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这样界定“好”
在公益领域,如何定义和识别“好项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资源流向好项目:卡点、原因及解决方案”平行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陶传进从行动者和资源方的不同视角出发,探讨了好项目的标准和识别方法。
分享伊始,陶传进先用“好项目长什么样”进行发问。他称,大家的讨论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行动者,一个是资源方。双方有很多需要对齐的东西,比如政策、路径等,但我们今天只关注好项目,“好”的一方面意味着项目有价值,另一方面是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实现捐赠人心目中的目标。咱们相聚到这个话题点。
大家在前面两个圆桌环节已经听到了各方对于“好项目”的声音,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我的理解:
公益领域与商业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公益领域花钱不一定能知道买的东西是否有价值。具体来说,一方面,公益领域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商业领域购买一瓶水,就可以判断这瓶水口感如何、是否有添加剂等;另一方面,公益项目一般涉及三方交易:资源方、行动者和受益方,资源方出钱交由行动者运作、让受益方受益,受益方如果就是出资者还能直接感觉到,但资源方通常不直接接受服务,项目的好坏就比较难判断。
这两个原因导致好项目的标准特别难,我先从负面角度将问题呈现出来,比如项目运作出现浑水摸鱼现象、评估方出具套路化的指标、评估方只注重行政化和流程性的考核监管而导致运作方项目效果不好。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来谈谈好项目。
第一类——好项目不难被发现,当前有三种趋势
资源方亲自下场参与运作
一些资源方选择直接参与项目运作。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个街道投放资金,尝试解决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方可以引入优秀的公益组织或优秀社工机构,带领大家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项目好坏一目了然,不需要评估。如果需要评估,重点在于明晰项目的价值以及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什么。
从大范围的公益到县域公益和村域公益
随着县域和村域公益的兴起,村民之间的直接互助成为一种趋势——村民捐给村民,本地村民捐给本地困难的村民,村庄出去到外地的人捐给留守的人。在村里建设老年人食堂、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无须评估,捐款人和受益对象都是村民、社区居民,因而项目好坏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打动村民、居民,能打动对方就会捐款,不能打动就不会捐。现在互联网筹款平台有一些筹款专场,有的做得火热、有的一般,其实就是公益项目是否能够打动人,大家根据被打动的程度判断,也能看到项目的好与坏,不需要评估。每个公益组织都有其周围的小生态,从志愿者到捐赠人,他们都跟这个情况类似,月捐也是如此。
政府作为出资方
第三种情况的话是政府出资方,七悦之前在北京也评估过,比如残联购买服务项目,一开始由市级残联负责统一购买,再逐级下放到区级和街道、社区;民政购买服务的项目也是一样,比如成都的社区保障金购买,也是由他们来请公益组织运作,具体如何选择,他们也越来越能看明白。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尤其是前两种追求的是项目的产出,而不是对规范性提出极高的要求。规范是围着产出转的,不是先有规范再看效果,而是没有产出和效果的话,那我就不选择捐了。反之,项目有效并且规范性合格,那我就愿意捐赠。就像在商场里买东西,首先关注的是东西能否满足我的需要,接下来关注生产过程的规范。其次,上述趋势不看动作的外表,比如服务人次、活动场次等,核心只关注项目是否有效。此外,不需要测量数据,直观的感受胜过数据指标。村里的老年人来不来食堂,来时是什么状态,老人能感受到,村民也能看到。这时候项目好不好,会不会运作就可以区分开了。
上述三种情况属于未来的趋势,也属于典型的“我出钱,我就要买到好东西”,这是公益“交易”,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资源方与运作方交易后,将公益产品(项目)生产出来递送给受益人。
第二类情形,“远方之间”的公益供需
“远方的”资源方搞不清公益项目的价值,即便资源方找到一个信得过的公益组织,即便公益组织的钱花对地方,但这个钱花得好不好资源方也搞不清楚。而作为评估方,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将项目拿到捐赠人和资源方的面前一起讨论,将项目好坏如何、发展潜力和动力在哪儿,全部拿出来分解清楚,让资源方看明白。如果评估方能够胜任,那么这是对资源方最好的服务,让资源方充分了解项目,也让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的眼光来选择好的项目。
如果资源方愿意陪伴公益组织成长,甚至都不需要评估方,在陪伴式成长的过程中,资源方可以清晰地看到项目理念和运作规范,以及项目创新、运作方的热情等,这时候项目好与坏一目了然了。这是第二类情况,即需要在“远方的”的资源方和“近端的”运作方的公益供需之间加一个环节,让资源方能选准、选好项目,这时候项目只要符合公益的属性,其好坏标准不是固定的。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最后,无论是运作方还是资源方,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是希望社会越来越好。虽然大家对于“好”的表述不一样,但内心的标准是一样的。今天4位参与圆桌的资源方表述的差异很大,但是内心一样的是希望社会好、希望人好。最开始的“好”表现在生活别太困难、别看不起病、别上不起学、别吃不上饭,当下这一块儿越来越好解决了,于是目标开始升高,我们希望有温暖,但这个标准也不够高。我们希望人人平等。平等已经是当前比较高的目标追求了,我们格外需要平等,只有平等之后才能显示出人是什么,不平等会显示出你在哪个层级,平等之后会显示出我们是什么,这时候大家会知道我是谁,好多东西会被不平等和类别的对立给掩盖。
我们还会追求更高的目标,就是人要有自主空间,要有自由度,其中最大的自由度是参与公共空间、参与公共事务,公共参与不是上台表演、不是拍照汇报,而是让居民真正参与,使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我以社区为例,实际上学校、社会舞台都应如此,这时候每个人还原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在通过公益做这个事。
所有的资源方都希望能够选到有上述追求的运作方,但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话,难度太大了。我们现在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逐步形成有效的方法与技术,拥有技术以后才能让钱花得有效。
最后一点儿还有一层含义是,我们一起拿钱来创新、探索、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影响捐赠人,包括第一类情况中提到的三种捐赠人。虽然他们能自动选择好的项目,但因为这类项目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寻找、呈现更好的项目,项目价值与资源方内心的期盼相吻合,就能慢慢打动资源方,也会推动整个公益领域往“好项目”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与期盼。
到了这一步,我们就不需要再强调资源方和运作方的平等,并不是因为有钱就高人一等,强调平等关系是因为看不到好项目好在哪里。而当资源方能够看到好项目好在哪里,资源方和运作方之间会是共建、平等、紧密的伙伴关系,双方关系不平等不是道德、伦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好项目标准在哪儿出了问题。所以,如果我们一同探索、将好项目说明白,那么整个公益领域就会起来,我们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也会越来越好。
(来源|南都公益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