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让他紧跟时代浪潮

作者: 谷永威

认识潘永强已经二十多年了,那时他从部队转业,到公安系统从事摄影宣传工作,我在山东画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和图片编辑工作,经常在一些采访活动中相逢。他的新闻敏感和勤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拍摄的专题也经常首发在《山东画报》上,我们因此成了朋友,常常在一起探讨新闻摄影尤其是图片故事的理论和实践。

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很久没有他的音信,原来他去了北川。因此有了摄影作品《告别北川》。这一次的作品赋予拍摄对象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和人文关怀,令我感动。阴雨绵绵的北川,居民被允许进城寻找自家财产。这也许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灾难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搬家,地震毁灭了北川县城80%的房屋,一万多居民在地震中丧生和失踪。为躲避余震和堰塞湖的洪水威胁,人们扛着从废墟中扒出的家当离开家园:一位姑娘最后看一眼自己生活的地方;望乡台上三位年轻人向着县城的方向,点上一簇香,祭奠埋在废墟下的亲人……潘永强不停按动着快门,雨水泪水不时模糊了取景框。他说:“那次采访至今记忆犹新,生离死别的场面会影响你一生。”

记得一位著名摄影记者说过,没有情感的触动是拍不出感人的照片的。《告别北川》令人流泪,那悲壮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捕捉,显现出娴熟的现场记录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那时的他更多地注重客观记录,更强调突发事件捕捉,讲好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这也是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传统的表现手法和工作要求。

作为一名公安系统的摄影师,公安基层的工作如何表现,潘永强思考了很久。他决定选择离家近的一个派出所作为拍摄地点,下了班就去派出所“蹲点”,常常拍到凌晨才回家。他拍摄了《民警接待室》,将相机固定机位,背景就是“民警接待室”,采用“独幕剧”般的表现形式,记录派出所接待室前发生的一幕幕“话剧”。深夜,当城市安静下来,这里却异常“热闹”。争吵、打架、酒后闹事等等在这里轮番上演,潘永强以旁观者的心态,冷静地按下快门,真实记录下这一幕幕“非常态的生活场景”。他拍了一百多幕,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民警接待室》获得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这组作品的创作,从主题的确立到拍摄点的选择都做了周密的策划,另外,形式的创新也是这组作品成功的关键。

记得摄影大师萨尔加多说过,“摄影总是让我跟随历史的浪潮。”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的变革时代,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必然代替陈旧落后的工艺。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潘永强得知山东球墨铸铁管公司即将关停并且迁建的信息,他嗅到了“工业转型”的气息。2016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潘永强走进了这家工厂。这是一家昔日创造过辉煌的企业。但由于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落后,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企业决定引进先进设备异地重建。潘永强用了三年的时间,记录下高炉设备被拆除、工人被分流安置的过程,更记录下工人们的情感。三年的跟踪拍摄,让他和许多工人成了好朋友,他们不再“恐惧”他的镜头。潘永强在工友们去留的“散伙饭”上,记录下他们恋恋不舍含泪道别的动人场景。他说:“出于摄影人的本能,我想用镜头来记录下这一切。”这种本能是潘永强在三年里与工人们情感融合,与工人们休戚与共的结果,他知道企业的转型意味着许多工人要离开工作岗位,也是一次人生的再选择,工人们多年在一起劳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时“感情的表达”一定是故事的“高潮”。他为工人们在老车间前拍合影,为即将离开岗位的老工人与机器拍留影。他成了工人们的摄影师。作品从车间的拆除到新的工厂重建以及新产品的生产,潘永强以点、线方式构建了这组作品,同时通过记录这家企业的转型,以小见大,反映“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要求和时代背景。作品对工人们情感变化的记录,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潘永强是一个闲不下来的摄影家,他在黄河岸边城市成长,对黄河充满感情。他花费六年的时间,拍成《济水向北》。它像一首关于黄河岸边“乡愁”的诗,作品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静”。在作品中没有奔腾的河水,没有热闹的场面,没有矛盾的冲突,有的是平平常常的情景,普普通通的生活。虽说“静”,但是我们可以从“静”中感受黄河岸边的变化和发展,感受到母亲河的温馨。这组照片充分运用环境的表现,让人物处在黄河宽博的大背景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表现黄河两岸延绵不断的人文精神。

摄影看起来是记录客观,实际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倾向。潘永强以往注重客观记录,这组作品更强调主观的表达。

从传统的客观记录到形式的创新;从紧跟时代到长期的关注;从客观的报道到主观的表达,潘永强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成为他摄影艺术成功的密码。

数十年的影像创作硕果累累,他的作品连续两届(第25届、第26届)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和评委推荐佳作,他还先后入选中国文学艺术专项基金资助“铸梦”摄影项目,“徐肖冰”中国纪实摄影大展和吴印咸双年展摄影师资助计划,获评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摄影师、新浪“摄氏2014”年度报道摄影师奖、2021年度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提名、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收藏奖等,他为山东摄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山东摄影赢得了荣誉。

真诚希望他未来能创作出更多优秀摄影作品,为山东的摄影事业添砖加瓦。

(编辑/张媛媛  设计/张晓曦)

上一篇: 黄河谣
下一篇: 陈志峰:野性飞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