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突破和创新
作者: 黄一兵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以下简称《一百年》)是第一部着力体现和反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党史基本著作,是第一部着力体现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党史基本著作,是第一部着力体现和反映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党史基本著作。这部著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论述精神,注意充分吸收成熟的党史研究成果,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相统一,在编写体例、内容结构、阐述表达等多方面形成了突破和创新。
一、历史主题:新的建构和贯通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概括了四句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四句话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深刻揭示了党的历史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途和命运的关系。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历史放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时间段去考察,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表达得更加清晰和完整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百年》以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为依据,紧紧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贯通起来,丰富和拓展了党史基本著作的叙事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百年》开篇标题是“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这个标题开宗明义标明了《一百年》的叙事起点,这就是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明确历史主题的起点十分重要,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一百年》紧接着就阐明了以近代中国社会作为叙事起点的思想理论意义。《一百年》写道:“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本质上说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那么,它是不是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呢?在这个问题上,《一百年》坚持和运用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毛泽东同志的这个重要论断深刻说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具有同一性。领导中国革命、完成革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一百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鸦片战争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一百年》开篇是传统的,也是富有新意的。“传统”在于它没有脱离党史基本著作的框架,而“新意”就是它鲜明地融入了民族复兴史的崭新叙事。这种新的叙事风格在随后展开的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二大等章节中都有突出体现。《一百年》指出: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在追求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觉醒的必然产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的二大宣言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包括‘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这就制定出了党在当前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二大通过的这个纲领,事实上是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首次明确阐发。
历史叙事从本质上看就是历史建构。将党史和民族复兴史贯通起来的历史建构,不是重构党史,而是对党史传统叙事的丰富和发展。这个过程是严肃的、认真的,是以考证求真、严谨阐释为依据和标准的。
客观地说,具有强烈的民族解放和复兴意识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早在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就指出:“当知今日为世界再造之初,中华再造之始。”同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晨钟〉之使命》一文指出:“今后之问题,非新民族崛起之问题,乃旧民族复活之问题”,并将民族复兴寄希望于青年。随后,李大钊连续阐发“民族复活”思想,大声疾呼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称“言大亚细亚主义者,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深信“吾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李大钊还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唯有依靠“第三新文明”,深刻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句,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得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李大钊不仅是民族复兴思想的倡导者,更是伟大实践者。在壮烈牺牲前,李大钊回顾自己的一生,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探索“挽救民族、振奋国群”的良策;“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这个时期,陈独秀、毛泽东等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与探索。陈独秀在1916年初发表的《一九一六年》一文中使用了与“民族复兴”近似的“民族更新”一词:“必迨民族更新,吾人之愿始偿,吾人始有与皙族周旋之价值,吾人始有食息此大地一隅之资格。”正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奋斗和努力下,党的二大才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启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实现民族复兴作为“现实的运动”,赋予其独特时代内涵。“党的成立”在任何一部党史著作中都会涉及,是一个具有固定框架和成熟叙事的章节。但《一百年》对于这一节的描述从框架到内容都有新的考虑、安排和表达。首先是标题。这一节的标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初心使命的确立”。“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初心使命的确立”并列起来,这在党史基本著作中是首次。一方面,在时间维度上,这个标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实现初心使命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标题作为本节主旨要义的提炼,不仅从人民性上体现了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且还从民族性上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突出了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揭示了党的成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影响和历史作用,从而大大拓展了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纵观整个《一百年》的历史叙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是沿着民族独立、民族自立、民族振兴、民族强盛的逻辑体系和内容结构有序展开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独立”成为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形态和现实运动。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要发展繁荣,必然以自身的独立解放为根本社会条件。近代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但是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民族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党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道路与前途,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口号,强调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更积极地参加与领导广大工农以及小资产阶级群众的民族革命斗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族自立”成为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形态和现实运动。一个民族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强大自己。为了使中华民族更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坚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解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展现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强大决心,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族振兴”成为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形态和现实运动。“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面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现实要求,我们党将改革与民族振兴相结合,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相统一,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通过改革开放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强盛”成为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形态和现实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立足民族强盛的现实发展需要,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进程和实践结果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顽强奋斗已经干成和正在干的一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形态和现实形态。这一历史进程不仅从未中断过,而且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历史本质:新的深化和阐释
把握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是认识和分析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也是如此。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主流和本质则是对历史主题和主线的体现。把握历史主流和本质,就是要把握住党的历史的主要方面,区分出历史的次要方面,从主要方面、内在规定性的深度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避免历史次要方面、历史表象对历史认识的干扰,避免发生历史认识和研究的片面性错误。《一百年》聚焦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等内容,使党史基本著作对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旨要义和基本规律的揭示更为丰满、更为扎实、更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