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李建国:20余载且为忠魂舞

作者: 辛振乾 翟阳

退役军人李建国:20余载且为忠魂舞0

三九上太行,天寒雾茫茫。

1月7日,河南省沁阳市退役军人李建国带着祭品,来到该市常平乡常平村,祭奠长眠在地下的抗战英烈。之后,他徒步上山,为常平阻击战遗址标识进行描红。

李建国坚持22年如一日发掘整理常平阻击战历史资料,宣传抗战英烈事迹,推动遗址保护利用,2021年12月24日,常平阻击战遗址被核定为河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常平阻击战遗址位于沁阳市常平乡北部太行山区,这里是连接豫晋两省的重要军事战略通道,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99年,时任沁阳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建国得知村民在开荒时挖出了抗日将士的墓碑。他连忙赶到现场,一些堆集在一起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石头让他十分震惊。经仔细辨认,上面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命、籍贯、阵亡时间。

这些石碑上的信息揭开了华北地区最惨烈的一次抗日战役的面纱。

1939年春夏之交,为阻止日军打开太行山南麓的豫晋通道,实现与侵晋日军会合,国民革命军第39军、第40军所属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下,与3万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40余天的浴血奋战,先后有数千名抗日将士以身殉国,共击毙日寇2000多名,沁阳党史称这次战役为“常平阻击战”。

望着墓碑上镌刻的牺牲将士的名字,李建国陷入深思。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深知国无防不立,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欺凌,就必须人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全面完整还原历史真相,李建国翻山越岭挖掘抗战史,足迹踏遍了战场遗址16个村寨,走访了近百位老人,整理出10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

李建国还先后10多次到南京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摘抄战斗详报,依据史料绘制了常平阻击战示意图,许多历史真相和战斗细节被一一挖掘出来:黄沙岭血战三昼夜,全连官兵壮烈牺牲;尖刀岭寡不敌众,13名壮士跳崖殉国;关爷坡阵地固若金汤,丧心病狂的日军施放毒气,500多名将士窒息而死……

让牺牲的烈士有个归宿,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在发掘研究过程中,李建国萌发了修建常平阻击战纪念馆的念头。他先后到南京、上海等地查找史料、搜集实物,成立了南太行抗战历史交流协会,全国各地网友纷纷提供线索、实物。在军地大力支持下,“常平阻击战纪念馆”2015年9月建成,成为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贺敬之老人被李建国的行为深深感动,欣然题写了馆名。

与此同时,李建国发起为牺牲烈士寻亲活动,他给墓碑制作拓片,依据陈年旧址和零星文字发函寻亲,陆续寄出400多封信,先后为14名抗战烈士寻找到亲人,被网友称为“当代谷子地”。在李建国的带动下,军地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帮助更多烈士找到亲人。

“缅怀英烈,首先要保护好纪念设施”,李建国说,“常平阻击战有3000多名将士长眠于此,是侵略者的铁证、历史的见证,是国防教育的好场所,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

李建国还组织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在部分抗战遗址建立了抗日英烈阵亡将士纪念碑,利用兼任沁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和关工委红色宣讲团宣讲员的身份,走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70多场次,先后对涉及豫西北的焦作市中站区、博爱、温县及济源市的抗战历史背景和事件进行深入考证发掘,唤醒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李建国的奔走呼吁得到响应,当地政府、人大代表、文物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到常平阻击战遗址保护工作中来。沁阳市军地合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对常平阻击战遗址等7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葺,打造了常平阻击战遗址国防教育旅游基地。公安、检查机关厘清职责,凝聚共识,形成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

得知常平阻击战遗址被核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息时,李建国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愿景变成现实,他动情地说:“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怀念、值得尊敬、值得铭记。我将继续在宣传英烈事迹、保护抗战遗址工作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