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绿茵剧团

作者: 柴翼超

山西沁源绿茵剧团0

位于晋东南的沁源县在烽火硝烟中组建了一支红色剧团——绿茵剧团。绿茵剧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根人民,以富有战斗力的作品揭露日军侵略行径,宣传了抗日救国道理、鼓舞了民众士气、有效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对动员民众抗战起了积极作用,是从街头广场走上舞台、从田间地头唱到群众心里去的一支红色文艺宣传队伍。

绿茵剧团的成立

绿茵剧团前身为民间业余剧团,形成于沁源秧歌之上,在群众间以“自乐班”的形式存在,记录平日细碎的生活。1939年,沁源城关的老党员胡奋之创办了以宣传民族解放为宗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农民夜校。由于沁源秧歌在沁源县群众心中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胡奋之在夜校中组织一批文艺爱好者,白天正常劳动晚上进行演出,演出形式简单,全靠演员即兴表演,并初步涉及抗日方面的题材。此时,沁源秧歌由原先的“踩街”变为“舞台剧”,创作内容不仅增加了古装剧,还根据战争实际情况而创作了不少现代戏剧。前期的绿茵剧团因常被炮火打散,过着一边逃难一边演出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为“难民剧团”。

1937年1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开赴晋东南后,即与当地党组织一起创建太岳革命根据地。沁源成为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起,日军多次“扫荡”沁源。1942年,日军集结重兵攻打沁源,并企图以此为基点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危急形势下,1942年11月,太岳区党委决定对敌采取围困战的战法,断其路,绝其粮,使其无法行动与生存,实行彻底的空室清野。数九寒天里,沁源群众填水井、砸屋舍、弃祖业,仅用五六天就将近1.6万名群众转移至山沟内躲避敌人的袭击,使沁源变成了“无人区”。在转移过程中,沁源群众还与日军进行了激烈交战,他们采取单个雷、连环雷、子母雷等地雷战战术进行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长达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中,藏在深山里的群众,需要精神的滋养,坚持一线作战的八路军,需要士气的鼓舞,于是,一支极具革命性的新宣传队伍应运而生。

在沁源围困战中,为鼓动群众积极参加对敌斗争,党组织于1942年底重新组织、分配剧团人员,将剧团更名为“绿茵剧团”,寓意其能够如野草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长为一片绿洲。至此,一个有着民间秧歌、中路梆子、新文艺爱好者和青年文艺爱好者的戏剧团队在核桃庄正式成立,逐渐成为影响沁源围困战乃至全国抗战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文艺队伍。在1945年2月出版的《工农兵》第一卷第四期《看戏十九天》一文中,作者志华称赞:“沁源的绿茵剧团是在对敌斗争中长大的,他们的调儿编的好,把式唱的好,都是老百姓的话,故事好,情由好,都是老百姓的事情,看了入情入理,听的入耳中听,教我们怎样杀敌人,怎样闹生产,怎样办教育。这应该是今天敌后农村戏剧努力的方向。”

绿茵剧团的主要活动

绿茵剧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以真实事例为原型开展创作,通过作品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品逐步走向革命化、专业化的方向。

(一)克服艰苦条件,提高政治文化素质

绿茵剧团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立的,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组织的指导和关怀。为更好地发挥出绿茵剧团的教育作用,岳北地委和沁源县委专门从部队文工团调派人员到绿茵剧团任职,紧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大提升了剧团成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使得创作出的剧本不偏离革命主线。县委书记刘开基也曾坐下来和编导组的同志一起商讨剧本,有时讨论激烈都顾不上吃饭,他常以朴实易懂的语言和坚定的政治信仰鼓舞着剧团成员。剧团从成立之初到后来影响力逐渐扩大,每一步都伴随着剧团人员的心血。面对物资短缺,他们“用两块破毯做幕布,土堆场院作舞台,自制乐器”,还想出“一拼、二借、三制作”的法子。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绿茵剧团的服装、道具、舞台、灯光和化妆技术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原先的“土剧团”逐步成为正规剧团。在行军过程中学习理论,剧团成员也提高了觉悟和政治素养。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剧团内的很多人从不通文墨成长为能够根据形势进行戏剧创作的行家。他们编剧本、写稿子,极大地提高了剧团的创作水准。在如此环境的演出和创作下,剧团内部始终保持着团结互助的风气。

