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下女村医
作者: 陶冉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沂蒙六姐妹”之一杨桂英的侄女——女乡村医生公方霞。
故事要从一个盛夏说起。一次机缘,我参加了山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工作坊培训活动,培训地点就在“沂蒙六姐妹”的家乡——野店镇烟庄村。虽然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但这却是我第一次踏入沂蒙这片土地。第一天来到时便下起了雨,初来乍到,我并没有准备雨靴,带的唯一一双鞋也被湿泥浸透了。
“你是新来的摄影师吧?我家有雨靴,给你穿吧。”我抬起头,公方霞正笑盈盈地看着我,手里拿着一双干净崭新的雨靴,我连连道谢。穿上雨靴,走路方便多了。看到她这么热情,我忍不住与她攀谈了起来。
通过与她交流,我了解到,公方霞是整个烟庄村唯一的乡村医生,而整个村子有300多户、1000多人。正聊着,她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一位村民要去诊所里拿药。通完电话,她赶紧往诊所跑去。望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公吗?”带着好奇心,我抱着相机跟了上去。
给村民拿完药,她又开始收拾医药箱。第二天是每月一次为村民“上门义诊”的日子。她熟练地将各种医疗诊断器械收拾好,以备明天提早出门。经过她的同意,我第二天就与她同行。
天刚蒙蒙亮,公方霞便背着医药箱开始挨家挨户为老人检查身体。
“大爷,你血压有点高,饮食要清淡!” “婶子你这关节疼好点了吗?我给你再贴两副膏药,记得去城里医院再检查检查”……就这样,她从村子的最东头一直走到村子最西头。最偏远的一户住在山腰上,她也不落下。夕阳西下,义诊活动才结束。晚饭过后,她又将白天诊疗的病例全部录入电脑,以便后期核查。深夜11点,卫生所的灯才熄灭。一天采访下来,我的腿已经开始酸痛,而公方霞已经这样奔波了30多年。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万籁俱寂,草丛里的虫子吱吱叫着,我正躺在被窝里回想复盘白天拍摄的素材,却听到院子里有动静,起身一看,公方霞已经穿戴整齐,正提着医药箱打算去村民家夜诊。我赶紧抓起床头的相机和她一起出门,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公方霞告诉我,接到电话夜间出诊是常有的事情。“晚上超过十点,我出诊会让家属来接,但如果是独居老人没有子女在身旁,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走夜路。”作为女子,她也有柔弱的一面。
公方霞不仅是一名乡村医生,还在“沂蒙六姐妹”巾帼志愿服务队中担任队长。她和姐妹们一起坚持从小事做起,为老人们包水饺、打扫卫生、测血压血糖、送药、聊天解闷,给少年儿童送报刊,节假日在幸福院书屋看护儿童,为村里打扫街道……慢慢地,这支队伍开始壮大起来,由最初的8个人到现在的23个人,巾帼服务队也越来越受到村民的欢迎。
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如今在烟庄村公方霞身上,在她带领的“沂蒙六姐妹”巾帼志愿服务队身上传承着。这是深耕于沂蒙大地的红色基因,是不变的沂蒙精神火种。
(编辑/崔秀娜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