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
2月25日,娃哈哈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去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质朴实干的作风让人印象深刻,他管理企业的思想和理念也影响了后来者,马云、雷军、周鸿祎等多位企业家纷纷发文悼念。
这位三次问鼎福布斯排行榜的“中国首富”,对公益慈善也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2013年他在接受有关记者采访时曾强调,企业家要做量力而行的慈善,“有的企业家靠贷款去做慈善,到时候企业做失败了,银行的账还不上,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他认为,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更多人致富是最大的慈善,“真正的慈善是帮助弱势群体富起来,这是最根本的”。
做量力而行的慈善,做好企业才能做好慈善……这些观点放到今天,依然是企业家做慈善的核心和根本。无论作为企业家还是慈善家,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图·视觉中国一代“宗”师。
凡人首富
2月25日,娃哈哈发布讣告: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于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逝世,享年79岁。这位42岁白手起家、3次问鼎“中国首富”的浙商劳模,不仅是商界的传奇人物,更是一位满怀爱国之心、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在宗庆后为自己传记写的序言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凡人。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大时代;更幸运的是,我获得了一个机会,缔造了一家公司,并且因之而成为‘中国首富’,得到了价值的实现与认同。”
一生办一个企业
成就一个传奇,从来不会太晚。
在离西湖不到两公里的清泰街160号,有一栋6层灰色楼房,前面是个不大的院子,就是娃哈哈的旧总部。
夹在居民楼之间,几棵大树掩映,这栋不起眼的小楼,是宗庆后出发的地方。
时间拨回1945年,宗庆后生于江苏徐州(也有说宿迁),幼年时随家人迁居杭州。出生草根,家中兄妹5人,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念完初中就开始四处打工。
从种茶、割稻,到垦田,再到挖盐、晒盐,他18岁到33岁的青春时光,大多在舟山和绍兴的农场度过。
1987年,改革开放后,42岁的宗庆后借债14万,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这就是娃哈哈的前身。
宗庆后成了经销部的“总经理”,向小学批发文具纸张、拖把笤帚和饮料。虽说是经理,他得蹬着三轮车,在大街小巷送货,一分一厘地攒钱。
多年以后,宗庆后谈起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创业时已经42岁,“太晚了,感觉时间每天都在追赶着自己”。
1989年,他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凭借对儿童市场的眼光,和一双跑不烂的腿,娃哈哈营养液一炮而红。
当时,营养液在全国畅销,只有100多名员工的娃哈哈,产能严重不足。
为此,宗庆后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兼并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杭州罐头食品厂。
仅仅3个月,宗庆后上演了一场“小鱼吃大鱼”的奇迹,娃哈哈利用产品和市场优势,迅速盘活了罐头厂存量资产,实现了扭亏为盈。
跑在市场前面,要有果决和勇气。
1996年,宗庆后大胆转型,转战瓶装纯净水。靠一句“我的眼里只有你”,广告传遍中国,娃哈哈纯净水攻下大半个中国市场。
甜味汽水刚刚开始风靡,宗庆后嗅到了机遇。1998年,历经上千次改进,娃哈哈研制出“非常可乐”,这一记惊雷,让娃哈哈冲出了国门。
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等产品,成就了一代人的记忆。跟着时代走的娃哈哈,在市场巨浪中屹立不倒。
200多个品种的产品线,全国80余个生产基地,让娃哈哈成了巨型航母,宗庆后成了“饮料大王”。
2010年,宗庆后以534亿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排行榜,成为“中国首富”。随后,他4年间又3次问鼎中国内地富豪榜首富。
2023年末,娃哈哈办公总部搬迁至新址,从清泰街迁移至钱塘江畔的新大楼。屹立了37年的清泰街小楼,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低调的小楼办公30多年,宗庆后曾谈到它:“我从这里出发,走向辽阔的远方,这种辽阔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他人的想象,超越了财富、成功和荣耀本身。”
对这栋楼的感情,像极了他对娃哈哈的感情:“我这一生就办了这一个企业,一生的事业就是这个事业,所以我很珍惜它。”
一辈子不退休
旁人很难想象,上了70岁的宗庆后还在第一线。
古稀之年,宗庆后依然每日忙碌,对他来说,节假日是不存在的。多数时间,他直接住在公司,早上6点多起床,从7点工作到晚上11点。工作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
在娃哈哈,老板的勤奋人尽皆知。比如他批阅报告从不过夜,出差、生病时也不例外。他习惯看纸质版,每次出差,随行人员都会带上一个小打印机、A4纸和墨盒若干。
当年流传一句话,“在中国的土地上,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娃哈哈”。这背后,是宗庆后年均出差200天,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熟悉每一条产品线、每一份广告。
即便当了首富,宗庆后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常年穿一件夹克,一双布鞋,在食堂吃饭。他曾打趣说,“我一年开销不到5万元”。
2016年12月,有网友在G2365高铁上偶遇宗庆后,让人惊讶的是,他跟大家一样,坐的二等座。老爷子还逗身边的小朋友开心,一点也没“首富”的架子。
2017年3月,又有网友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拍到宗庆后,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在候机大厅候机,坐的还是经济舱。
宗庆后在《朗读者》节目中,曾这样回应:
“他们认为我有钱了,就应该坐比较高级的舱位。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我出差总是一个人,也不需要其他人陪着。我在创业时提出的企业精神就是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人家看不起我们,我们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到最后要让人家看得起我们。”
