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达人苏东坡

作者: 石国雄

慈善公益达人苏东坡0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高耸的顶峰。近千年来,他的诗歌、散文、书画各领风骚,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瑰宝。然而,他的以儒佛道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几近现代人的慈善公益理念,挖掘尚少。

苏东坡在杭州有两件公益性的事情广为人知。一是他写了一首诗,就是“欲把西湖比西子”这首,这是他为杭州打造的最大的一张名片,至今杭州人没有付过任何稿费;二是他主持修建了一条苏堤。第一件事情是他第一次在杭州当通判时做的,那时候他刚入仕途,没什么权力,只好为杭州做点宣传工作。第二次就不一样了,他担任了杭州太守兼浙江钤辖(相当于军区司令)。他离开杭州18年了,杭州市民的用水越来越成问题。通往城里的运河淤泥严重,一条是通往钱塘江口的茅山河,一条是通往西湖的盐桥河,每年潮起,大量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交通,造成谷米和其他商品物价上涨。元祐四年十月,即他到任后的3个月,他便组织了大规模的疏浚河道工程,历时半年,河道加深到8米,并增加了新的运河。交通问题解决后,苏东坡又着手杭州城内的淡水供水问题。找到当年帮助他用毛竹管子引山泉的和尚,经过改进,将淡水引入城内的几个水库。

苏东坡终于可以进入主题了。他的目标是要解决杭州最大的“水库”——西湖的生死存亡问题。他一到任,便发现当年“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由于长年没有疏浚,“葑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政府+市场”的运作模式

社区食堂的饭菜价格便宜,是吸引很多消费者的重要原因。据悉,为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各地民政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对食堂建设、老年人用餐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

北京怡海花园社区餐厅主要由物业公司经营。物业负责人介绍,根据政策,政府给予餐厅一次性建设补贴约20万元,对餐厅启动有很大帮助。不过,食堂仍是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目前日均接待用餐能达六七百人次。

上海市部分街道探索“政府+市场”社区食堂运作模式:政府与运营方就运营期限、优惠对象和优惠力度等进行约定。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堂具有公益属性,目前街道辖区内持老年卡的老人来就餐,享受八五折优惠,优惠部分由街道给予运营方一定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公益补贴的助力,不少社区食堂走红的重要原因,是经营者在满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客户群体,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2023年以来,一家颇为时尚新颖的社区食堂成了杭州市上城区复兴里社区各年龄段居民追捧的“网红店”。清早,晨练完的阿姨、大伯会到餐厅露台聊天休息;午后,这里又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办公场地……

复兴里社区健康食堂负责人胡一凡介绍,近期食堂创新菜品,推出28元的精致素食,以健康概念吸引客源。目前,这家社区食堂已累计接待顾客超过7000人次。“我们30%的客源为60岁以上老年人,根据年龄不同,就餐可享受八折起的优惠;70%的客源是青年,他们的用餐单价会高一些。”

一些社区食堂运营方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堂融入社区非常关键。除了推出适应本地口味的菜品、打造用餐环境外,还可以拓展空间功能。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翁颖说,街道有意识地利用社区食堂作为文化活动空间,举办一些公共活动,特别是烘焙、膳食等方面的培训讲座等,提高食堂在居民群体中的知晓度和好感度。

“把开在社区里变成‘长’在社区中,真正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才能持久健康运营。”胡一凡说。

政府进一步合理引导,经营者要提高市场运营能力

在一些社区食堂备受追捧的同时,记者了解到,也有部分食堂出现运营困难。有的是因为选址在小区内部,客源单一;有的社区食堂运营者固守“吃补贴”的观念,饭菜质量不高,乏人问津。

对此,部分受访社区、街道干部认为,社区食堂的经营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平衡,需通过科学布局、集约建设和精细化运营实现。

业内人士建议,社区食堂建设必须结合前期调研与数据分析,摸清区域人流状况、社区家庭结构等,寻找合适的布局点和群众敏感的价格区间,对位置、数量等统筹规划。

靳晶等人表示,社区食堂仍应定位为民生工程,因此要在招商时明确其公益属性,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准入门槛。一方面,政府决策要避免脱离社区实际盲目配置食堂,浪费公共资金;另一方面,经营者也必须有市场化竞争意识和长期运营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宋煜认为,社区食堂建设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一阵风”式推进。由于社区食堂利润薄,在运营方面需拿出精细的“绣花功夫”。

