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往往是小事一桩,但古人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中华大地,力所能及的举手之劳,无疑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个微笑,也许就可以化解一个人的不快;一些关爱,可能重新燃起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生活的希望;一句问候,或者能改变正处脆弱时期的人的消极念头。
所谓日行一善,胜似日进斗金,这个比喻恰如其分。每一声轻声的感谢,都是最好的回报,滋润心田;每一次亲切的握手,都是善意的传递,触动灵魂。
共建和谐社会助人为乐不可或缺,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奖项获得者更是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助人就在举手间,快乐就在你身边。
万佐成 熊庚香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医院旁边一条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十八年如一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油盐酱醋,象征性地收1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
一炉“多余的火”,给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献上爱心。2003年,万佐成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团。夫妇俩至今还清晰记得一个场景:一天早上,他们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走来,车上坐着一名十来岁已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剩下的火,可不可以让我们炒个菜?我给你点钱。孩子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让万佐成夫妇听得鼻子发酸。他们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吧,这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家庭做些什么。从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一面“有故事”的墙,成为万佐成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去秋来,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回忆。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王绶
王绶,男,汉族,1923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国家天文台名誉台长、北京天文台原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绶是我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1999年,他倡议并联合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礼等61位著名科学家创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5万多名中学生先后参加俱乐部科研活动,如今,一些学生已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20多年里,王绶为俱乐部发展四处奔波。为解决经费问题,他捐出稿费;身体虚弱无法行走,他让女儿用轮椅推着去参加俱乐部活动;即便躺在病榻上,自称“眼睛、耳朵都开始罢工”,他仍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
经过22年的发展,俱乐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发展到31所,共有721位导师和5万多名中学生参加俱乐部科研活动,其中3100多名中学生走进278个重要科研团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平均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
一批俱乐部早期会员已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他们中,有3人入选我国“青年千人计划”,在中科院等单位领衔科研团队;有的在国外建立独立科研实验室;有的成长为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均有影响力……
王绶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终身成就奖、“北京榜样”特别奖。
王兰花
王兰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
2004年退休时,闲不住的王兰花主动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于2005年成立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热心小组坚持“弘扬雷锋精神、服务奉献社会”宗旨,开展接待群众热心、调查了解细心、教育疏导诚心、调解纠纷耐心、处理问题公心的“五心服务”,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社区的事情繁杂琐碎,“热心小组”就通过日记把居民反映和要解决的事情记录下来,谁家的暖气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里的卫生没人扫了……一件一件落实。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已积累了10多本特殊的“日记”。
2008年,利通区金银滩镇团庄村一名不到6岁的孩子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孩子的父母凑不够医疗费用,听说有“王兰花热心小组”,他们心中燃起了希望,找到了王兰花。王兰花带头捐款,还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发动社会力量捐助,最终孩子得到了救治。有一次,王兰花得知社区里一位居民下岗后外出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留守在家。她就一边发动志愿者义务照顾这一老一小,一边为老人争取公益资金、申请城市低保。
余善伟
余善伟,男,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他是许多孤困老人心里的“儿子”、贫困孩子眼里的“爸爸”、商城县为人称道的好人。他为公益事业默默奉献十余载,用一人之善行,带众人之善为,助万家之幸福。余善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德善精神。
余善伟是一名农家子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困,18岁就放弃学业,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商海闯出一片天地。重返家乡后,竭尽全力回报社会。他先后拿出100多万元,为老人们建养老院,为贫困家庭建“幸福居”。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他先后拿出120万元,在30多个贫困村开展扶贫活动。
2019年5月,余善伟当选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一上任,他就开展了“五个一百”志愿服务项目,即每年“慰问100名贫困老党员、100名贫困下岗工人、100名孤寡老人、100名留守儿童和打扫100条背街小巷”。他向商城县红十字会捐款逾440万元,成立“社会扶贫专项救助金”,帮助困难群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仅自己捐助抗疫资金,还积极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捐款。
一路走来,余善伟最牵挂的还是贫困学生。2015年,他启动志愿服务项目,为60名孤贫少儿每月提供400元生活费直到他们18岁,他成了这60个孩子最亲的“余爸爸”。2018年,他举办爱心助学活动,拿出500万元设立“菁英励志奖”,鼓励那些考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们。
余善伟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红十字博爱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张莹莹
张莹莹,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莹莹因罹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肌肉萎缩行动不便。2011年起,她投身助残就业创业帮扶事业,9年来带领团队残障者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上岗就业。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助人助己的精神内涵,被誉为“勇敢的雨燕”。
2016年,张莹莹和残障朋友创办慈善组织——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岗员工90%以上是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家属。2018年,张莹莹带领雨燕团队负责运营位于深圳龙华的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资源链接、人员代招、法律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着力开创残疾人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在张莹莹的精心组织下,该机构共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50余场,帮助2700多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并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互联心集团有限公司”等残障者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23家,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人士就业的创新模式。
张莹莹带领团队连续3年赴深圳市对口扶贫地区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罗城等地,组织开展“残障者就业技能培训班”,提供电商客服、直播带货、抖音制作等课程,帮助贫困地区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路径,重拾生活信心。
张莹莹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完德尖措
完德尖措,男,土族,1983年7月生,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
完德尖措苦心钻研唐卡绘画技艺,画作蜚声海内外。他自掏腰包资助170名贫困学徒,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他助力脱贫攻坚,热心帮助困难群众,义务为169名艺人销售唐卡画作,带动解决50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被称为“热贡的人民艺术家”。
他捐资助学,弘扬传统文化。完德尖措所在的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是一家以“画苑+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命名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多年来,完德尖措先后指导并培养的热贡唐卡艺人多达528名。2010年以来,他自掏腰包每年投入200万元,为贫困学员提供免费学习、吃住补助。
他四方奔走,播散爱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艺人作品滞销,有的家庭收入几乎为零。完德尖措他当即和家人一道拿出5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为了继续打开销路,他来回往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联系业务,帮助销售唐卡1300余幅,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他热心公益,心系贫苦。因为热爱“热贡艺术”,他也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群众,从2014年起,完德尖措连续多年为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村庄建设等捐款捐物,主动上门了解困难群体诉求,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完德尖措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称号。
张桂梅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她膝下没有儿女,却是170多个孩子的“妈妈”;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倾心倾力帮助民族地区师生、困难群众,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张桂梅用爱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
2001年起,张桂梅一边在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和儿童福利院的管理经历,让张桂梅认识到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更低,她决心帮助更多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从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很难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争取支持帮助。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建校以来,已有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为社会作贡献。
张桂梅扎根和服务偏远地区,模范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经常自掏腰包给群众治病、修路、建水窖,帮助群众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发展产业。她艰苦朴素,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时时想着群众,把工资、奖金甚至社会捐助的诊疗费累计100多万元都捐出来,用在了兴教办学、扶贫济困。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
张桂梅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张超凡
张超凡,女,汉族,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超凡出生时就失去了左臂,却不妨碍她顽强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样。她是百余家媒体专访的90后创客校长,也是支教山区的年轻讲师;她还参与发起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典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