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播撒光和热

作者: 涛 赵宇闪

人物简介

张博涵,1999年9月出生,2018年9月入伍。现为中部战区陆军某部副班长,一级士官,荣立三等功一次。自小学开始,坚持学雷锋做好事。1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他人奉献爱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周日,一大早天空就飘起了细雨。张博涵伏在窗台,皱着眉向外看了看。

“这雨眼看越来越大,要不下周再去吧!”班长张志强在一旁说。

“和那里的爷爷、奶奶约好了的,不去看看我不放心。”

张博涵从包里掏出雨衣穿上,没回头,径直出了宿舍。

他要去的地方是部队驻地河北邢台的一家敬老院。3年了,每次外出,都会绕道那里,和爷爷、奶奶们聊聊天,送些礼品。时间久了,敬老院的老人都把他当成了亲人。

“这孩子,每次来都哄我们开心,给我们带来温暖!”

而在连队,张博涵是战友眼中的“活雷锋”。参军四年,走到哪儿好事做到哪儿。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指导员鲁良宝说:“这个兵,身上有雷锋的特质。”

这特质,要从十年前说起。

一颗爱的种子

2009年,张博涵10岁。暑假,母亲张丽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带他来到商丘市虞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看望那里的学生。

虞城县特殊教育学校专门收容有各种身体缺陷的孩子,大多患先天疾病,或身体残疾。在现场,看着那些孩子们有些警惕、胆怯又饱含期待的眼神,张博涵一言未发。

“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当我看到那些和我同龄的小朋友,我的内心一下子被击中了!”“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个世界怎么会这样?”10多年后,张博涵提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深有感慨。

对于一个从小在父母悉心呵护下长大、生活殷实的城里孩子来说,这些都是遥远的,难以想象的。

那天,母亲带了很多衣服、玩具、书包等礼物,学校的孩子们很开心,“叽叽喳喳”围在一起。当他们拿到礼物后露出天真纯朴的笑脸,张博涵再次受到了触动。

“他们的那种笑,能直抵心窝,能瞬间软化你。我当时就觉得要做点什么,想留住他们的笑脸。”回去的路上,张博涵向母亲建议,以后能不能经常来,给那些小朋友们多一些帮助。

“可以呀,那你就成了小小活雷锋了。”母亲欣然同意。“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张博涵在汽车后座无意识哼唱起来。

从此以后,每个周末,他都会如约而至,为那里的小朋友送去礼物,和他们聊天交朋友。有特殊情况去不了,也会和校长打个电话,问一问小朋友们的情况。

有了这次经历,爱的种子在张博涵心里萌发。他开始有心留意身边的世界,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

2009年寒假,张博涵得知郑州有个社会福利院,便拉着母亲前往,去看望那些生活困难的人,送去生活用品,资助现金。

2010年,郑州市有爱心人士创办“百姓家爱心粥屋”,专门为环卫工人和无家可归的人免费提供就餐服务。张博涵得知情况,再次跟着母亲一起参与其中,捐钱出力。

慢慢地,母亲发现,孩子心里的惦念多了。他帮助过的每一个群体,或是每一个人,都成了他长久的牵挂。

2018年,张博涵参军入伍,离开了家乡。到部队后,他一直坚持给虞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给郑州福利院写信、寄钱,持续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他还交代母亲时常抽出空去“百姓家爱心粥屋”看看,代替他出把力,献一份爱心。

而自从他到部队后,身边的战友们,又成了他关注的对象。谁有了难处,遇到困难,事不分大小,他都会施以援手,拉上一把。遇到自己力所不及的,还会恳请母亲亲自出马。

爱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爱是一道光

张博涵的行为,自然而然地让身边人想到了雷锋,想到了雷锋精神。

“我只是想用自己的行为传递温暖和能量,给他们以希望。”张博涵说,一开始他的这种爱心源自母亲的影响和传承,源自同情心。随着他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对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爱不是简单的给予,雷锋精神的博大深远,在于它能给人以慰藉,让人们看到光。”

