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在吕梁

作者: 薛金莲

萧华在吕梁0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两次转战山西吕梁,留下许多佳话美谈。

随军东征获首胜

关上战斗是东征红军渡河后,红一军团与晋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36年2月26日,由红军抗日先锋军总司令彭德怀指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率领的红二师,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师、红四师联合参战,与阻止红军东进的阎锡山王牌军之一,装备精良、行动迅疾、素有“满天飞”之称的晋军独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在中阳县关上村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

红二师师长刘亚楼、政治委员萧华、副师长兼参谋长李天佑率部配合红一师截断关上村和刘家坪村敌军逃跑的退路,紧紧扎住了“口袋阵”的口子。

经过激战,此役全歼敌独二旅第四团,俘400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山炮3门。

毛泽东闻讯大喜,当即把号称“满天飞”的敌人戏称为“满山飞”。关上战斗,打通了红军东征南下晋西南的通道,是红军东渡后的第一个大胜仗,鼓舞了红军士气,为实现红军东征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二师在关上村短暂休整后,于2月底继续东进。沿途,部队进行行军、作战动员工作。战士们多是南方人,不适应北方春寒,加上衣服单薄,许多人的手脚都冻伤了。此时,最忙的要数给养员,他们不仅要筹办粮草、被服,还要帮着炊事员做饭。南方人对做小米饭、面食没有经验,饭经常煮不熟,加上水土不服,在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出现了拉肚子的问题。

一次,萧华到第五团检查工作,正好赶上吃饭时间,只见给养员站在一口大锅前黑着脸,大锅旁边站着几个耷拉着脑袋的伙夫。萧华走过去,往锅里看了一眼,闻到一股糊味,心中了然。给养员见萧华来了,不好意思地说:“以往做饭总夹生,今天听说首长要来,我特意叮咛不敢把饭做生了,谁知道却又煮糊了。”萧华听了哈哈大笑:“糊饭比生饭好,不是有人拉肚子嘛!吃了这糊饭保准就好了。来,上饭!”

说话间,萧华拿碗走到锅边舀了一碗糊米饭,拉着第五团政委林龙发席地而坐,就着咸萝卜大口吃起来,边吃边点头说:“吃着还可以,就是有点噎,拿点水来送送。”他的话把大家逗笑了,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休整后,红军迅速向兑九峪地区推进。

在兑九峪战斗中,萧华和刘亚楼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紧张战斗中,他刚跳下一个土坎子,突然站立不稳,觉得裤脚湿漉漉的,低头一看血已流到了脚面上,这才知道自己左腿受了伤。当他被抬上担架撤下阵地、看见后续部队红四师的同志们时,满腿是血的他振臂高呼:“四师、二师比比看,谁是英雄谁好汉!”

炮弹在呼啸,大地在颤动,东征将士的血在沸腾。

因担心萧华失血过多,野战医院医护人员决定就近在一个老乡家里为他做手术。麻药、消毒用品、手术刀都没有,红一军团卫生部部长姜奇贤借了老乡家的一把菜刀,在火上烤了烤就当手术刀。20岁的萧华躺在土炕上,嘴里咬着一条毛巾,手术过程中硬是一声未吭。

在大麦郊(今属交口县)养伤时,萧华写下一首题为《伤》的小诗:“我们的血决不会白流,化做赤旗飘动,化做山花鲜红。”

不等伤口完全愈合,4月中旬,萧华回到红二师,在晋南开展扩红工作。早年间,他任兴国县团委书记时是出了名的扩红模范,但这次在山西却遇到难题。由于用的是方言,讲了半天,台下老百姓一句也没听懂。于是他把讲话内容写成稿子,在被俘的晋军官兵中找了个口齿伶俐的连长,让他讲给乡亲们听。很快,红军所到之处掀起父送子、妻送郎的参军热潮。同时,红二师扫除了黄河东岸的敌军据点,为全军西渡创造了条件。

回师西渡前,萧华等人见到了毛泽东和彭德怀。毛泽东风趣地说,这次过河,你的运气不好哟。指的就是萧华受伤一事。

吕梁抗战传捷报

红军东征结束后,时隔一年,萧华再次东渡黄河,此时红军已改编为八路军。21岁的萧华被任命为第一一五师政训处副主任。随着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及政治机关后,萧华就任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第三四三旅在陈光、萧华的带领下以营为单位,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断歼灭敌人。一天晚上,在日军重兵驻守的南同蒲铁路沿线的义棠镇、两渡镇附近奇袭日军,炸毁4座铁桥,炸断10多里铁路,烧毁两个火车站,割断两渡镇到灵石间七八里的电话线,给南同蒲铁路沿线之敌以重创。

