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里的“小三线”岁月
作者: 张媛媛
在济南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有一片红砖垒砌的老建筑。它们完好地保存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当年,从五湖四海而来的小三线建设者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荒凉偏僻的山沟里,建起了可支撑战时应用的印刷基地——山东人民印刷厂。
岁月流逝,曾经重要的“小三线”企业,如今已没有机械的轰鸣和来往的繁忙人群,山东人民印刷厂的车间被打造成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一台台旧机器,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把人们拉回到了那段燃情的岁月。
“为了保密,它的代号是709”
1970年9月,为响应国家小三线建设,山东人民印刷厂由莱阳迁至莱芜高庄镇,为山东省出版总社书刊战备印刷厂。“当时为了保密,它的军工代号是709,通信地址为12号信箱。” 山东人民印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效军说。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它印过第四套人民币、四大名著、《毛泽东选集》,还承担过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5年的山东考卷印刷任务。
“厂区很大,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为生活区,建有家属楼、食堂、影剧院等;西院为生产厂区,建有行政楼、生产车间、原料纸库等。” 不只山东人民印刷厂,当时的莱芜还有山东省交通厅汽车修理厂、山东新华机器厂、莱芜机械修制厂、山东电话设备厂、莱芜钢铁厂等“小三线”企业。每一家厂都有自己的代号,有的是用建设日期作为代号,有的是用通信信箱作为代号。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潜隐在这片土地上的“小三线”企业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95年,印刷厂在泰安建立了分厂,2006年搬至莱芜市区。”虽物是人非,但人们并没有忘记这块热土,仍亲切地称这里为“709”。
2017年,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在709厂旧址上开始筹建。在宋效军看来,山东小三线纪念馆之所以会选择在这里,是因为“厂区保存得很完整,而且积淀深厚、故事丰富”。曾经的老厂房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重温燃情岁月 唤醒时代记忆
2018年3月,山东小三线纪念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山东省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小三线建设的专题纪念馆。在纪念馆的基础上,整个厂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成了独具年代感的709文化产业园区。一步入园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耳边回荡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
据709文化产业园工作人员谢玉娟介绍,目前园区每年能接待约15万人次、800多个团体。“我们是党建教育基地,很多单位、团体会在这里开展党建、团建活动。”7月19日下午,他们接待了来自齐鲁工业大学的团体。“今天的团不算多,每逢7月1日等重大的纪念日前后,我们都忙不过来。”
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照片。“这一幅幅照片是小三线生产、生活的剪影。” 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很多人像《人世间》里的父亲周志刚一样,抛家舍业,从大城市到山沟建设三线工程。这个展览记录了那一代人经历的峥嵘岁月,每一个物件都能唤起尘封的时代记忆。一辆“泰山牌”汽车,讲述了当年“17号信箱”山东省交通厅汽车修理厂造出了第一辆五吨载重汽车样车并为国庆20周年献礼的故事。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其命名为“东方红”,后改为“泰山牌”。
工业怀旧游 感受不一样的红色文化
在展馆的对面,就是厂区的大礼堂。“如今莱芜区的很多活动,都是在我们的大礼堂举行的。”709文化产业园工作人员李晓彤说。大礼堂还是原来的模样,“这些椅子都是当年留下来的,这里的舞台特别适合表演像《芳华》里《沂蒙颂》一样的舞蹈”。出了大礼堂向园区的深处走,职工食堂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我们园区还可以提供餐饮、住宿方面的服务。”他们正在努力地让709的每一处遗产都焕发新的活力。
目前,整个产业园区通过对部分厂房、宿舍、学校、礼堂等设施的充分开发利用,打造成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影视拍摄取景地,积极探索体验式“工业怀旧游”新模式。另外,产业园区还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展览、实践等一体化建设,延长了红色旅游产业链,2020年被评为AAA级红色景区。
“我们的怀旧风格,吸引很多人来拍照打卡。”《只问耕耘》《青山遮不住》等影视剧都曾来此取景。“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文创休闲度假基地。”李晓彤认为,在莱芜将红色精神血脉转化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下,身处莱芜山区的709文化产业园,大有可为。
每一处工业遗存都承载了数代人的梦想和回忆。如今,这处名叫709的工业遗存,拂去了岁月的尘埃,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城市的新风景。在这里,不仅可以感悟三线精神,还可以收获美景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