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慈善的体坛公益人
9月23日,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隆重开幕,世界和亚洲共享欢乐与荣光,这就是体育的价值。
作为赛场上的主角,冠军们在体育盛会上受到万众瞩目;作为公益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是他们公益力量的源泉,他们为年轻的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比赛有时,公益无限。趁着杭州亚运会的热度,让我们来认识10位热心慈善的体坛公益人吧。
姚明 一场慈善赛 一打15年
这段时间,中国篮球需要姚明操心的事情不少。
中国男篮在世界杯上陷入低谷,三人篮球男女队冲击巴黎奥运进入最后阶段,杭州亚运征程近在眼前……不过在澳门的两天时间里,姚明聊得最多的话题只有一个一一慈善。
9月17日,姚明和数千名观众一起见证了时隔三年重新回归的“2023第十一届姚基金慈善赛”。
自从2007年姚明和纳什首次将慈善篮球赛带到中国,15年时间11场比赛,从中获益的乡村地区青少年近372万人。
“体育有大益处,其实更大更多的益处还需要我们各方共同挖掘。”姚明说,“道路漫长,我相信只要相关各方能够达成共识、相向而行,虽远必至。”
这是姚基金慈善赛第一次来到澳门,明星球员们和现场观众留下许多温暖而又动人的瞬间,或许这就是姚明在过去15年坚持姚基金慈善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曾几何时,当一些明星球员因为外部原因无法参与到慈善赛中,姚明被问及“会不会担心关注度不高”以及“如何面对退票风波”时,他说出过这样一番回答:“这场慈善赛,主要是为了希望小学篮球季筹款,希望能提供源源不断稳定的经济支持。我希望更多人通过比赛关注到孩子们,认同我们做事的方式,通过体育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从精神上站起来。”
从第一所姚基金希望小学建成至今,15年时间里姚基金慈善赛也几度停办,但作为姚基金创始人的姚明却一直在坚持。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已连续举办11届,与全国49所高等院校合作,累计派出4754人次的支教志愿者,在全国30个省份3000余所学校开展体育支教、篮球培训、集训联赛等活动,同时提供硬件支持,近372万人次的乡村地区青少年从中获益。
姚明说,在坚守公益的这些年他感受到了压力,但这些也是他继续坚持姚基金篮球季和慈善赛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他每一年都会将慈善赛带到不同的城市,每一年又会邀请各界名流出席慈善晚宴,通过慈善拍卖的方式为乡村学校继续筹款。
姚明希望走过15年的慈善赛能够影响更多人,他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慈善“不止于篮球”——“当体育运动成为每个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生活方式时,那么自然能够实现体育公益的目标。”
李娜 公益原来“娜”么美
在许多人眼里,李娜是中国顶尖的网球运动员,但现在她可能更希望别人把她看作慈善者。近年来,她在为促进中国网球乃至中国体育发展的同时,一直践行公益。她所言所行,让人们知道,公益原来“娜”么美。
对娜迷们而言,2014年9月19日绝对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日子。这一天,李娜发表了她的退役告别信,正式向网球赛场说再见。
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也会参与“Right to Play”儿童乐益会公益组织,致力于帮助生活贫困和身处困境的儿童和青少年,帮助他们通过体育的力量战胜挑战。随着我从事的慈善事业的继续,涉及范围也会扩展,曾经的梦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2013年9月23日,李娜宣布其出任儿童乐益会全球运动员大使。
出任儿童乐益会全球运动员大使,并非李娜的公益首“秀”,与公益的结缘,还得追溯到2010年。
当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地震,共造成2698人遇难,举国同悲。此时的李娜正在德国慕尼黑的训练基地养伤并进行调整。在从德国电视台看到地震的消息后,她当即决定将马德里赛的赛后全部奖金捐出,并承诺将10月中网的参赛奖金捐献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5月13日,WTA顶级巡回赛马德里公开赛第三轮,怀揣爱心征战的李娜以6-3/6-4完胜A-邦达伦科,晋级8强后的她将比赛赢得的折合人民币49万多元奖金全部捐给玉树。
10月10日,杀人中网四强的李娜没有食言,将比赛获得的奖金1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3万元捐了出来,用于玉树灾后重建。
2011年法网问鼎后,省领导奖励李娜60万元,李娜原封不动捐给敬老院。更“个性”的是,李娜在法网夺冠创造中国体育新篇章的球拍2012年在武汉举行慈善晚宴拍卖了21万元,帮助贫困大病患者家庭。2013年7月,她和昆仑山合捐了100万元给西部贫困小学……
有媒体在介绍李娜的文章中,给予她如此的评价:“一个人越想帮助弱者,越会激励自己成为强者。”
李宁 以公益视角关注体育事业
“2016年3月,李宁公司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价值1650万元的物资,用于支持以帮扶贫困母亲为宗旨的‘母亲邮包’公益项目在云南、西藏、内蒙古等贫困地区的实施。在此之前,李宁还参与发起了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担任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理事会执行主席,为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包括港、澳、台地区)提供外语技能、体育管理、商业行政、创业等运动以外的知识,从而帮助国家体育专业人员拓展国际视野及做好退役后转型准备。”
这是“2016年中国公益人物”李宁的颁奖词。
作为中国体坛的传奇巨星,李宁对于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贡献很大,不仅如此,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曾被评为“影响中华公益的60位慈善家”之一。
多年来,他曾担任“中华骨髓库”大使;出任“中华健康快车”慈善基金会理事与大使,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参与“护鲨行动”,号召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2001年创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坚持20多年关注退役运动员转型,致力于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建设中国运动员希望小学;创立“广西李宁基金会”及“振梅基金会”,致力于广西地区的教育、体育、救灾等公益事业。
李宁在2001年捐资10亿元成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为中国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外语技能、体育管理、商业行政、创业等运动以外的知识,以帮助国家体育专业人员做退役后转型准备。李小鹏、罗雪娟、滕海滨、张怡宁等都接受过基金的英语培训。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在西部贫困乡村捐资建设希望小学和资助贫困学生,提供农村小学所需的书籍文具等,以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战略合作伙伴,5年间,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全国各省区市捐赠价值超过6000万元的款物。
