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

作者: 孙家勇

全家福0

[编者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百姓是历史的见证。每张全家福,都记录着个人的成长、承载着家庭的故事、投射出时代的变幻。孙家勇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百姓家庭的“全家福”了,但从1955年到2021年,六十六年的如歌岁月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有心”与“用心”;一帧帧定格时光的影像,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见微知著,无不讲述着新中国七十余年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今天,由“全家福”说起,让每一张照片成为中国社会进步最温暖的注脚,让每一个家庭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家没有照过全家福。父亲是家里的老大,1955年,他终于帮姑姑和叔叔都成家立业。在叔叔结婚大喜的日子里,父亲从牟平老家将奶奶接来,我们在大连天津街的一家照相馆,照了第一张全家福,三代同堂,十五口人。为了照好这张全家福,父亲倾其所有为亲人们赶制了新衣服。那一年我六岁(前排右二)。记得母亲曾对我说:“拽着你们这一群孩子,手一放松,跑得到处都是,拽回这个,又跑了那个,好不容易聚到一块,又站不下。你小妹刚从人缝中伸出头,你侧身看着你表妹,摄影师等不及就按下了快门。”

1964年,我们兄妹五人围在父母的身边,照了这张全家福。那些年,我们都在上小学,父亲一个人劳作,拉扯我们艰难地度过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9 年,我们佩戴着毛主席像章,照下了这张全家福。那时,哥哥、姐姐已经当了工人,我和大妹是没毕业的“老三届”,积极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接受“再教育”。这张照片也是欢送我和大妹下乡的纪念照。后来,我从牟平老家参加工作到了胜利油田,大妹回城当了工人,兄妹五个都有了工作。

1977 年,我和爱人在大连结婚时,母亲送给我们的礼物中有一对印着凤凰戏牡丹的椅垫。记得当时母亲难为情地对我俩说:“我跑了几家大商店,想给你们买块带花的条绒,给你们做床褥子,可就是买不到。遇上了块布头,就给你们做了这对垫子。”母亲的心意我们是理解的。可那个年头,家里确实没有多少积蓄,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上什么称心如意的东西。当时,有一句形容大连百姓生活的话,叫作“的确良的裤子,苞米面的肚子”。那时的辽宁,粗粮多、细粮少,每月只有三两油。我和爱人的工资合在一起,一个月才有百十块钱。这年“五一”,我和两个妹妹都结婚了,照了这张全家福。那个时候,全国人民穿戴一个标准,大姑娘的长辫剪成了羊角辫,结了婚一律剪成短发。大妹在结婚的时候,请人把头发简单烫了一下,就遭到了我的“批判”。那一年,我们兄妹五个都成了家。这张照片,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普通百姓穿衣打扮的一个“标准照”了。

我们兄妹五人成家后,都有了孩子,我们这个大家庭天南海北,很难凑在一起。1987 年,我回家探亲,好不容易凑了这么多人,照了这一张全家福。从我们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百姓的5 衣着与1977 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1997 年,我们已是四世同堂,十八口的人家。辛苦一辈子的母亲走了,父亲老了,我们在家里为父亲过了七十五岁生日。我们这一辈人大都退休了,孩子也都有了工作,站在爷爷身边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出了国。

2005 年“五一”,我的女儿出嫁了,我们一家人照了这一张全家福。看着这张照片和女儿的婚纱照,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近三十年前的、我和我爱人成家时的那张全家福。思绪万千,如今我们这一大家人已经成立了十一个小家,不用说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时无可比拟的。

2009 年,在我六十周岁时,我们全家穿着唐装照了这一张全家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2021 年是牛年,是我七十二岁本命年,我们照了这张全家福纪念建党一百周年。

(编辑/ 李潇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