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大地绽放荆楚之花
作者: 李凤紊
“春雨来临时,淡青妈妈带我们感受了大自然,春雨的温润下大地都是五彩斑斓的。”这是2022年农民工春晚的儿童音乐剧《把未来点亮》,节目中所提到的“淡青妈妈”就是来自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文化站的文化工作者淡青。
淡青是湖北省荆州市人,20年前,她与一位雅安小伙相识相恋,并跟随对方回到了家乡天全县新华乡永安村,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淡青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公益课堂,孩子们的贴心老师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强烈地震,新华乡也是严重受灾的地方之一,淡青第一时间加入志愿者队伍,从发放物资到照顾老人孩子,她全心全意的投入让很多人对这个来自湖北的姑娘印象深刻。2015年7月,新华乡综合文化站正式成立,由于淡青在抗震救灾中的优异表现,乡镇干部就推举她做了文化站管理员。
在文化站,淡青组织了“四点半”公益课堂,义务照顾辅导课后的孩子们,渐渐地,孩子的数量从一开始的三四个,到七八个,最后有十多个孩子在文化站学习。周一到周五淡青组织孩子们写作业、看绘本,充实他们放学后的生活。寒暑假期间,淡青和四川农业大学联系,请来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手工、美术和英语。
淡青说,她特别希望这些大学生能触动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不要放弃读书学习。四川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们也被公益课堂深深感动,他们说:“了不起,在偏远的农村,有这样一位管理员,有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了不起!”
童伴妈妈,留守儿童的守护者
2019年,共青团四川省委“童伴计划”推广到天全县,淡青在天全县团委的支持鼓励下,在文化站建立了“童伴之家”。
“童伴之家”的成立使村里的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温暖互助的大家庭。淡青像妈妈一样陪伴着这些留守儿童学习、玩耍。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她和深圳创基金、四川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合作,每个星期天开展“24节气自然美育”公益课堂,带领留守儿童回到自然中重新认识大自然。
在淡青的鼓励下,孩子们逐渐变得自信开朗。性格内向的丝妹儿,父母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管,她刚到“童伴之家”时,性格内向、不愿意说话,人多的时候总是躲到淡青身后。在“童伴之家”,丝妹儿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她变得越来越开朗,甚至能主动帮助淡青打扫卫生。
渐渐地,“童伴之家”的孩子也从开始的二十几名发展到了如今的52名。
文化延伸,老人们走进文化站
淡青不但关注着留守儿童,还把目光放到了乡村的老人身上。淡青发现乡村的老人们平时就是窝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很少有文化活动,于是她便依靠文化站,引导和带动老人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村里的王奶奶,退休之后心里空荡荡的,淡青就把村子里的孩子们召集起来,请王奶奶带着孩子们走进菜园,去认识各种瓜果蔬菜和昆虫,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学到了东西,老人也被带动起来了。王奶奶告诉淡青,她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不少。淡青还组织村里的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她组织了10多个乡里的老人去参加太极拳的比赛和展演,还专门请了老师来教。这些老人们学会之后,很有成就感,每天只要有空就会来文化站训练。在他们的带动下,乡村的老人们纷纷走进了文化站,参加各种活动。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志愿者,接连不断的活动丝毫不会影响淡青对宣传文化事业的热爱,她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将青春和热血洒在新华乡永安村这片土地上,也因此获得2019年度四川省百名优秀文化志愿者、第23届“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百名“优秀童伴妈妈”等多项荣誉。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以新华乡永安村文化站淡青等文化志愿者为典型,以“二十四节气自然美育课程”文化志愿服务为品牌,在全县开展了一系列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天全县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以实际行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