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读这5本书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一本散文集,是被誉为“能深刻塑造读者人生”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仿佛在文字间就能嗅到泥土的芬芳、触摸到湖水的清凉。不读这本书,你很难想象,当一个人对物质的欲望达到极简时,内心究竟会变得多么宽广。

1845年,28岁的梭罗,作了一个惊天的决定,他要去森林里生活,撇开金钱的羁绊。

他说:“我要到森林里,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抛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会发觉白活了一场。”

就这样,梭罗走进了瓦尔登湖,凭借自己的双手建了一个简单的小木屋,然后住了进去。

他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写了大量的笔记。最终,经过反复整理,汇集成册,在1854年出版问世,就是《瓦尔登湖》。

任世界喧嚣吵闹,这本书始终安安静静,等待着那群安静的读者,在闲暇的时光里,煮一杯茶,边饮边读。

面对精神内耗的现代人,他会告诉你,恰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

面对严重内卷的现代人,他说一个人没有跟他的同伴保持同步,可能是他听到了生命的另一种鼓点。

所以,我们生活这么艰难,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01

活着而要亲自去耕种,亲自去砍树建房子,你是不是觉得梭罗很没本事?

如果你觉得他没本事,那你就错了。

梭罗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毕业后他去当老师,工资值得吹嘘。可是当时学校盛行棍棒教育,但梭罗不想这样去教育学生,就离开了学校。

他跟哥哥一起合伙开办学校,也能招到许多学生。

但梭罗最接近富贵的一次,是他在铅笔厂工作的时候。

那时候,厂里制造的铅笔笔芯,软而且不好用,梭罗就想自己造一种质量更好的铅笔。

他经过反复实验,终于造出来了。

用他的方式造出来的铅笔,质量在全美都数一数二。

大家都觉得,梭罗发财了。

这么好的铅笔,一定能大赚特赚,甚至已经有朋友向他表示祝贺,觉得他只要继续干下去,就能赚大钱。

梭罗却说,他再也不制造铅笔了。

泼天的富贵,他说不要就不要。

他喜欢徒步,并且不喜欢坐车,还觉得走路比坐车更快。因为坐车旅行,首先要赚够车费,等车到了才能出发;但旅行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而是为了感受在路上的意义。

旅行的时候,他也不喜欢住酒店,而是喜欢寄宿在当地农家,花钱少,还能感受当地的生活特色。

可是如今,我们总是很匆忙,在地图上选出一个风景区,匆匆忙忙赶去,拍些照片就以为自己去过了。实际上,我们都不曾停下来听听风、看看云、认认草木,和大自然安静相处,我们只是从一种喧嚣走进另一种喧嚣。

梭罗告诉我们,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确实,你仔细想想,人生该如此匆忙吗?

02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详细地记录了他的生活所需。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到同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他们生来就有农场可以继承,而很多人命中注定忍气吞声为别人干活。

梭罗发现,太多太多的人,他们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

在梭罗眼里,这是一种傻瓜式的生活。

梭罗说:对于许多生灵来说,只有一种生活必需品——食物。人的生活必须稍微多一点儿,食物、房屋、衣服及取暖的条件。只要满足了这些,人就能活下去。

即便到了今天,距离梭罗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可是人的基本需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人获得这些东西也越来越简单。

可是,为什么人会活得越来越累?

我们拼命内卷,好像获得这些东西越来越艰难一样,这一切都不太对劲。梭罗觉得,人们恰恰是因为对生活的无知和错误,才会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

03

人们错误地以为生活需要很多,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在生活。

他们所想要的生活,只是一种人们认为的“好”的生活,但梭罗说: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里的一种。就说房子。

梭罗考察过自己生活的地区的城市房价,一般房子的价格大约在800美元,要存下这笔钱,普通工人要工作10年到15年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大部分人在挣到自己房子的时候,生命已经耗费了一半以上。人真的就只有这一条路可选吗?

梭罗想看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更简单地得到自己的房屋。

他拿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砍树造房,他记录了自己造房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

他花了很少的钱,买来一些二手木板,拿到湖边洗干净晒干。

又买了一些其他建房需要的东西,运费才花了1.4美元,因为大部分都是自己搬运。房子建完后,总共花费28.125美元。

就这样,梭罗得到了自己的房子,而所花的钱,不过是一个读书人每年所付的房租费用。在剑桥大学,一间只比梭罗的房子大一点点的宿舍,费用就是30美元。

我们很多人,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被恐惧劝退了,所以,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开始。

04

房子有了,生活怎么办?

