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忠实儿子”刘谦初

作者: 王立群 范承泰

“党的忠实儿子”刘谦初0

“谦初是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他是一个有才能、对党有贡献的人,是党的忠实儿子。他的牺牲,是党的一大损失啊!”

——毛泽东

东刘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这样的村名我们大概能找到数十上百个。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东刘庄村,位于胶东半岛腹地,距离青岛下辖的平度市区仍有十公里的路程。村里一栋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前,房里走出的一名叫刘谦初的青年曾写下这样的诗篇:

“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读书为黎民。早知读书为黎民,高掌明灯用苦心。”

为实现“读书为黎民”这一理想,刘谦初走出村子,走出平度,在36年的短暂人生中,为齐鲁大地,为中华民族,为共产主义事业燃尽了一切。

追寻民族救亡之光

父亲为刘谦初取了一个小名,叫“光”,而这似乎也注定他的一生,要为寻找“光”而奋斗,为父母,为乡亲,为民族。

1918年春,刘谦初考入齐鲁大学,主修文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大中学校举行声势浩大的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在游行时刘谦初带头高呼“誓死收回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等口号。为了防止学校学生继续游行,齐鲁大学校长巴慕德关闭学校校门,逼迫学生离校返乡。回到家乡以后,刘谦初创办夜校,革除陋习,写了《缠足歌》《放足歌》,为改变家乡而奋斗。

1923年冬,刘谦初通过山东老乡路友于介绍,认识了共产党员方伯务和范鸿劼,并经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的几年,刘谦初先后辗转镇江、武汉,并加入北伐军。1927年1月25日,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已加入国民革命军并担任政治部理论刊物《血路》副主编,入党后,他在《血路》上赋诗一首:光明勇向前,安危不顾保民权。凶残日寇工农敌,党比娘亲胜过天。

1927年4月4日,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上,刘谦初聆听了毛泽东同志所做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演讲。

1929年初,党中央调他到山东工作,化名黄伯襄,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为掩护,住在济南东西菜园子街4号。4月,中共山东省委重新组建,刘谦初任省委书记。

短暂一生献给最爱的“母亲”

“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1929年8月,刘谦初在赴上海途中被捕入狱,他在狱中给妻子留下遗书。

刘谦初的妻子张文秋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两人在黄埔军校相识,并于1927年在武汉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刘谦初知道,妻子会明白他所说的“母亲”指的就是党,而他是党“忠实的儿子”。

为营救刘谦初,党中央做了大量工作。张文秋也获得了探监的机会,可是就在营救工作露出一线曙光时,情况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此时,韩复榘脱离冯玉祥部,改投蒋介石,为证明“剿共”有力,向蒋介石邀功,他指示部下将所有在押政治犯一律枪决。

1931年4月5日凌晨,天刚蒙蒙亮,在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操场上,枪声响了。刘谦初等22名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中。噩耗传来,济南仅有的11名党员在市委书记胡允恭的组织下,化装成工人、农民或商人,夹杂在人流中,到纬八路刑场向烈士们的遗体告别。富有正义感的律师李化南冒着“通共”的嫌疑,发电报通知了刘谦初的父亲刘禄,并且积极帮助处理收殓等事宜。刘谦初的灵柩运回故里后,被安葬在村西南的刘家祖坟。

英雄故里诉说铁血忠魂

现在的刘谦初故居,历经数次修缮,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走进老屋,正屋迎面墙上挂着刘谦初的大幅照片,照片前方的桌子上摆着一面鲜红的党旗。桌子两侧分别放置一个展示柜,里边陈列着刘谦初学习和工作期间的相关资料,西南角和东南角分别建有一个灶台。西边一间为刘谦初父母的卧室,也是刘谦初出生的地方,南侧建有一个炕,北侧摆放着一张老式桌子,墙上悬挂着刘谦初生前使用过的相关物品照片。

置身故居之中,可以感受到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刘谦初的生命气息,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每一个物件,都见证着一个铁血男儿的铮铮铁骨,诉说着英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感人事迹。走出正屋,站在庭院里,缅怀先列,抚今追昔,不由得让人心潮澎湃。

2013年10月,刘谦初故居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被命名为第三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如今,平度当地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在刘谦初故居的基础上建设了刘谦初红色文化园。文化园综合运用浮雕、实景、影像等形式,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刘谦初烈士血洒齐鲁的感人事迹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家庭历史。

现在的东刘庄村以刘谦初故居和红色文化园为依托,已经成为集革命教育、文化体验、田园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刘谦初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编辑/王立群)

上一篇: 泥塑古旗城
下一篇: 十年一“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