一些社区食堂在精细化运营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做法。在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社区食堂,每天10点半出锅的米饭会比12点出锅的更软糯,因为前者是老人习惯的午餐时间,后者才是白领就餐高峰。过了老人高峰用餐时段,菜品也会随之更换,一些受年轻人喜爱、口味较重的腊味、辣炒被摆进了橱窗。杭州市上城区部分社区食堂根据实际适当延长时间,并推出“一荤一素一饭”的6元“深夜套餐”。

胡晓冬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幸福餐厅”进行了许多适老化改造。例如设立智能阳光厨房系统,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对用餐环境进行防滑、防磕碰等方面的优化。湖中野草覆盖了将近一半的湖面,湖面减小的直接后果,是灌溉面积随之缩小。“20年后西湖将不复存在”的判断,绝非危言耸听。苏东坡做通了太后和朝廷的工作,带领20万民工,向遮蔽湖面的25万余丈水草开战。处理这堆积如山的淤泥和水草,是一个极其头痛的难题。现在,苏东坡的艺术家气质发挥了作用。他用常人所没有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把西湖重新设计。用这些湖中挖出来的“腐朽”,从南至北堆积出一道长880丈、宽5丈的长堤,还在湖心建了3座小塔,“腐朽”真的变成了神奇。至此,“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西湖美景,成为杭城绵延千年的美颜。

有人说:“拯救西湖,就是拯救民生”,苏东坡近千年前做的事情,与现代慈善公益事业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

他似乎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不会太多,所以利用杭州任上的权力,疯狂般地为他能够想到的一切、老百姓需要的一切做事。兴办水利之外,他要矫正王安石变法中不切实际的给老百姓带来的恶果的政策,赈济灾民,平反冤狱;他建立了孤儿院、医院,创建监狱医师制度;给州学学生以帮助;修缮经久失修的民房、官署和营房,其中光官舍、城门、城门楼、谷仓就27处。特别能够反映出他的仁慈和大爱之心的,是他对杭州50万居民和往来客商生命的关心。

杭州海陆通衢,行旅云集,八方辐辏,人口多,疾病传播快且广,但却没有一处官办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瘟疫来临,人们特别是贫困人群,得不到有效治疗大量死亡。苏东坡不满意这种零零星星的帮助病人的状况,决定从公款里拨出2000缗,自己捐出50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建立起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后改名安济坊,贫病、老迈、残疾者可在这里得到免费治疗。这家医院,在他任上医治了近千人。据林语堂考证,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到宋徽宗年间,京城也设立了安济坊,成为官立药局,经费由官府补贴,药局的价格仅为市价的三分之一。是否模仿苏东坡的创造,有待考证。

苏东坡是大文豪,他博览群书且博闻强记,所涉猎的书籍,除经史子集,也遍览医书,他对医书的理解,许多知名的医生也都自愧不如,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这是公认的。在密州时,他将一些经过证明有效的药方,令人用大字抄写贴在集市,供一般百姓使用。据说,他手里有一个叫“圣散子”的方子,是从他的一个同乡名医那里百般求得的,对于强身健体、治疗传染性疾病有奇效。是年杭州大疫,他就把这服包括20多种药材,但又十分便宜的药方公布了出来。为了大众的生命健康,他毅然违背了不公开药方的诺言,想必那位同乡医者也会原谅的吧。

苏东坡作为慈善公益达人,他不仅在当权的时候热心主办民生事务,难能可贵的是,他几乎是天生就看不得百姓的痛苦,无时不刻地想着如何方便别人,即使在自己遇难,在流放途中,也要竭尽全力地为民生去力争、去努力。

