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洪:善爱让人变得年轻
作者: 王志坚
还记得金正洪吗?1994年3月31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以《做太阳的一缕光》为题大篇幅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称他是当代的“活雷锋”。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曾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标兵、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等荣誉的“活雷锋”金正洪,如今怎样呢?记者跟随他的善爱脚步参加了爱心助学、无偿献血等爱心公益活动,可以很欣喜地告诉大家:金正洪还是当年的“一缕光”,他还带动身边人在祖国各地点燃了“星星之火”,让雷锋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50多本献血证,5万毫升献血量
金正洪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一大堆献血证,有北京301医院的,有西安市血站的,有江苏东海的,更多的是江苏徐州和浙江金华的。他是人走到哪儿,无偿献血到哪儿。最令人感动的是,金正洪2004年从部队团职领导岗位转业回到家乡义乌后,还一如既往地献血,至今献血量达5万毫升。
30多年献血200余次,献血量5万毫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路前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深入采访金正洪身边的人,他们说:“是爱的力量和做善事的快乐之心。”
金正洪是从1989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的。那年冬天,其所在连队有10个献血名额,有的战士因从未献过血而害怕,犹豫着不敢报名。金正洪也没献过血,他认为自己是党员,这个时候要带头。于是,他来到连部报名献血。那时,金正洪身体不是很好,连队汪指导员看着面色苍白的金正洪问道:“你行吗?”金正洪爽快地说:“没事的,不就献次血嘛,算我一个。”
然而,金正洪的第一次献血并不理想。那天,他和连队其他9人来到了位于淮海东路的徐州市血站。别的战友不到5分钟就献好了,而他15分钟后献血证上只记下150CC,金正洪对自己很不满意。第二年的冬天,金正洪再次报名献血。这一次,不到5分钟,200CC的血袋就满了。
此后,金正洪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献血……从每年的一次增加到四次,每次200毫升增至400毫升。在他的影响下,身边不少战友、朋友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家住江苏苏州的陈全学从部队就跟着金正洪献血,至今还在献血。而义乌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建权,在新闻报道中得知金正洪坚持多年无偿献血后,他也加入了献血队伍,10多年先后36次献血,总献血量达到7200毫升。他深有感触地说:“从金正洪主任身上,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做善事的快乐。我不仅参加了无偿献血,也积极参与他组织的爱心公益活动。”
据了解,金正洪牵头组建的爱心团队,每年都有数十人参加无偿献血,至今累计献血达10多万毫升。金正洪也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等荣誉。
捐资助学,情注山村小学三十载
近日,听说记者要采写金正洪,江苏省东海县展览馆馆长邵光明给我发来一个邮件,是有关金正洪坚持30多年关心山村小学的故事。
那年,曾在部队当过兵的东海县李埝乡报道员邵光明遇到初中教师冯同琦。他给邵光明讲述了金正洪为李埝林场小学和孩子们献爱心的事迹。分手时,冯老师再三吩咐:“一定要到学校采访,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金正洪为孩子们做的这些好事。”
1984年春,金正洪随部队汽车教导队到东海李埝林场集训。林场小学南边有个水库,战士们训练之余经常会到那里散步。孩子们放学回家时会沿着湖边玩耍,直到天黑才回家。战士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来二往成了好朋友。时间久了,孩子们一天不见解放军叔叔的身影就会想他们。
有一天,金正洪与孩子们交谈时问:“你们放学后在家都干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除了帮大人干活,就是做游戏、跳绳、捉迷藏。”
金正洪又问:“你们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事?”孩子们说:“最喜欢看小人书,可是没有”。
金正洪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和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内心十分沉重。特别是在学校看到孩子们坐的泥台子、土凳子,还有教室里的水泥黑板时,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1984年“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学校接到了邮递员送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有260多本小画册、故事书等儿童读物。老师们翻遍包裹也没有发现寄件人是谁、是从哪里寄来的,只见落款人处写着“人民中的一员”几个字。
到了年底,学校又陆续收到了30本新华字典和160多支水彩笔、圆珠笔,里面附有一封信,大意是:为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希望把这些作为“三好”学生奖品发给品学兼优的孩子们。
