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0

北京冬奥会,是2022年全民期盼的大事。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热情而又笃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将以全球唯一“双奥之城”美誉迎来又一个载入史册的高光时刻。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曾这样评价志愿者:“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14年后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驻守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用灿烂的笑容、勤勉的行动,向世界传播和平与友善,展示最美中国形象。

给冬奥一个温暖的“抱抱”

在“双奥”之城,“朝阳群众”“延庆乡亲”“海淀网友”“西城大妈”……在家门口联合起来助力冬奥;京铁青年、高校师生、白衣天使等各“战线”组织起来保障冬奥;北京城市志愿者,再次擦亮志愿之都的“金名片”,用微笑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冬奥期间,北京预计有约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上岗服务。七类城市志愿者将深入到赛时奥运场馆周边、冬奥文化场馆、重要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以及街道、社区,开展人员引导、信息咨询、语言服务、文明宣传、应急救助、文化传播、环境保障、共建平安、助残服务等志愿服务。

延庆是北京冬奥的三大赛区之一。冬奥期间,延庆城市志愿者将在全区18个乡镇(街道)广泛开展城市运行志愿服务,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冬奥文化示范社区等,开展冬奥文化宣传推广志愿服务。延庆预计开展志愿服务3.6万人次。

在朝阳,“双奥”志愿者不在少数,“鸟巢新一代”的志愿者用火热的激情,服务在国家体育场、冰立方等奥运场馆周边的志愿服务站点以及奥运志愿者广场。

在西城,广泛开展了“红墙有我、志愿冬奥”守护红墙城市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在北京图书大厦“蓝立方”站点,城市志愿者们从夏奥到冬奥,为市民讲解奥运知识。

在海淀,海淀高校的青年师生承担着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的赛事志愿服务工作。为体现区域的科技特色,海淀区将在海淀公园等志愿服务点设置3D全息影像设备,用于宣传冬奥文化和开展导引服务。

在京张高铁沿线,冬奥会铁路车站志愿服务的筹备工作早在一年前便开始了。京铁青年志愿服务队约300人,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宣传冬奥文化、京张文化,展现中国高铁的形象。

北京城市志愿者于2021年12月5日开始上岗,从2022年1月25日至2022年3月全面开展各项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北京城市志愿者将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有温度的志愿服务,给冬奥一个温暖的“抱抱”。

冬奥赛会志愿者是怎样炼成的?

冬奥会历史、岗位技能、冰雪运动常识、防寒防冻知识……面对我国冰雪运动基础相对薄弱、冰雪运动志愿服务经验相对不足的现实,北京冬奥组委为约1.9万名赛会志愿者提供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23门必修课及选修课,打造北京冬奥会赛时“最美名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两地三赛区办赛等客观情况,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的四阶段培训体系。

据悉,北京冬奥组委根据我国冰雪运动基础相对薄弱、冰雪运动志愿服务经验相对不足的现实,组织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依托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IKM)展开,开发制作了视频课件,并配套了文字讲义和在线题库,提供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内容的23门必修课程,以及部分选修课程。志愿者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特点,将每门课都划分成数个15-20分钟的小节,每个小节内容都相对独立,成为一套系统、完善的体系。

作为赛时重要的服务力量,专业志愿者也接受了不同形式的专项培训。在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的统筹下,颁奖礼仪领域志愿者进行了为期50余天的封闭强化训练;奥林匹克大家庭、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反兴奋剂领域的志愿者在学校内接受了线下培训;技术、体育、医疗服务等业务领域志愿者的培训结合测试活动,发挥各场馆业务领域经理的作用,以讲授与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媒体运行、语言服务等业务领域志愿者则通过在线的方式接受了专项培训。

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语言专业志愿者彭薪樾期待已久,心中既紧张又兴奋,“我们都是很平凡的中国青年,做的也仅仅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服务冬奥将成为最宝贵的经历,这段难忘的日子也会成为我们最精彩的一段人生经历。”

“双奥之城”的志愿者故事

在中国志愿者团队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参加一次奥运会志愿服务,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

