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93城”在行动

作者: 谦君

儿童友好:“93城”在行动0

在郑州,适合宝妈们带宝宝游玩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你可以带宝宝去北龙湖湿地公园玩沙子、看天鹅,去天健湖公园挖沙玩水、搭帐篷露营,去郑州雕塑公园玩沙坑、滑滑梯,去蝶湖森林公园露营+野餐,去西流湖儿童乐园逮鱼挖沙看五月花海,去郑州植物园赏热带雨林、畅游划船,去正弘汇空中乐园玩攀爬架、荡秋千,去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度肆意周末,去郑州足球公园快乐奔跑……

这些能为宝宝们输出如上欢乐场景,能体现儿童友好元素的城市,如今都在开展一个共同行动: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启动3年来,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会在哪些方面发力?为什么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专家的解读或可解惑。

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启动3年

要想弄明白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可溯源至1989年。那一年,《儿童权利公约》首提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

时间走到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即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倡导儿童优先理念,鼓励政府制定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安全,促进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换一种理念,儿童友好城市应包括四个核心要义,即面向儿童的友好政策、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和友好环境。

2021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同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意见》旨在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广大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

与此同时,《意见》立足“十四五”并着眼长远发展,提出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让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社会政策等方面充分体现;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识。

从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行动

我国是儿童人口大国,当前0~17周岁儿童约有3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世界儿童人口的1/8。广大家庭“急难愁盼”尤为突出地反映在儿童公共服务领域,比如托育方面,相较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即使当前全部托位投入使用,也只能满足15%的家庭入托需求,而当前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托位空置率近50%,一线城市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魏义方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一些城市先行先试,探索将儿童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儿童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不足、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不够等问题。从国家层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各领域儿童友好行动,有利于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

从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行动,如何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从2021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同年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再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

据悉,推进社会政策友好,就是要推动全社会践行儿童友好理念;推进公共服务友好,就是要充分满足儿童成长发展需要;推进权利保障友好,就是要完善公益普惠儿童福利体系;推进成长空间友好,就是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推进发展环境友好,就是要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社会环境。

1/3地级以上城市参与试点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组织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3)》,这是中国首次编辑出版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的发展报告。今年,这一报告继续发布,突出反映2024年最新进展,并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指引发展方向、突出工作重点、交流创新实践、完善推进机制。

报告数据显示,继2022年全国公布首批14个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以来,2023年、2024年分别增加40个、39个,累计已有93个城市入选,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比重近1/3。

截至2023年底,超130个城市(含直辖市城区)编制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提出一揽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举措和政策清单;90余个城市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部门专项规划。其中,不少城市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

“儿童友好”:93城在行动

在北京,自发的儿童友好实践源于2019年街道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适小化”探索。而到2023年3月,《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则正式发布,围绕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五个方面,提出22项重点任务,站在儿童视角,以“1米的高度”看城市,筑梦儿童美好未来。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要在3~5个区开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示范性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到2030年,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让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郑州儿童友好街区索引

2022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14个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的郑州,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省率先出台《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和社区、公园等5个儿童友好重点领域建设指引。2024年10月30日,《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议》再次通过。《决议》明确儿童友好理念将成为郑州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让儿童友好空间遍布郑州全市,让儿童友好成为郑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同时,从城市建设、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等多个角度作出要求。比如规定,郑州市、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应当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提出,由郑州市妇儿工委、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督促全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苏州市近年来突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依托公园、幼儿园、中小学周边空间,因地制宜开展适儿化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成市级儿童友好社区52个、公园40个、场馆及街区5个,开展119个校园及周边交通适儿化改造,儿童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上海市从社会政策层面出台《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构建“15分钟儿童生活圈”;安徽省合肥市在公共服务方面为超60所新建幼儿园配上家长等候区、小游园和公厕等儿童友好“三件套”。

成都市将中度、重度失能学生儿童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

在青岛,设计推出10个儿童友好图书馆,年接待儿童读者约50万人次,打造向全市儿童免费开放的公益绘本馆,拓展儿童人文参与空间。

在杭州市上城区,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商圈将儿童剧院、阅读区、益智游戏区等融入商场布局,成为当地“宝妈”的热门打卡点。

在湖南省长沙市马栏山片区,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工作站”推出马栏山气象站、水位雨量观测站,并配套户外儿童游乐区、沙池等设施。

…………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福伟称,3年来,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强化系统集成、动员多方参与,全面推进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和发展环境友好,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道路。

让城市多些“1米视角”

面临哪些挑战

一座理想的儿童友好城市,应该什么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说,儿童友好城市是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城市:闲暇时有地方放心撒欢儿,学习时有空间互动探索,出行时有线路舒心通学。

“当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城市存在儿童需求考虑不充分、设施品质有待提升、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江苏省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说,如有的博物馆展板展柜的高度、展厅内灯光和色彩的设计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参观群体的需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此次报告也提到,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在适儿化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设施不充足、布局不平衡、空间不友好、功能不完善等现象,影响了儿童的使用体验和设施的利用率。儿童在城市成长不同程度面临“自然缺失”问题,一些城市规划建设未能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统筹布局和有机融合,街道和社区绿地配置不足,公园和街区缺乏儿童游憩设施,减少了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彭福伟认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以儿童友好空间为载体,让儿童友好更加可感、具象化。城市政府可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推进城市市政公园(含社区口袋公园)、学校周边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让广大家长享有更加放心舒心的“遛娃”环境;结合实际制定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社区等分领域建设指引,确保公共空间和设施规划、建设、设计、适儿化改造统一标准、规范建设;通过绘制儿童友好地图等形式,串联辖区内公园、绿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类儿童友好空间资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此前编制印发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从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和游憩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引,包括提出博物馆、音乐厅等展示与艺术表演设施要推进适儿化改造,展陈设施和儿童互动设备设施应符合儿童行为尺度,观众座席宜配备增高坐垫;推进郊野型公园适儿化改造,鼓励建设自然露营地等多功能活动驿站,建设与自然融合的儿童游玩空间等。

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隔代抚育比例较高,城市3岁以下婴幼儿由祖辈参与照顾的比例超过60%。对此,专家认为,在适儿化改造的同时也要注重适老化改造,积极探索“老小结合”的空间融合模式。鼓励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错时利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服务需求。

魏义方认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鼓励企事业单位丰富扩大面向儿童的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为儿童服务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营造儿童友好的社区环境,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

刘明表示,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从先行先试迈向全面推进,未来需更加注重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儿童友好理念向更多城市覆盖、向农村延伸,推动儿童友好行动落地见效、儿童友好事业行稳致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