(二)通过“对敌斗争三部曲”揭露日军侵略行径

在沁源围困战期间,党组织带领群众进入山沟中生活数月。日军不同于以往的烧杀抢夺、赶尽杀绝,而是通过建立“维持会”的形式对山沟中的群众软硬兼施,给抓住的群众发放良民证,对群众洗脑只要下山就能吃饱穿暖、看病等,企图笼络人心。此时党组织也在不断教育群众,不要上当,坚持就是胜利。绿茵剧团则根据这种现实情况创作出经典的“对敌斗争三部曲”,揭露日军欺骗行为,鼓舞群众坚定信念。《出城》讲述的是在党组织部署的“空城战术”“困死敌人”的战略下,沁源群众放弃祖屋,将水井填上,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藏起来,就算扔掉也决不给敌人留着用,在寒冬腊月全家老少说走就走的事迹,绿茵剧团将群众这种舍家为国、军民一心的智慧唱了出来;《山沟生活》记录了日军企图通过“怀柔”政策,“潜入山区喊话、散发传单,要群众回家安居乐业进行欺骗宣传”,全沁源群众誓死不当卖国贼的事迹,绿茵剧团将日军的伪善、群众的浩然正气唱了出来;《抢粮》记叙了入冬后在山沟生活的群众粮食紧缺,在当地党组织的部署下分批次集结成数十个“抢粮小队”,返回沁源县城中,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智取粮食的事迹,绿茵剧团将党的巧取方针、群众的无畏精神唱了出来……对敌斗争三部曲引起广泛好评。之后,随着时机成熟,党组织下令部署在沁源开展地雷战,绿茵剧团也进行了相应的戏剧创作。绿茵剧团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一直坚持将革命精神融入戏剧之中,揭露日军侵略,成为宣传抗日战争的一把利刃。

(三)依据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创作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绿茵剧团将政治性融通到沁源小调中,不仅紧抓抗战实事,还进行多角度叙述,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内容上也多以人民为视角进行编创。如绿茵剧团在生产自救运动篇章中创作的《女模范胡让牛》,着重突出了这位年仅18岁的青年女性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思想觉悟;在礼赞英雄篇章中以17岁小兵李德昌为原型创作的《民兵英雄李德昌》,歌颂这位巧用冰雪、足智多谋的杀敌英雄;在批判旧社会的不平等,歌颂减租减息期间党的合理负担政策创作的秧歌剧《回头看》;在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保家卫国中创作的《温妈妈劝子》 《参军去》 《上冬学》等戏剧作品。这些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党指引群众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并顽强奋斗的事迹。

烽火中诞生的绿茵剧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创作、演出的内容始终服务于工农兵,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沁源小调创作出有力的抗日作品,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坚定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在绿茵剧团演出时常常出现台上曲调一响,台下军民就全神贯注,饱含热泪的场景,上下情感贯通于一体,增强了抗战胜利的斗志。看过绿茵剧团演出的群众说:在日本鬼子的刀尖下,在冰天雪地的山沟里,能看到你们演剧、唱歌,俺们跟鬼子斗争的劲头更足了,就是饿死、冻死也不回去维持敌人。

(四)直接参加对日作战

在战争环境中的绿茵剧团不仅是一支文艺轻骑,还是一支半军事化的战斗队伍,日军来“扫荡”时,他们能参加自卫和保卫工作。在剧团内部流传着一首歌曲:“我有两件宝,胡琴和步枪,日夜随身带,伴我走四方。拿琴能奏乐,拿枪能打仗,平时搞演唱,战时把敌杀。”这首歌鲜明地反映出绿茵剧团半军事化半文艺化的特点。没有战斗时,他们就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演出,经常是在某个地区演出结束后带上演戏的家伙连夜奔赴下一个地区。为应对敌人的突然袭击,剧团所有道具都进行了特殊处理,短时间内就能全部带走,白天隐蔽休息,夜晚进行活动;突遇战斗时,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半个排的兵力,在保护剧团的同时也保护着群众的安全,成为沁源围困战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绿茵剧团的历史作用

