锋和雷锋精神应运而生。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后,全国范围内的学雷锋活动此起彼伏,常年学雷锋、持续学雷锋不断向纵深推进。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亲自呼唤“雷锋叔叔”回来吧,并使雷锋精神一直激励全国人民立足岗位学雷锋,走向社会学雷锋,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因为有雷锋这一光辉榜样而清新、美丽,生动、可爱,以至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或公认“雷锋是中国好人的代表”,承认学雷锋志愿服务是世界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认雷锋本人实际上是世界志愿者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因此,雷锋精神顺理成章被列为第一批46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装备的变革、部队的发展、科技的转型……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军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彪炳史册的英雄模范,雷锋生前战斗过的第79集团军某旅被命名为“雷锋部队”,国防部命名的“雷锋班”27任班长传承接力,每一名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赓续着雷锋的英雄观,让英雄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雷锋精神不仅在军营里一代代薪火相传,而且引领着全社会人以雷锋式的行动书写新的雷锋故事。从个人行善到群体向善,从凡人善举到时代楷模,处在新时代,今天我们再次纪念雷锋,再次热烈讨论雷锋精神,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岗位的爱必然是持久的追寻,对社会的爱应当是恒远的回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更需要大爱,更需要榜样,更需要呈现以大爱深情为特征的好人文化。

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正确认识、深入学习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雷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雷锋精神体现的正是当代中国优秀的精神气质和优良的社会心态。雷锋精神是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的精神品格,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知和践行指南,人人可学,处处当为。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让新时代学雷锋成为人民的共同行动、自觉行动、日常行动。

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更加注重自愿性、广泛性、长效性,要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要用雷锋精神引领、感染、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同进步的思想共识,成为鼓舞人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江苏省南通市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纺织之乡”,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南通有叫响全省、全国的“莫文隋现象”,“莫文隋”就是南通学雷锋的身边榜样,就是南通的雷锋。1995年,南通新闻媒体报道了化名“莫文隋”汇款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并在寻找“莫文隋”的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一批化名为魏群(为群)、关辛(关心)、吴铭(无名)、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的匿名行善群体。“莫文隋”成为南通做好事不留名的群体现象代名词。从1997年起,南通市把每年3月5日正式确定为学雷锋、学“莫文隋”日。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南通,把学雷锋与学习“莫文隋”等身边典型紧密结合起来,持之以恒抓,坚持不懈学,持续放大“滚雪球效应”,掀起弘扬雷锋精神、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在助人为乐、扶助社会弱势群众过程中,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真正做到关爱他们而不伤害到他们,不断充实和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学习“莫文隋”引发的南通江海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251万多人,每三个南通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在南通,“有困难找江海志愿者”,“有时间做江海志愿者”蔚然成风。这个名字对于南通人来说,代表的是光荣和温暖,大家用凡人善举,共同铸就了精神文明南通样本,通城百姓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爱心组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慈善行为以“莫文隋”冠名,在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历史新征程上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学雷锋重点在基层,主体是人民群众。学雷锋不在于口号喊得响,而在于实实在在干了为人民服务的事情,需要注重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琐事做起,选树群众身边典型,让典型可看见、可触及,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典型的力量,广播雷锋精神的种子,充分点燃雷锋式持续实干的精神,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善念和良知,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优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要坚持项目化推进,专业化引领、制度化保障。制度和机制是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根本保证。要像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的那样“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注重营造良好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环境,尽快完善相关登记管理制度,保障奖励制度,使之合法运行,以制度化确保群众化,从而不断彰显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强大生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