梭罗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在房子盖好之前,他就在附近开垦了一些土地,种上粮食和蔬菜。

他自己开垦,自己犁地,挖出来的树根,就弄回家,冬天烧火取暖。

收获后,扣除所有种地的开支,梭罗发现,自己还赚了8.715美元。

第二年,他将土地整理得更好,收获更多,赚得更多。一年下来,梭罗就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他略一计算,还有剩余。

梭罗说:我从自己两年的经验中知道,即使在这个纬度上,获得必需的食物也容易得令人难以相信;人可以和动物一样吃简单的食物,而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和体力。

在去瓦尔登湖之前,梭罗就宣布,要剔除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将生活过得“简单,简单,再简单。”

他确实做到了,将那些不属于生活的东西剔除之后,他过得简单而充实。

实际上,简单的生活,往往需要一颗丰富的心灵,才能真正去过。

越是内心贫瘠的人,越是需要复杂的装饰。

05

在瓦尔登湖,梭罗的生活,简单有味儿。

他上午锄地,有时候也去游泳。下午的时候,他主要用来阅读和思考。

隔三岔五的,梭罗还会散步到村子里,和村民聊聊天。黄昏的时候,他会泛舟湖面,吹吹笛子,看鲈鱼在四面游动。

有人问他,你那么喜欢旅游,为什么不存点儿钱出去旅游?

他说,我跟你比比,看谁先到?

他自己做饭,做过各种尝试。

他会用纯玉米粉和盐做面包,放在木瓦板上,或者是放在盖房子时锯下来的废木料上,在户外的火上烘烤。

但这样面包容易被熏黑,还会带着松木味儿。

他也试过用面粉做面包。

最后发现,用黑麦和玉米粉混合起来做面包,最为方便好吃。

后来他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酵母是面包的灵魂,为此,他也定期去村子里收集酵母。

直到有一次,他忘记了规则,将酵母烫坏了,可是烤出来的面包也很美味。

从那以后,梭罗就痛痛快快地将酵母省了。

梭罗说: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不是用钱买来的。

梭罗的家具很少,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张书桌,三把椅子,一面镜子,还有其他一些简单的餐具。

东西很少,看起来很穷。

可是当他见一个移民带着一大堆东西步履蹒跚地行走时,他很可怜这个人,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就是这个移民的一切,而是因为这个移民需要带着这一切。

这就是梭罗。

多余的钱财买不到多余的幸福,可是有多少人想过,生命被多少可有可无的东西占据了?

06

经常听到有人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

可是梭罗说:“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应该,是基于某种外在的标准,想要,是听从灵魂的呼唤。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顺从外在的压力,去过某种应该过的生活。

事实上,人真正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

然而,我们在这世间走一趟,这世间的许多东西,也会让我们染了一身,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要有很丰盛的精神,才能去摆脱这些污染,真正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他至少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我们,人所需要的,其实没那么多,我们不必去美化某种生活,生活从来无所为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生活。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对生活的看法,决定了我们会怎么生活,这些看法也会带我们走进适合我们的生活。

因此,改变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改变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心安即是归处》

季羡林先生,一生历经风雨,见过世间沧桑百态。一辈子什么都经历过了,也什么都想开了,特别是他晚年的文字,从容、温暖,特别有力量。

他书里那些朴实的语句,没有丁点儿抱怨,满是豁达与坦然。往昔艰难岁月被轻巧带过,反倒是生活里细微美好被放大。晨起赏一朵花开,暮归观一抹霞落,寻常小事在他眼里,皆是熠熠生辉的风景。

在这快节奏时代,人人都行色匆匆,心像断了线的风筝,没处落脚。季老却说,心安才是归处,甭管外界如何纷扰,守住内心那片宁静,就能寻得归宿。

《思辨与立场》

时代嘈杂,人声鼎沸,想要做一个独立清醒的人,真的很不容易。但这本书会为你点亮人生之灯,撕开重重迷雾。

它直白地指出,我们多数人都困在思维的惯性里,不自觉地从自我立场出发,还坚信自己无比正确,却从未反思思维的局限。

书里的那些案例,日常争吵、职场分歧、网络骂战,背后藏着的都是未经审视的思维漏洞。每读完一章,都感觉脑袋被重新“格式化”。

《国史大纲》

浩浩荡荡华夏历史长河,先民留下文化火种。钱穆先生下定决心要写这本书时,华夏大地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浩劫,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担当,要为国人留住历史的根。于是,他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心情,开始了这本书的编纂。

书中,先生引经据典,却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他深知,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骨。无论何时,这本书都常读常新,后劲无穷。

《追风筝的人》

再深沉的愧疚也不该被掩埋,勇敢追悔、弥补,才能握住那根名叫良知的风筝线。

没错,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场跨越了20 年的背叛与救赎。

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家的孩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他们在阿富汗的阳光下肆意奔跑,放风筝、斗风筝。

读到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实在让人眼眶发热。然而,他的忠诚和坚定,并没有战胜人性的复杂与懦弱。在风筝大赛上,阿米尔目睹哈桑被恶棍侵犯,却因恐惧选择了逃避。而这件事也让他从此坠入了无法解脱的自责中。

时过境迁,当阿米尔重新返回故土,却得知哈桑已经早在混乱中死去,留下了一个独子处于危险中。这次,阿米尔决定弥补自己小时候犯的过错。

上一篇: 2024年度十大新词语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