那是“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劫后余生,在黄州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在东坡种稻,身耕妻蚕,虽苦犹乐。然而,自庆之余,听说了一件令他锥心蚀骨的事情。那是他所在的地区有一个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习俗。他提笔就给武昌太守写了一封信。他说,你知道不知道,这里习俗,只养二男一女,过了就要杀掉。生下来就用凉水浸杀。其实父母也是不忍。原因固有风俗,但主要是经济困难。所以苏东坡将自己在密州遇到溺婴事件的处理办法转告太守,就是政府从某渠道取出一定量的粮食,存储起来,专门用来收养弃婴,每月发六斗。他说,他在密州这样做,救活过数千人。苏东坡说:“此等事,在公如反手尔。最后,说了句“唯为民自重”,像是对太守说,又像是对自己说。于是,他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为人正直、心肠慈悲的一个读书人担任会长,“救儿会”成员向富人募捐,要求每人每年捐十缗,多者不限,用来买米、买布、买棉被等。会长管钱,一个和尚当会计,管账目。他们到各乡走访调查贫苦妇女,只要答应养育婴儿,就给赠金钱、食物、衣服。苏东坡做这等事情的时候,真的很像今天的慈善公益志愿者。

公元1094年,他被谪居惠州。他知道,这次流放是对他进一步迫害的开始。但他还是天真地认为,自己虽然不是官了,但总还可以做个热心公益的国民。他应顺地方居民的要求,和大家一起,把无主野坟的骨骸收集起来,重建一座大冢将之安葬。苏东坡还特意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看到那里的农民插秧十分艰苦,便把他在黄州看到的一种叫做“秧马”的插秧机介绍给大家,这样农民可以坐着插秧,省去许多艰辛;听说附近广州有瘟疫流行,他就写信给广州太守,提议筹备一笔基金,像杭州那样,办公立医院;他又听说广州城里,只有一口好井,仅供官家之用,老百姓饮水困难,他自行调查研究,从一个好友道士处得知,广州城外七八里有山泉,便建议太守,用广州盛产的大竹子管(在杭州他使用过),引清流进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例如他也协助当地政府治理惠州湖,用挖出的污泥,修建了一个堤坝,人们也管叫它“苏堤”。加上他在任颍州太守时疏浚颍州西湖,用清理出来的淤泥堆成的西湖护堤(当地人也称苏堤),苏东坡一生,修筑了3个苏堤。

苏东坡前往惠州时,经过大庾岭,写过一首梅花诗:“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梅花不仅高洁孤芳,而且一领风气之先。这一点,特别像苏东坡的品格。细品苏东坡的一生,在众多的“第一”中,中国官员慈善,文人公益第一人,当之莫属。苏东坡所做的一切,根本的在于它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善人,是一个无论个人遭遇什么,都能够做到慈悲为怀的大度豁达之人。就像他曾经奉劝同僚时说的,生活品质再高,“然复有二,一日俭,二日慈”。慈到什么程度?略举二例:

一日,有衙子报告,有人冒用苏太守名字向京城苏子由即苏东坡的弟弟带货。苏东坡问事主,里面什么货?事主回答,200匹绸子。原来是名进京求学的学子将此带入京城,作为盘缠,担心路上税吏盘剥,就想了个歪招,打着苏家旗号过境。苏东坡听完一笑,吩咐将货物上纸条撕去,自己亲自写上苏子由家的住址,还写了一封给子由的信。“放心吧,现在就是有人把你抓到皇帝那儿,你也不会有事了。”苏东坡对那名学子说。一件本来是仿冒欺诈的案子,就这样一笑之间了结了。

第二件事情,苏东坡看上了常州这个地方,经过皇上恩准,他准备在荆溪边找一处房子。经过朋友寻找,终于花了500缗钱,买了一所老房子。这是他从黄州回来所有的钱了。苏东坡很高兴,是晚,约上帮他买房的朋友,趁着月光出去漫步。走着走着,听到附近有哭声。他们循声过去,一个老媪哭得甚是伤心,说是他们家的老房子被不孝儿子卖掉了。原来,那个儿子卖的,正是苏东坡刚刚买的。苏东坡为老媪的真情所感,把房契当场烧掉。可是,那个儿子拿走的钱,已经抵了别人的债。苏东坡白白损失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这件事情,有据可证。为苏东坡去买房子、陪着他散步的朋友叫邵民瞻,常州人氏,这个邵先生的后代,现在仍住在常州,也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与笔者有过几面之交,曾向作者讲起过此事。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菩萨心肠的好人。看来,苏东坡的慈善公益理念和实践,完全是出于他的本性,他“爱民如己”,甚至“爱民胜己”。

斯乃苏东坡,真达人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