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雷锋的望城淬炼

作者: 谭铁安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简家塘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雷锋从3岁起,短短的4年时间(1943年—1947年)里,他的父亲雷明亮、兄长雷明德、弟弟雷金满(三明)、母亲张元满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夺去了生命,不到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在当地穷乡亲的拉扯之下,小雷锋顽强地活了下来。雷锋在家乡的18年,映射出望城这片红色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红色”雷锋在望城得到了淬炼,望城因雷锋增添了红色的浓度。

抗争,革命基因在他身上延续

雷锋的父亲雷明亮,生于1907年,在1926年秋爆发的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中参加了农民协会,担任过农民协会自卫队长。大革命失败后,到长沙市仁和福油盐号做工。1938年在一次为资本家运货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抓着打成重伤和残疾,后被辞退。回家之后租种地主唐四滚子的田,由于劳累过度,吐血便血不止。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长沙,也来到了雷锋的家乡,村里的老百姓都躲到山冲里去了。一天下午,雷明亮想到家里看一看,探听一下动静,被两个日本兵抓住做了挑夫,当时他奋起反抗,即遭到毒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伤势更加严重,回家后卧床不起,翌年秋天含恨死去。

雷明亮的人生,证实了长沙河西望城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兴起。当时的长沙河西地区,是望城农民运动的重要阵地。1925年12月,家住雷锋旧居不远处梅溪古塘湾油榨坊的易子义,从广州农讲所第5期学习回来,秘密串联了杨南轩、易子贤、杨东泽、叶魁、龚杰等10多个积极分子,先后吸收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古塘湾支部,易子义任支部书记,是望城境内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支部建立之后,在河西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涌现出叶魁、易顺鼎、宁桂芳、龚杰等一大批革命者。雷锋的家乡当时属于长沙县第十区,第十区的农民运动走在全县前列。1927年1月在全县率先成立农民自卫军,他们打击土豪劣绅,愤怒声讨许克祥制造“马日事变”屠杀革命群众,成立复仇大队,对敌人的疯狂行径进行反击,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在古塘湾支部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中,杨东泽与雷锋的父亲雷明亮关系密切,雷明亮在杨东泽的影响之下加入农民协会,并担任过自卫队长,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在雷明亮去世之后的湖南和平解放前夕,雷锋和其好友石天柱一起到长沙市找石父石海清,路遇杨东泽,杨东泽还谈起过与雷明亮和石海清的交往与革命经历,并交与两人一份文件送到指定的地方,雷锋与石天柱一起机智地完成了任务。

雷锋在生活中抗争,更加增添了对旧社会的仇恨,对新生活的向往,也使得他父辈们的革命基因得以延续和传承。

革命,坚定信念在他心里绽放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长沙升起了红太阳。在胜利的前夕,往往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过程,也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过程。为了迎接解放,童年的雷锋亲身参与了这场走向胜利的革命,他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3月的一天,雷锋在返家的路上碰到了拉黄包车的彭德茂大叔。彭德茂是一名地下党员,人称彭一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彭德茂在长沙到宁乡的一条老公路上拉黄包车,下苦力谋生。彭德茂是个热心肠的人,雷锋讨饭时有几次外出找不到家,都是彭德茂找回来的。而雷锋的父亲雷明亮生前也在长宁公路等处靠抬轿子维持家庭生活,加之两家住得很近,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好。雷锋成为孤儿之后,彭德茂对雷锋很关心,疼爱有加。彭德茂看见雷锋后,将雷锋招呼过来,对他说:“现在就要解放了,我们要多撒些传单,多贴些标语,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迎接解放。”在彭德茂的指导下,雷锋和他的小伙伴一起,装扮成讨饭的小乞丐,将革命标语贴到了刘家大屋的地主家里,贴到了人稠地密的长宁公路上,贴到了望城坡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驻地里,为宣传革命斗争发挥了作用。

小雷锋在地下党员彭德茂的教育与引导之下,看到了胜利曙光,他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乐观的革命激情,坚定了对新中国、新社会和共产党的无比向往。

是年8月,一支解放军队伍路过雷锋的家乡安庆乡。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表达了要参军的愿望,连长说雷锋太小,要他好好学习,临走时把自己的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雷锋接过解放军连长送给他的钢笔,心中留下了一颗军人梦的种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到9岁的雷锋和千千万万穷苦的劳动人民一样翻了身,走进了新社会,当家做主人,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雷锋投身到了伟大的革命洪流之中。他跟随彭大叔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望城县的阶级斗争很激烈、复杂,国民党特务、土匪和恶霸地主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在一起,在乡里组织了假农会,阴谋破坏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斗争。一天,雷锋到假农会院内玩耍,听到屋里有人在恶狠狠地议论要杀害民兵队长,阴谋夺取民兵的枪支。雷锋知道这是大事,立即跑去向彭德茂大叔汇报这个情况。结果,不仅使敌人的阴谋没能得逞,还发动群众摧毁了假农会,缴了土匪武装的枪。