一年又一年,学校在每年“六一”节前都会收到落款“人民中的一员”寄来的大量书籍和学习用品。1986年起,学校还慕名收到了这位好心人为他们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儿童大世界》《小猕猴桃》等7种儿童报刊。为此,学校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放置这些书籍和报刊,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就去那里阅读。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孩子们在那间房子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时光。
为了找到这位好心人,学校费了很大周折。开始以为是当年下放的林场知青,通过打听没有结果;后来又从林场在外地工作的人找起,也没有找到。最终,他们通过邮局一站一站查找寄件地址,才发现所有这些好事,都是徐州某部战士金正洪做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金正洪转业回到义乌老家后,离东海的距离更远了,联系也不方便了。但他依然不定期坚持到李埝乡和李埝林场学校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为他们送去最贴心的关爱。这30多年,金正洪为学校送去近万册图书,往返行程2万多公里,让数千名学生受益。
据悉,为“希望工程”捐款,金正洪也已坚持了30个春秋,汇款单已积攒了厚厚的一摞,有500多张,成为目前全国为“希望工程”捐赠次数最多的人。
把“一缕光”变成“星星之火”
金正洪转业回到家乡后,在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当纪委书记。他满腔热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对登门办事的群众总是笑脸相迎。因为热心公益,他的身边很快集聚了一大批行善的人。
“群体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引导着社会文明走向深远。”金正洪认为,让太阳的光辉普照人间,单靠一缕阳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身边更多的人投身到学雷锋做好事的行列,才能将“一缕光”演变成“一片光”,让“星星之火”燎原整个中华大地。
为凝聚更多的爱心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金正洪在微信朋友圈建了一个“雷锋人微信群”。该群目前已发展到259人,成员大多是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市场经营户,还有不少退役的官兵,他们来自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以爱为圆心,让那一缕善的阳光洒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2015年春天,他们得知家住河南尉氏的退伍老兵徐卫贞患脑梗生命垂危,年仅十来岁的儿子为挽救父亲辍学外出打工。为了拯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他们在爱心群发起募捐,近20万元善款让徐卫贞重新站了起来。徐卫贞的妻子受此影响也开展了爱的反哺,只要爱心群里发起爱心捐赠活动,她都要发爱心红包。她说:“我忘不了在我家最困难时善友们伸出的温暖之手,现在尽管我们的生活不富裕,但我要把爱心接力下去。”
2019年3月,江苏盐城的爱心人士施其东因病住进重症监护室抢救,家中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金正洪得知情况后,在“雷锋人微信群”发出大家都来救救爱心人士施其东的倡议,当天就收到100多个爱心红包,此后又有更多的“活雷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近千人参与了这次爱心行动,共收到善款10多万元。
2020年6月初,金正洪将“当代雷锋”郭明义发出的帮扶革命老区平山县特困群众的倡议转发后,义乌的毛青、蒋雪方、王子民等爱心人士积极行动,一天内就认领了5户帮扶对象。
2021年年初,湖北武汉发生的疫情牵动着金正洪和善友们的心。当得知结对资助26名贫困学子所在的湖北来凤县中心医院缺少抗疫物资,他们在爱心群发出爱心捐赠倡议后,短短一周就收到善款15.6万元。他们用爱心直通车把装载8吨医用酒精、消毒液、口罩等抗疫物资送到一线,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赞扬。
2021年“八一”前,金正洪收到了湖北省来凤县土家族一个叫杨秀兵的救助信。家住来凤县百高洞村的他,因先天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家外全靠妻子打理,每月600元的低保金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和妻子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就读于来凤县接龙中学初三,小女儿下个学期将就读于来凤县思源中学初一,姐妹俩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照顾好父母。但每到开学,夫妻俩都为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发愁。听说浙江义乌正洪爱心公益协会在湖北来凤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好几年了,夫妻俩很激动,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爱心人士发出帮助请求,让两个女儿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金正洪了解情况后在爱心群里一说,义乌市欧香面包公司总经理赵荩卿当即捐了6000元,并承诺资助姐妹俩到大学毕业。
据了解,这些年来,金正洪所在的爱心公益团队先后帮助结对了500多名贫困学生,救助了10多名有困难的战友,爱心举措遍布全国各地,让60多万群众受益。
“人之初,性本善。归根结底,雷锋精神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金正洪认为,雷锋心中有爱,爱党、爱国、爱人民,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他始终用快乐与感恩诠释着对“善”的追求与执着。“学雷锋永远在路上,正是这种不懈的信念,使我30余年始终没有停止善爱的脚步。”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