——从2008到2022的薪火相传

杨天乔,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训练馆志愿者经理,带领20多人为球队进行志愿服务,当时的他还是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现在的他已是该校的“杨老师”。杨天乔回忆说,那时主要为篮球运动员提供语言翻译,感觉工作特别有价值,“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是我们这代人难得的机会”。

杨天乔负责为北京冬奥会选拔志愿者,他说:“2008年,大家对志愿服务是一腔热血,可惜参与机会不多。而现在,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家参与热情很高。”

这次北京冬奥会招募志愿者,北京语言大学近2000人报名。杨天乔说:“我感动的是年轻人有了奉献意识,有了一种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利他精神。”

从2008年到2022年,正是无数像杨天乔一样的志愿者薪火相传,才一点一滴汇聚成了服务冬奥的磅礴力量。

——志愿者“新兵”不忘初心

很多第一次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的“新兵”,同样与奥运有不解之缘。

袁菲,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河北工业大学学生,虽然只有21岁,她却已是一名资深志愿者。有过50多次志愿服务经历、近4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的她笃信“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8年平昌冬奥会,她和父亲一起收看了短道速滑所有比赛。袁菲被武大靖从女队陪练逆袭成冬奥冠军的故事打动,这是她了解冬奥会的起点,也是她立志当冬奥会志愿者的开始。上大学后,她第一时间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的第一天,她就报了名。

为满足赛时志愿者技能要求,袁菲参加了日常体能训练、英语口语表达、志愿服务技能、中国传统文化、涉外服务礼仪、应急救援技能、疫情防控知识等多项培训,为冬奥会做好了准备。袁菲说:“成为‘双奥之城’,说明我们国家实力日渐强大,作为志愿者,我感到无比骄傲,我也会在冬奥舞台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

从梦想到圆梦,正是无数的袁菲们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为北京冬奥会注入活力与激情。

——积极“备战”展示青春风采

在清华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上百名志愿者正在进行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校红十字会急救部部长苏厚祯说,自己将在冬奥会期间参与观众服务工作,希望能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专业、敬业的志愿者形象。

出生于1999年的湖南姑娘赵丛丛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父母一起来到北京看比赛。她说,在通过中英文面试,并接受了一系列培训后,她将以反兴奋剂专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北京冬奥会。

“学校开设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培训及志愿者骨干训练营,鼓励志愿者发挥多语种优势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冬奥故事,展现冬奥精神。”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黄伦伦说,学校特意发放了相关书籍,助力志愿者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保障重大活动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引领的重大契机和重要载体。”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北京市)指挥部执行指挥、北京团市委书记李军会说,青年将在这项工作中得到淬炼和升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场中外文明大交流的盛会中,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AI技术,让我们“听”懂聋人

有一批失聪的大学生成了冬奥会的远程志愿者,他们来自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这些志愿者把电视新闻栏目的内容转换成手语顺序的文本,为冬奥会转播中需要的AI(人工智能)手语数字人提供大规模的语料支持。

袁甜甜,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是这些听障大学生的老师,也是无障碍智能科技研发中心的成员。她介绍:“无障碍智能科技研发中心将为冬奥会的实况转播提供AI手语数字人的手语语料支持,能够为冬奥会服务,我们充满了荣誉感。”

王建源是研发团队的成员之一。他是聋人家庭长大的聋儿,听力损失严重,吐字发声非常困难,手语是他和这个世界打交道最初也最有效的方式。22年来,聋人的身份没有让他感到自卑;口不能言,也没耽误他成为一个妥妥的“学霸”;但如果你问他,因为听力障碍,从小到大遇到过哪些方面的不便,他会平静地在手机上打出四个字:方方面面——因为认识手语的人太少了。

我国有2780万聋人,如何依靠科技的力量让健康人走进他们的世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知道对残障人士最好的关心就是平等。他们不是残障,只是与我们不一样。”袁甜甜说。

沟通永远是双向的。我们教听障人写字、认字,读唇语,他们在努力融入健听人的世界;我们健听人也要为听懂接纳听障人作出一点努力。

(内容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等  责任编辑:姚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