据《胡润慈善榜》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2009年两年,李宁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分别达到1.01亿元及1.1亿元。
无论是运动员时期还是现在,李宁都是中国的骄傲。
张山 将奥运荣光的厚度转化为人性的温度
张山,一个近乎传奇的人物。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她创造了200靶200中的运动奇迹,不仅摘得双向飞碟金牌,同时打破世界纪录,更是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女胜男”第一人,在那之后,奥运会修改了比赛规则,取消了男女选手混合比赛,这也使张山成为“女胜男”的最后一位。张山完美诠释了中国的三大成语——“百发百中”“巾帼不让须眉”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山与慈善结缘绝非一朝一夕。自上世纪90年代,她便热衷于各种公益活动,不仅自己投入,还带动周边朋友共同加入,将慈善之火传遍了她庞大的“朋友圈”。她组织并带领“中国谷乐唱团”团员与四川省慈善总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在四川省慈善总会的指导下,中国谷乐唱团团员们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完成注册,正式加入“四川慈善尚善志工”服务团体。乐团通过“爱在武侯情满四川”新年音乐会等活动,将慈善理念传遍各个角落。
2019年12月,在四川省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下,张山发起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山基金”。本着“关爱、互助”的原则,山基金所筹善款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圆梦求学之路。
2020年4月,正是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期,山基金向四川体育职业学院9名因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每人给予一次性生活资助1000元,使其渡过暂时的难关。
2023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无偿献血者日”,张山来到四川省无偿献血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献血经历,呼吁大家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每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都觉得是一种责任,能对无偿献血进行更好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我感到很自豪,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张山担任四川省无偿献血宣传大使已经多年,她自己也是一名无偿献血者,已经获得过无偿献血铜奖。接受采访时,张山对记者说:“希望自己在献血这条‘赛道’上也能获得一块金牌。”
张山的运动生涯或许会告一段落,但随着四川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她的慈善生涯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将爱的温度送到每一位需要帮助者的身边与心里。
“希望自己能将奥运荣光的厚度,转化为人性的温度,去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张山说。
邓亚萍 体育就是公益 生活就是公益
在中国,邓亚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14年运动生涯,18个世界冠军,她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鼓舞了无数人的“冠军梦”。退役后进入高校深造,无论从政还是经商,公益事业一直是她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她说自己有四成左右的时间在为公益事业忙碌,这也与她早年所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她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功成名就之后应该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燃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两枚奥运金牌,她将5万元交给河南省副省长,使得数百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成为中国奥运冠军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一人。1996年,她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奖金中再拿出5万元,捐给山西省繁峙县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她还和队友共同资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失学儿童、发动中国乒乓球队向佤族儿童捐献“希望书库”。
2002年,邓亚萍被推选为劳伦斯体育学院成员,并随劳伦斯奖在世界各地参加多场慈善活动。
从2004年起,中国体育十佳运动员评选与世界劳伦斯体育奖结合,成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邓亚萍担任委员会主席。虽然后来因为版权等原因,十佳劳伦斯在中国不再颁奖,但“体育+慈善”的模式也开启了民间体育公益事业的先河。
十多年里,邓亚萍走遍全国各地,以亲身经历向少年儿童现身说法,激励他们拼搏奋斗。数万名学生走进励志课堂,和冠军面对面参加体育运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蒲公英计划”、关爱残疾和残障青少年的“心灵之光计划”、关注失足青少年的“携手明天计划”是当年的3个重点慈善项目。
“体育鼓舞人心,慈善回报社会”是中国十佳冠军委员会倡导的公益理念。“这些年我们大家都努力过,很多冠军都特别乐于参与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拿出时间和爱心,甚至亲自捐款捐物,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邓亚萍说。
对于邓亚萍而言,体育是她事业的原点,体育与公益、公益与生活早已融为一体,甚至对她而言体育就是公益,生活就是公益。“我生活着,同时也在公益着。”
杨扬 将体育精神转化为公益力量
提起杨扬,每个人都津津乐道于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和速滑短道上的闪亮英姿。她是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的获得者,也是中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23年的短道速滑生涯里她拿下了59个世界冠军,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她曾经坚韧不拔,驰骋冰场;她现在端庄干练,身兼数职,全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006年8月,31岁的杨扬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正式告别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她把那枚“最后的铜牌”所获奖金1万美元捐赠给了国际公益体育组织“儿童乐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