1938年3月14日,萧华、李天佑率第三四三旅到达汾西县勍香镇,与驻扎在此地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举行联欢会时,萧华接到师部电报,命第三四三旅一部增援午城。军情紧急,萧华立即命令停止联欢,率领主力急行军前往增援。

隰县午城是吕梁山脉中南部的一个小镇,位于通向隰县、大宁县、蒲县3条公路的交汇处,素以地形险要著称。日军若开往大宁县,午城是必经之地。午城往东20里是蒲县井沟村,若日军从蒲县开往午城、大宁,必经这个公路旁的小村庄。而罗曲则是日军从午城去大宁方向的必经山头,距午城南约20里。这3个地点均为高山深谷,是设伏的理想之地。

3月15日晚,萧华与第六八六团团长杨勇带领第一营在井沟北侧的制高点设伏。为不错过歼灭日军的最佳时机,将士们半夜起床,冒着黎明前的寒霜埋伏在山坡上,等待日军到来。他们断定:日军在午城被兄弟部队消灭一部后,随时会从蒲县方向增援,井沟村是必经之路。3月17日,太阳已经西斜,众人正遗憾“今天又过去了,仍未歼敌”时,猛然间电话铃响了,杨勇紧忙拿起话筒接听,随即笑着对战士们说:“鬼子的汽车队来了……”

按照预定作战方案,晚8时许,一声令下,部队迅速进至午城镇地域发起进攻,速战速决,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全歼镇内守敌。

当日军辎重车队全部进入午城附近的伏击圈后,遭到埋伏在公路两侧的第六八六团和汾西游击支队的猛烈袭击,日军在河谷滩地乱作一团,胡撞乱碰,前行行不动,后退退不了,慌乱中趁夜色弃车仓皇逃命……

午城战斗包括在午城地区的埋伏战、罗曲附近的埋伏战、井沟张庄的伏击战3个部分,持续了5个昼夜,共毙伤日军1000余人、俘10人,毁日军汽车79辆,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9挺、山炮2门及大批军用物资,缴获和击毙骡马800余匹。午城、井沟战斗的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切断了蒲县至大宁县的交通,迫使大宁县之日军东撤,从而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对于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巩固陕甘宁边区河防具有重要意义。

午城、井沟,捷报连传,萧华后来写出五言仿古诗《晋西伏击战》,以示纪念:

滔滔黄河水,巍巍吕梁山。

日寇舞刀剑,妄图犯延安。

……

夜幕降大地,智勇夺敌阵。

“武运”不长久,呜呼“国军魂”

……

灯光划长空,满道笑语声。

黄河唱赞歌,捷报飞延城。

政治工作暖人心

午城战斗后,第一一五师司令部、政治部驻扎在孝义碾头村、张家庄,第三四三旅转移至孝义石像村,在这里办起指导员训练班。培训期间,萧华不仅亲自授课,谈指导员常识,讲政治工作的三大任务,课后还和大家一起打篮球。

到了晚上,在半山崖的土窑洞里,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地摇曳着,萧华又在灯下批阅学员们的试卷。批改到“以你的亲身体会,认为在战斗中影响士气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的题目时,他看到学员王定烈根据自己在西路军的征战历程,密密麻麻写了3页纸答案,便叫来王定烈,拿起他的试卷说:“定烈同志,你是有头脑、敢说话的好同志。这道题我给你打了45分(满分40分,笔者注),奖励你,以后好好干!教训只能使我们更聪明、更坚强,而不能使我们消沉!”那天晚上,他们几次添加灯油,谈话兴致不减。彰显的是同志间的深厚情谊,印证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平等。

1938年春,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团营长周长胜缴获了匹好骡子,骑乘起来快且平稳,想送给萧华骑。他来到旅部驻地石像村后,一见面萧华就问:“周长胜你来了,什么事啊?是工作问题还是思想问题?”周营长笑着回应说,这次不是工作问题,也不是思想问题,是牲口问题。“长征过草地前我腿上负重伤,是你派人带着牲口救活了我,现在我有了匹好牲口,送给首长表示心意。”好说歹说,萧华都不肯接受,最后还是在陈光的劝说下才留下了骡子。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6月,萧华在吕梁山脉的灵石、大宁、隰县、汾阳、孝义一带坚持抗战,打击日军,发动群众,扩大部队。之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深入冀鲁平原,离开了吕梁。

(责编 王燕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