“工作狂”“老黄牛”,这些标签陪伴了宗庆后一生。大家希望他安享晚年,但他不肯,说要干到90岁,还一直坚持创业时的干事风格。
76岁那年,他还取得了基金从业资格证。消息一出,很多年轻网友感叹:太励志了。
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了12个字:“专注主业、小步快跑、不断创新”。
“专注主业”四字,说来轻巧,但分量很重,它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和耐性。
去年,78岁的宗庆后站了出来,几番公开表态:有信心、有希望,要坚守主业、做强实业。
2023年,娃哈哈主营业务的营收与利润实现双增长。女儿宗馥莉已站到台前,他表示:“我应该不会退休,但是会退居二线,让年轻人在前面冲锋,我在后面看着,走偏的时候扭转一下,出点主意。”
2023年12月,宗庆后、宗馥莉出现在娃哈哈集团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
一个不上市的信念
对做企业来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守的是一片疆土,更是一个信念。
当赚钱已不是目标,他说:“我的梦想是做守护百姓健康,造福于百姓的百年老店。”
他还说,饮水思源,涌泉报恩。要尽力回报改革开放,让更多的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
如今看来,宗庆后的回报方式,属实有些“朴实无华”。
除了做慈善公益,连续30多年,他请员工吃年夜饭,年年发红包。他总说,要给员工加工资,要让年轻人有房住。
娃哈哈发起奖金来,让谁都羡慕。最近几年,娃哈哈年年发6亿元年终奖。去年8月,因为业绩增长,宗庆后又向全体员工发放额外奖励,总金额超千万。
2019年,杭州的娃哈哈老罐头厂拆除后,宗庆后四处奔跑,为员工争取在原址上建起千套廉租房。
有人觉得,宗庆后太笨,为何不上市,如果上市了,拿到更多钱,公司就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娃哈哈创业30年来都不上市,不仅不上市,还一直不融资。
宗庆后有不上市的底气。娃哈哈在银行存了上百亿,足够多的现金流,是他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
这种不被人看好的“笨办法”,却像一根定海神针,穿越了经济周期,稳住了企业底盘。
“上市就要给股东负责任。如果最后股票跌了,让老百姓损失大笔钱,我觉得也不合适。”宗庆后说。
近年来,娃哈哈一直很稳,这种稳在部分人眼中,是保守、是过时。
其实,娃哈哈是潮流的追随者。宗庆后直播过,也知道微博、小红书,他喜欢和公司里的年轻人交流。“什么产品爆红,什么东西火,他们都会告诉我。”
和年轻人一样,宗庆后也保持着了解新生事物的习惯,看似“慢半拍”的他,却有自己的准则。
“一个产品爆红,红过之后就没有了,这个东西不长久,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质量要过关。”宗庆后多次提到质量、诚信,在他眼中,质量才是产品“长红”的关键。
回顾一生的成就,宗庆后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就创立了一个娃哈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的眼中也就有一千个娃哈哈。但对于我来说,娃哈哈只有一个,它是我的整个人生,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一个“公益传奇”
正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所言:
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卖过冰棍、做过农活、修过大坝,甚至割稻、烧窑、开山的普通人。
他也是一个从底层崛起的“平常人”:凭借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分别于2010、2012、2013年三次登顶中国内地首富。
他更是一个“公益传奇”,个人生活低调简朴,身着旧衣布鞋奔走投身于公益事业一线。
从创业之初送八宝粥给困难群众、为残疾人举办百家大义卖活动等他口中“力所能及的善举”,再到由他带领下、娃哈哈集团也在公益慈善领域做出过积极贡献,他的一生也与公益”“慈善”“爱心”“善行”牢牢绑定,即使在他逝世后,他的公益善行依旧在中国大地上发光发热,酝酿着无限的美好与希望。
宗庆后说:“我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让员工安心工作、舒畅生活,为国家多创造利税,为民族富强尽绵薄之力,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责任。”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办企业就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理念,始终弘扬“产业报国、泽被社会”的社会道义,对口支援发展,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遗余力。
1994年开始他在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创办饮料生产基地,并从一开始即明确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针,走上了实业投入、产业振兴的路子,并组织公司最有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干部员工投身西部大开发,保证了西部、贫困地区企业的健康发展。
截至2021年底,他带领娃哈哈在全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17个省市,投资87亿元建立了76家分公司,直接吸纳就业13000人,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其他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办厂,帮助当地走上致富之路。
作为一个从校办工厂起家的企业家,多年来,他持续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从捐资建设基础设施、设立奖学金到加大教育扶贫投入,至今累计资助教育事业已达4.7亿元。
2007年起,他带领娃哈哈集团先后捐赠635万元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援建了23所希望小学、100个阳光操场。2009年投入200万元启动“爱心支教大行动”,面向全国招募了100位志愿者赴川、黔贫困地区支教;2012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娃哈哈营养快线一瓶一分“筑巢行动”,帮助贫困地区儿童解决宿舍之困,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自己的温暖床铺,捐赠近3000万元,援建8省、26县、52所学校;2021年6月,在浙川结对帮扶的背景下,他又亲自带领娃哈哈考察团赴甘孜实地探访支援诉求,向当地学校捐赠的324台电脑和28台教学一体机便陆续抵达,被甘孜当地称赞为“娃哈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