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口速度”流淌着小推车密码
作者: 江吉庆
山东是革命老区,具有浓烈的拥军爱国情怀。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青岛是海军重镇,军民鱼水情深,连续9年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青岛古镇口作为海防要地,自古以来发挥着海上安全屏障的战略作用。公元前485年,“齐吴海战”发生在这里。公元1153年,“宋金海战”发生在这里。明朝初期,胶东军民英勇的抗倭之战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老胶南杨家山里的“杨家将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海上红色交通线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尤为值得歌颂的是,在胶东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老胶南地区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兄送弟参军的动人场面,掀起了全民出夫支前的热潮,仅有30万人口的胶南县出夫达10.7万人次,组织支前小车近3万车次。1947年3月,原藏马县组成近千人的支前队伍开赴前线,支援我军鲁西南大会战。他们用身体抵挡敌机扫射,用嘴给伤员吮吸痰液,用自己吃饭的茶缸为伤员接屎接尿,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山东解放区的胜利,被华东军区授予“陈毅子弟兵团”荣誉称号。
这里,见证了数千年中华民族海防史。这里滋养了一方水土厚重的家国情怀。
时光轮转,山河巨变。转眼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已入列10周年。在大国重器十年庆生的荣光时刻,支援军港建设的一幕幕动人往事又涌上古镇口人的心头。
时钟回拨到十年前,2012年9月,“辽宁舰”入列,举世瞩目,举国振奋。2013年2月,“辽宁舰”驶入青岛,驻泊我国首座航母母港——古镇口军港。
而早在航母入列10年前,海军就开始在全国沿海锚地中为这艘“大船”挑选一个稳妥可靠的家。这片美丽海湾因背倚群山,水深港良,加之当地拥军传统悠久,天时地利人和,在诸多选址方案中脱颖而出。
当时,在军港选址的地方远离市区,还是一片分散偏僻的小渔村,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打渔为生,靠天吃饭。
谈起军港辉煌历程,海军某工程部队一位曾参加过当年军港建设的老首长深情回忆:“2008年5月,航母入列5年前,‘辽宁舰’还是停靠在千里之遥大连船厂的‘瓦良格号’的时候,已经在古镇口启动了战略母港建设。按照港建规划,港区内所有渔村、渔船、港池、厂房都要搬迁。为给‘大船’腾出空间,军民协力,全民动员,老老少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行动,拖拉机、三轮车乃至小推车统统用上,就像当初山东人民推着小推车支援淮海战役一样,响应军港建设。人们都说故土难离、老家难舍,尽管政府为搬迁居民新建了现代化社区,可是对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来说,望着即将拆除的老屋,载着锅碗瓢盆一步一回头搬离故土的那一刻,还是流下了留恋的泪水……”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有国才有家,富民先强军。建军港,强海军,这个家搬得值!”当了解到国家第一艘航母要在自己的家乡靠泊,附近村庄的居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发扬风格,倾情奉献。一个月内6个村庄、1429户居民、4000多座坟墓全部搬迁;500多艘渔船全部拆解转港;一年内15000亩养殖池整体搬迁;二三十公里海岸线清场整治,征用范围内“地上无一间民宅,山上无一处坟墓,海上无一处养殖池”,创造了国防动迁的古镇口速度,为航母提前半年入驻新家创造了条件。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没有一个老乡跟政府提额外条件,没有一户人家闹上访。为国家舍小家,群众爱党爱国爱军的深情厚谊就像大海一样!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当地政府和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航母官兵发自内心地感叹。
作为大国重器,中国航母承载着人民军队挺进深蓝、走向世界的夙愿,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关键指标。在家与国、私与公之间,孰轻孰重,老百姓心里亮堂着呢!
军地心连心,军民鱼水情。为“大船”找一个安心可靠的家,见证古镇口与海军之间山海情缘。对此,时任海军古镇口某保障基地政治委员严烈由衷感慨说:“最美海湾筑军港、最佳地块建营房、最高科技送战场、最优儿女穿军装、最好保障献国防就是新时代古镇口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生动写照。”
十年前,“辽宁舰”在古镇口湾鸣响第一声汽笛,也鸣响了古镇口支持国防和海军军港建设的冲锋号!多年来,古镇口核心区管委坚持“国防要求第一响应、部队急需第一满足、军事行动第一保障、官兵生活第一服务”的理念,把如何提升对部队的供应保障能力提上了新的工作日程。经过与部队共同考察对接,他们流转2000多亩土地,为部队配建“水兵菜园”和“水兵厨房”,提升舰艇饮食保障质量。投资20多亿元,建成首批1800多张床位的全国首家三甲军地医院,满足靠前应急救援,方便官兵就近医疗。为解决驻区部队人才培养难题,整合青岛35家军地院校教育资源,搭建军地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军地人才培养理事会,年培训部队官兵1万多人次。投资15亿元,按照国际军校标准建成12年一贯制学校,保障海军官兵子女免费就学。
古镇口核心区服务保障局局长刘瑜介绍说,为保障驻军心无旁骛练兵备战,将官兵从繁琐的生活保障事项中解放出来,军地建立军港(营区)社会化保障协调推进机制,将军港供水、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物业服务、垃圾污水处理等八项内容,交由地方国有平台公司专业运维,大大提升了军港生态环保质量,每年能为部队节约数百万元经费,还可节省几百号人的人力投入,成为军地携手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范。如今探索形成的军港(营区)市政一体化保障经验做法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3年春节,大年初一凌晨三点,海军第42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向古镇口核心区发来拜年贺电,并委托部队后勤保障组赠送了“护航当先锋、服务创一流”、“军民携手逐梦强军、鱼水情深贴心保障”两面锦旗,表达对古镇口核心区和新区企业精准服务护航保障的衷心感谢。这个佳话背后隐藏着一个军地联合攻克海上保供难题的故事。为了解决航母靠泊后一揽子综合保障需求,古镇口核心区组建军队社会化保障、技术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保障等六大中心平台,构建十五分钟靠前保障圈,组织50多家食品企业组建军供保障联盟,军地联合攻克远航保鲜技术,舰船食品保鲜期由原来的20多天延长到两个多月。那年除夕夜,远航在距离祖国万里之外的深海大洋,竟能吃上祖国家乡自产的新鲜韭菜馅水饺,远航官兵倍感亲切和自豪,执行远航任务的劲头更高了。“人民军队忠于党,航行万里不迷航”的坚定精神里,也有一份来自社会的沉甸甸的物质支撑!
真情的付出赢得了真情的回报,每当战舰出海远洋,海军官兵总是向着欢送的人们打出深情的旗语“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无论我们出海到哪里,这里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