绿茵剧团着眼长远发展,针对现实情况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是在传承中进行创新的一支文艺力量,在党领导群众抗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鼓舞民众士气

革命在进行,绿茵剧团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的创作也一刻不停歇,剧团创作的作品在太岳、太行地区广为流传。绿茵剧团所进行的文艺创作既配合了党中央采取的战术,又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革命英雄、赞扬了生产自救中的劳动模范等。不论是戏剧还是歌曲,甚至是舞蹈动作,都取材于现实,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绿茵剧团创作的源泉。当群众参与到激烈的抗日斗争中时,剧团创作内容就紧跟革命,以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为革命增添力量;当群众在山沟生活中过着饥饿难忍、度日如年的生活时,剧团创作内容就转变为歌颂人民,坚定群众的抗战信心。对年轻人有“青年们参军参战去杀敌人”,对女性有“妇女们做军鞋看护伤兵”,对儿童有“儿童团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等。还有唱词唱道,“难民同胞们,你们真光荣,忍饥挨饿也不回去维持敌人,望大家增强信心坚持斗争,熬过这黎明黑暗就是光明”,真正起到唤醒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二)有效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

沁源县委在组织群众进行积极抗日的同时,也将革命血液注入剧团之中,通过绿茵剧团向全县群众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鼓励群众积极抗日。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入山西后,对山西文艺创作走向起到指引性作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向革命靠拢,向群众靠拢,文艺要写工农兵的方向,这一思想在绿茵剧团中得到了一致认同。沁源县委书记、围困指挥部政委刘开基向绿茵剧团作出指示,意在表明新老作品都重要,目前要将作品往革命化的方向去引导,激发沁源军民战斗的热情,凝聚军民的战斗力。由此,绿茵剧团转而创作出更多政治方向明确、展现群众抗日生活的新戏。在绿茵剧团深入斗争的创作下,许多作品在各地上演,受到军民的喜爱和欢迎,坚定了军民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另一方面,剧团的作品也带来了群众思想上的改变。旧式封建思想中认为戏子是三六九等中的下等,人们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以唱戏为生。随着绿茵剧团的壮大,人们脑海中对“戏子”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剧团开展的系列活动,使群众的观念逐步开阔,剧团中甚至出现了夫妻一同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一家老小都投入到火热的革命宣传队伍中的情况,改变了人们封建的旧式观念。

(三)丰盈了艺术表现形式

沁源秧歌多以“地秧歌”的形式存在,既带有极强的表演性,又带有自娱性,秧歌本身的旋律在平和之中带有节奏,演唱中伴有山歌的特点,传统剧目30余种,以沁源“三小戏”为主,男女对唱、领唱等多形式反映群众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委和县政府组织绿茵剧团在创作时不仅承袭了这些当地群众熟悉的小调,还编创了更加符合战争的戏剧。绿茵剧团刚开始时演出没有伴奏,全靠演员在台上的即兴表演,后期加上舞蹈动作,逐步演变为歌舞,在歌舞的基础上又添加唱词曲调,发展成为流传至今的红色戏剧,这种结合不仅保持了地方戏剧特色,还逐步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还增加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等西方乐器,使演出效果更加出彩。与此同时,绿茵剧团还坚持以军民革命生活为创作素材,进行生活化表演,再加上沁源地区特有的音乐元素,最终呈现出“起承转合”的样式,生动活泼,载歌载舞,作品广受欢迎。

绿茵剧团以沁源县为基点,演出范围广泛,先后在阳城、灵石、霍县等地进行表演,走出沁源,走向全省甚至全国;演出场地多变,在山沟山顶、阁楼广场等多地都进行演出,不仅将剧演在乡间地头,还演到城市的机关单位等,甚至在敌占区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据统计,绿茵剧团成立7年间共演出剧目59个。其中自编剧目34个、古装晋剧12个、移植剧目13个。由此可见,在绿茵剧团的努力下,艺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 霍瑞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