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谋未来
作者: 张乐乐
2021年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布,山东省31个项目获奖,其中山东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11项,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四位(北京66项,上海21项,浙江18项)。
这是山东在科技创新领域交出的优异答卷。创新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创新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景。近年来,山东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抓住主要矛盾,实行重点攻坚,努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技术展现“硬核”实力 科技创新振奋人心
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自2020年起,山东省省级财政每年设立不少于120亿元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积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布局实施近300项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激励措施的实施,让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2021年4月举办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31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了一等奖,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其中,烟台万华集团建成的世界上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DI特色产业集群,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达70年的技术封锁。荣获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牵头申报的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成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首个、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基础科学中心。
截至2021年11月,山东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省重点实验室239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加速推进,6家省实验室挂牌筹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国家创新创效评选中,山东获4大类11个奖项,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山东省将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重点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具有山东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加快建成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制度创新温暖民心
2021年1月,《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
4月,山东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围绕17个指标配套实施181项具体措施;
7月,山东又从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等8个方面实施31项措施……
一系列举措,让山东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受到了国务院的“点赞”。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中,山东省的济南、青岛、济宁、烟台入选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的城市,青岛、济南两市入选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在营商环境评价18个一级指标,全省37项(次)进入城市标杆行列,42项(次)二级指标获得满分。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山东被评为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2021年,山东还在政务服务领域推出了“双全双百”工程,围绕企业从开办到退出、个人从出生到身后,分别推出高频事项各100余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集简办”“全域办”。据省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管理办副主任韩雷介绍:“截至目前,‘双全双百’工程共梳理完成涉企集成服务场景62个,涉及个人的15个,压减办事环节、办事材料、办事时限分别为20%、43%、40%,平均跑动次数压缩到了0.55次,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
科教强鲁人才兴鲁 聚力打造创新高地
2021年4月,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人才集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一级、功能型商业二类国有企业,标志着山东在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上迈出重要一步。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当前人才竞争更加白热化的背景下,山东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先后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人才兴鲁32条,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逐渐成熟,本硕博毕业生补贴政策实现16市全覆盖,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巩固。
目前,山东已有青岛、临沂、日照、潍坊等市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集团”,全省一盘棋,打好人才总体战。“关键小事”贴心办,人才服务更“懂你”。山东建立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体系,为7200多名人才发出“山东惠才卡”,推行全过程“一对一”高层次人才专员服务模式,让高层次人才可便捷地享受到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29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高标准建设覆盖16市136县(市、区)228处“青年驿站”,为求职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大学生就业“扶上马,送一程”。
同时,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为全省持续高质量发展蓄势、蓄能。截至2021年6月底,住鲁院士达10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1224名,2020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是2019年的2.1倍,人才净流入趋势持续扩大。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山东坚定不移建设创新型省份,“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四新”经济比重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步攀升。今天的山东,正在成为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