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王向东:用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李军 洪伟 田国庆谍战片《悬崖之上》里的人物王子阳真实存在。这位抗联第三军代师长牺牲后,就长眠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鸡冠山里。前不久,王子阳的故事被拍成微电影《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天内观看人数就超万次。而编剧、导演、摄像、制作这部微电影的,就是哈尔滨市木兰县“文化能人”王向东和他的儿子、女儿共同完成的。
一座鸡冠山,半部抗联史。生长、生活在鸡冠山下的王向东从这里参军入伍,又退役回到这里,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引领,凝聚起了一方百姓乡村振兴的正能量。作为木兰县吉兴乡综合文化站站长,他先后被评为木兰县乡村文化特别贡献奖、哈尔滨市创业创新成才模范、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优秀宣传文化干部、黑龙江省基层文化优秀带头人、黑龙江省基层文艺骨干、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中国十大文化馆榜样人物,文化站也被黑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优秀文化站,两次被中宣部、文旅部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退役后他被地方荣记三等功
王向东1965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吉兴乡红旗村胡家窝棚屯,当地的鸡冠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根据地,李兆麟、赵一曼等民族英雄都曾在这里奋勇杀敌、抗日报国,山上至今还保留着抗联队伍当年使用过的秘密营地。从小听着抗日英雄的故事长大,王向东立志长大后也要当兵,成为像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一样的英雄。
1981年10月,王向东如愿以偿,入伍成为辽宁省武警总队第四支队一大队四中队的一名战士。五年多的军旅岁月中,他当过战士、副班长、班长、擒拿教员、文化教员、新闻报道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力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做到行行出彩。
部队是一座大熔炉,让王向东百炼成钢;部队也是一所大学校,让他成长成才。由于表现突出,他不仅多次获得中队大队支队嘉奖,光荣出席了支队召开的共青团代表大会,还被武警总部评为振兴中华读书演讲先进个人。
1986年1月,王向东退役回到木兰县老家,凭着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先是被家乡小学聘为教师,其间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后又被木兰县公安局吉兴乡派出所聘为合同制民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派出所工作期间,王向东发扬军人作风,出色完成多个急难险重任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
为乡村文化插上梦的翅膀
2009年年底,王向东担任吉兴乡文化站站长。上任伊始,他扎村进屯,搞乡村文化调研,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扭秧歌是东北农村的特色,音乐一响很多人都可以扭几下,缺的就是组织者和设备。为此,他自掏腰包购买了服装、腰带、扇子和锣鼓镲等用品,先在吉兴乡利东村组织了第一支秧歌队。看利东村成立了秧歌队,邻村喜好秧歌的村民也纷纷跑来参加活动,慢慢地就有了第二支、第三支……王向东在全乡一口气组建了26支秧歌队。
有了秧歌这个纽带,乡亲们就有了聚在一起拉呱家常、交流思想的平台。王向东通过发现各类人才,又先后成立起了农民小乐团,建起了书画室、根雕创作室;组建了健身舞蹈队20个、文化小广场12个、文化书屋10个、文化活动室10个、冰雪文化基地一个;主办了十届农民春晚、八届“乡村好声音”农民歌手大赛、十届农民健身舞大赛、三届农民灯火文化节,举办“唱响中国梦”系列文化演出100多场。他带头组建的30多个文化品牌,其中有12个被评为省级知名文化品牌。
提起王向东,乡亲们都说,别看现在吉兴乡农民自办的各种演出成了家常便饭,但在十几年前,全乡几乎没有文化活动,甚至连一处像样的文化场所都没有。正因为王向东被聘为文化站站长,成了当地文化工作的拓荒人,村里的文化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近几年,王向东十分重视村屯文化大院的建设,在兴建文化小广场的同时,他每年都有计划地扶持2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其中重点扶持“吉兴村石秀春文化大院”“于龙屯邹继玲文化大院”“许中屯张小燕文化大院”等。他不仅倾注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帮助筹划设计,使这些文化大院很快提档升级。其“一村一模式,一屯一特色”乡村文化发展格局,更是在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文化需求的同时,成了木兰县、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乡村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他有永远不变的国防情怀
“做梦也想不到70多年前的事了还能被写进村史馆,县领导还为我颁发‘功勋之家’牌匾,荣耀啊!”吉兴乡红旗村94岁的村民崔海峰,年轻时曾参加过解放长春、平津战役等数十场大小战斗战役,跟随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退伍后他隐藏功名,安居乡村,王向东将他和全乡老党员、老军人事迹收集起来,在每个村都成立了红色村史馆,不仅留住了老英雄、老模范们的光辉事迹,还激励了一批又一次年轻人从军报国,立功受奖。
吉兴乡党委书记孟凡军说,王向东是个有红色情怀的人,抗战时期,全乡哪个地方发生过战斗、伤亡多少人,哪个村有多少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每个人都是什么情况,他都门清,张口即来,是我们乡红色文化的“活地图”。木兰县人武部领导则说,作为退役军人,王向东身上一直保持着一股子“军味”,对于部队的事、国防教育的事特别上心,因此也被人武部聘为了国防教育宣传员。
在吉兴乡火炬村,村民们说村史馆里有一部分内容叫“不能忘记他们”,展示的是村里很多年前入伍老兵的事迹。这些人有的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有的是解放后参军入伍的,连他们的亲人都说不清他们最后葬身哪里,但王向东不仅对他们的光荣事迹了如指掌,还找到了他们的照片,并自费做成宣传展板,真是难得啊。
在吉兴乡红旗村村史馆,排在第一位的是村里参加抗美援朝的老英雄李本轩,由于在上甘岭战斗中一个人挑着两桶米饭、背着十几个水壶到坑道里为战士们送给养,荣立一等战功。王向东将他的事迹不仅写进了馆里,还天天挂在嘴上宣讲,激励了全村一百多人踏入军营,其中50多人荣立一、二、三等功,10名士兵考入军校或提干,60余人加入了党组织,成为远近闻名的“英雄村”。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