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意识观照大河
作者: 刘一星
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之一。几千年来,围绕黄河产生了种种乱与治、疏与堵、沉与浮、湮与兴、大一统与分洪分流的讨论,几乎所有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屈辱,辉煌与灾难,文明与蒙昧,都可以从这一条大河反映出来。她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走出巴颜喀拉,终于归宿大海的历程,是一曲黄河精神、民族精神复兴的壮歌。为母亲河立传,对黄河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寻根,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也是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
《黄河传》是一部全景式书写黄河的文学作品。1989年10月,张中海在两位老船工的带领下,第一次乘船深入黄河口。1995年8月,他在黄河口完成了有关河口治理、三角洲开发的《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归宿》,那个时候,他第一次起了要为母亲河立传的冲动念头。往后三十年,他没有一刻忘记这个气势磅礴的梦。
2014年,张中海重启黄河之行,从河口溯源而上,从位于青海腹地的黄河源头写起,通过大量资料求证,确认河源为约古宗列盆地,指出如此泱泱大河的源头竟是一缕涓涓细流。接着,他顺流而下,沿着黄河两岸记下大量采访笔记。在他的笔下,黄河绕过阿尼玛卿山,走出巴颜喀拉,凝聚起若尔盖白河、黑河的力量一路向东流去。黄河行至甘肃,成为一条宽广的大河,由中卫南长滩进入宁夏,绕过贺兰山、阴山脚下河套最大的几字湾,改变走向,由北向南,在吕梁、太行两山之间撕出晋陕峡谷。其间,219条支流汇入,终于形成气势磅礴的黄河主流,来到如今的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
作者用先贤“以历史考察地理,以历史求证地理”的治学方法考证黄河流域内的历史文化现象,尝试全面书写黄河文明。从黄河源头开始,沿着她所流经的省份、地段,包括禹河故道曾经流过的河北,徐淮故道流过的江苏,业已消失的济水,伴着两岸的名胜古迹、风俗、人物、动植物,顺流而下,进入历史文化的长河。万千支流与大河的融合,少数民族部落与中原民族的融合,马家窑文化、宋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从历史的沧海桑田写到现实生活,让大河上下穿越时空,让人与自然结成命运共同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自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黄河文化的系统梳理和发掘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黄河传》就是这样一部符合“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国家战略的大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热情回应。作者用半生精力凝结成这部培根铸魂的力作,让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母亲河的前世今生,感悟黄河文明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对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望。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他要做的是“用现代意识观照大河”,只有思想的闪电才能把满是尘灰锈腐的遗迹照亮,从而让其发出它本来就具有的光芒。
(编辑/崔秀娜)
作者简介:
张中海,当代著名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获山东省作协文学奖,1983年获《萌芽》创作荣誉奖,《现代田园诗》获1989年泰山文艺奖,报告文学《强龙之舞》《一个抗战老兵的传奇人生》分别获1989年《光明日报》报告文学奖、2008年泰山文艺奖。先后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等4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