1950年,在时任安庆乡农民协会主席的彭德茂的具体部署和安排下,雷锋带头积极联络了一些小伙伴,组建了安庆乡儿童团。雷锋扛着红缨枪,当上了小团长,他站岗放哨搞宣传,配合农民协会和民兵打击敌人,生活中充满了翻身作主人的幸福和激情,心中充满着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希望与感恩。

雷锋在湖南和平解放这一时期的经历,虽然没有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望城境内的革命形势。湖南和平解放,可以说是暗流涌动。家住望城区茶亭镇芭蕉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联络部负责人周竹安,通过建立在桥驿镇洪家村原国民党中将周启铎家的秘密电台,接收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指令,展开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敦促程潜、陈明仁等走向光明,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望城区茶亭镇苏蓼村的原国民党少将高参姚渐逵也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上签名,彰显出望城人民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立场。同时,长沙和平解放前后,在基层的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破坏,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党对人民政府的爱戴之心,坚定地站在革命的立场上,珍惜胜利果实,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人民政权。由此说明,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奋斗,红旗指引他激情奔流

1950年初秋,安庆乡政府送雷锋免费上学,彭德茂乡长亲自将雷锋带到了龙廻塘小学报到。1956年7月15日,雷锋在荷叶坝完小高小毕业,毕业典礼上雷锋即席发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们小学毕业,基本教育受完了,大家很高兴,感谢党,毛主席和老师。我们今天毕业真高兴,大家比我更高兴,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建设祖国。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一定做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老师们,请你看我的行动吧!我一定要做个英雄。祝老师健康……”

这是一个少年奋斗者的心声,是他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宣示,是他对共产党、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1956年11月17日,是雷锋人生中一个转折点。这一天,雷锋起了个大早,他拎着简单的行李卷,离开了简家塘那座住了16年的破旧茅屋,在彭德茂大叔的亲自引领下,沿着北向的崎岖山路,步行25公里,来到了当时的望城县治所在地高塘岭,到望城县委机关报到当起了一名公务员,成为了时任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的通讯员。在担任张兴玉书记的通讯员期间,张书记托物寄情,用“螺丝钉精神”教育雷锋,对他说:“一颗螺丝钉,别看它东西小,缺了也不行;就像你这个通讯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雷锋的心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决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这样一颗螺丝钉。1957年2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

1957年秋,省、地、县三级决定整治沩水,围垦团山湖。年底,彻底根治沩水河的战斗打响了。望城县委成立了治沩工程指挥部。在雷锋的一再要求之下,县委分配他担任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的通信员。他除了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外,还主动担任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任务,甘当治沩工地上的通讯员、义务质检员和监督员。他曾经在笔记本上写道:“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以革命的精神,对待现在;以革命的志气,创造未来。”

1958年春天,望城团县委提出要捐献一台拖拉机给团山湖农场,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全部送交给了团组织,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献最多的一个。县领导还决定派雷锋去团山湖农场学开拖拉机。雷锋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可以单独驾驶拖拉机了,他也因此成为了望城县的第一代拖拉机手,成了一名真正的“新式农民”。1958年8月1日,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创作了一首65行长诗《南来的燕子啊》。在这首诗歌里,他将寻觅温暖的“南来的燕子”作为自己的感情、决心和理想载体,借以歌颂共产党,歌颂劳动者。他的思想遨游在万里长空,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雷锋崇尚真善美,他热爱生活,热情乐观,朝气蓬勃,他爱美且又积极创造美。他写诗,他歌唱,他打鼓,他拉手风琴,他还爱摄影,在他的新社会生活里,充满了灿烂阳光。雷锋在团山湖勤于思考,他叩问人生,写下了著名的《雷锋七问》。

1958年11月8日,雷锋北上鞍钢,开启新的人生历程。赵阳城书记送他来到望城码头,雷锋上了船,小汽轮缓慢地离开码头,驶向湘江,码头慢慢地在雷锋的视野里消失了,雷锋还在向赵书记挥手,这是雷锋向家乡告别,也是他最后一次回望家乡。

雷锋在望城这片热土上度过了18年,特别是在新社会这9年时间里,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他见证和参与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雷锋,用他包括在望城18年淬炼的人生历程,抒写出“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人生情怀和坚定信念。

(责任编辑:仇学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