上初中时,一位同学家庭条件差,饭都有点吃不上,张博涵就利用各种机会给她买营养品。进入高中,得知那位同学在父母的要求下准备辍学时,张博涵心急如焚。“她学习成绩不错,从她的眼神里能看出来,有一种黯淡绝望的无奈。”张博涵回忆当时的情景。最终,张博涵说服母亲,开始资助那位同学,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如今,那位同学已成为一名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在张博涵心里,还藏有一件不太愿意触碰的事。

初三下学期,他的一位同学,也是好朋友,因学习压力大,选择跳楼,走了极端。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经母亲好一番安慰劝导才缓过来的张博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礼品去安慰同学的父母。

事隔多年,张博涵回忆起来,依然忍不住扼腕叹息。“我想帮他父母亲熬过这一关。”

自那以后,张博涵隔三岔五都会到这位同学家里,带着礼品,帮同学父母干些活,和他们说说话。后在他的号召下,有其他的同学也加入进来。慢慢地,他们发现,这位同学父母亲的心情舒展了,话多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意。最终,在张博涵的帮助下,同学父母走出了阴霾,重拾生活的希望。

“博涵这孩子性格开朗,简简单单的,很有爱心。我们当时真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灰暗之中,看到了阳光的存在。”回忆起那段日子,两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是付出,更是收获

今年1月,张博涵在外出学习时,由于疫情原因无法上课,在隔离期间观看了正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由此,内心泛起波澜。志愿军将士在极端条件下浴血奋战的事迹让他备受感动。当时他萌生一个念头,看能不能找到一些从战场上回来的老前辈,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点什么。

后来,张博涵通过解放军报社客户端发表的河南新县人武部政委张安武的文章《致敬·洗礼》,了解到新县有一位名叫杨世稳的抗美援朝老兵,退役时心系革命老区建设,选择回乡作贡献。后家庭出现变故,生活困难。于是托熟人多方打听,联系上了这位老前辈。

他给杨世稳写了一封长信,表达崇敬之余,决定每月从津贴中拿出一部分钱帮助杨世稳,且会一直坚持下去。

“当时的第一想法是想为他做点实事,另外也想听一听老前辈战争年代的故事,和英雄有一个更直接的对话和接触。”张博涵和老前辈一直保持着联系,除了每月寄钱,还经常让他讲讲战场上的故事。“作为一名军人,能够亲耳聆听老前辈的英雄事迹,心灵受到提纯洗礼,是精神上的巨大收获。这对我走好军旅之路,有莫大的帮助。”张博涵说。

10多年来,张博涵的每一份付出,为他人提供的每一次帮助,在他看来,都转化为了一种收获。

在母亲张丽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束干花。这是去年10月张博涵战友胡耀华退伍后专程送来的。已干枯,但色彩依然鲜艳。

胡耀华和张博涵战友数年,退伍前,因担心回到地方工作没着落,陷入苦恼。张博涵得知情况,主动帮他想办法。后联系母亲,为其提供帮助,在郑州开了一家物流服务站,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张博涵从未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只是每一次为需要的人雪中送炭,内心都会产生一种莫大的富足。“这是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收获。”他说。

去年,连队组织无人机专业训练,其中一名战友摸不住诀窍,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张博涵一边安慰鼓励,一边自费购买四旋翼,并利用连队航模,带着战友“开小灶”进行辅助性训练。两个月后,战友的训练成绩直线上升,季度考核,取得优秀。在训练标兵光荣榜上,原来拖后腿的战友看着自己的名字,脸上乐开了花。

张博涵的乐,是在心里。看着战友因他而发生蜕变,他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愉悦。

在他的笔记本上,写有这样一句话——

“我对他人的帮助,从未想过要得到什么,但每一次,都收获满满。看得见的,是我的给予,看不见的,是我的成长。”

“这是一个充满了温暖、懂得感恩的世界。奉献爱心,收获成长,这大概就是爱的反哺。”张博涵说。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