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老巡护”

作者: 王忠谋

齐长城“老巡护”0

10月24日,济南市莱芜区鲁地村齐长城巡护员孟祥承了却了一桩心愿——自费在家房顶安装了一个正对齐长城东门关的监控摄像头。这样,他在家里,或者外出期间,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监控东门关附近的动静了。

“老巡护”并不老,今年刚52岁,只是因为孟祥承从事齐长城巡护工作已7个年头,几乎无人与其比肩,故得此称呼。他家屋后的这段“石头墙”西起烟火台(古烽火台),东到磨池岭下的孟姜女屋子,全长3200米,是齐长城锦阳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章丘、莱芜两区的分界线。村名“鲁地”就是因为地处齐长城之阳,属鲁国地盘而得名。

早年,人们并不知道这道与山区常见的地堰差不多的“城墙茬子”有啥用处。经常有人在上面放牛放羊,也曾有人从上面搬石头盖房子、砌猪圈、垒地堰……

2015年,文物管理部门组织对这段齐长城进行保护性修护,工程管理人员的办公室就设在距齐长城最近的孟祥承家。在与工作人员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日子里,孟祥承长了不少见识。原来,自家屋后的“城墙茬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等国而修建的军事工程,起自现如今济南市长清区黄河右岸的“岭子头”,东到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的海边。它横贯齐鲁、跨越河山、连接海岱,总长610多公里,比秦始皇修的长城还早470多年,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是受法律保护的国家级文物。而距他家不到30米、天天有附近村民南来北往的“东门关”,既是齐长城沿线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便门”,也是不少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由此,孟祥承对有关齐长城的知识和信息特别关注,对从事齐长城修护的工作人员也是肃然起敬。2016年,他如愿开始参与齐长城保护工作,2017年被文物部门聘请为“文物保护员”。通过集中培训,孟祥承对齐长城的现状,保护的意义、要求和依据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持证上岗”后的孟祥承,对这份“公差”特别上心,几乎每天都要沿着这段城墙走一趟,遇到旁边种地的乡亲、外地来的“驴友”,都会主动上前介绍齐长城的保护要求:不准从长城上取土、搬石头,不准在齐长城保护范围内施工、建设永久性建筑......

2022年年初,山东在齐长城全线统一选配800多个“齐长城巡护员”公益岗,孟祥承也摇身一变从“文物保护员”跻身“齐长城巡护员”。“这可不单是名称的变化,关键是体现了省里对齐长城保护的重视。”虽然干的还是那些事,但孟祥承对这次“华丽转身”有自己的理解。

每次和孟祥承走在这段古老的城墙上,都发现他对城墙上,甚至城墙附近的石头特别在意,经常会搬起一块仔细瞅半天。细问之下,孟祥承道出了自己另一桩心事:听老人们说,早年,这城墙上曾有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后来不知所踪了。“如果能找到那块石头,也许可以更明白这段齐长城的身世。” 孟祥承也希望知情人士能提供相应线索:“谁能帮助找回这块石头,我向文物部门给他申请奖励!”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公益“小岗位”注定能发挥文物保护的“大作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愿孟祥承能梦想成真,了却心事,也愿文物“守望者”的队伍不断壮大,让文物安全“防火墙”愈发坚实。

(编辑/李潇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