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作者: 闵睿

踔厉奋发,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山西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为山西走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委牢记领袖嘱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全省人民踔厉奋发、久久为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全方位转型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强调,要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要求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勉励山西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山西人民艰难探索、攻坚克难,迈上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2012年到2023年,全省GDP从1.17万亿元增至2.57万亿元,翻了一番之多。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山西转型综改试验的主要任务,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随后,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部署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任务。2017年2月,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成立。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地位。综改区成立7年来,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积极促进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战略行动。根据中央部署,山西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特别是煤炭业提高先进产能占比等方面取得突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7届,是由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论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亲致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2020年,山西制定出台全国首个智能煤矿建设地方标准,建成全国首座5G煤矿——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2023年,山西加大试点攻坚力度,扩大能源革命成果,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山西清洁碳研究院研发的世界首套电解二氧化碳制备碳纳米管装备,实现工业化示范生产。截至2024年1月底,全省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达5093万千瓦、占比38.18%,“绿电”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手撕钢作为一种高科技类型的不锈钢产品,轻薄且耐热性超强,在军事、航天、电子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被日本、德国所垄断。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手撕钢的研发和生产。其间,山西太钢集团脱颖而出。2016年,经过711次试验,攻克170多个设备难题、450多个工艺难题,太钢成功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不锈钢精密箔材,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2020年9月,再次将其厚度降为0.015mm,打破了日德两国此前保持的最薄手撕钢纪录。

一直以来,煤化工企业对“三高”(高灰、高硫、高灰熔点)劣质煤的气化难题无法解决。2016年,阳煤集团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晋华炉3.0在丰喜化工投入使用,被誉为煤化工行业的“国之重器”,是世界首套大型商业规模的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晋华炉水煤浆煤气化技术稳定性好,煤种适应性强,能够消化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煤,能量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三高”劣质煤的气化问题迎刃而解。晋华炉的出现,为减轻煤化工行业污染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找到新路径。

从2016年起,山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投资额大幅增长。2017年2月,山西首趟中欧班列开行。截至2023年8月,累计开行700列,先后打通经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4个边境口岸的东、中、西3条国际物流通道,已辐射“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加速形成山西对外开放新高地。出口货物从最初的车轮、不锈钢、太阳能光伏组件等生产制造设备和原材料,逐步向多品类延伸。大同的药品、忻州的法兰、朔州的陶瓷、晋中的玻璃器皿、吕梁的核桃等山西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回程班列中,木材、纸浆、电解铜、棉纱等货物日渐丰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

“点亮全国一半灯,烧热华北一半炕”。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自觉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2021年煤炭产量11.93万吨、占全国的29.2%,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省份4356万吨电煤。煤炭产量在2021年、2022年连续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2023年再增产5743万吨,达到13.78亿吨。规模以上发电量4376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576亿千瓦时。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为国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沁县、武乡等太行山区的小米基地,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基地,管涔山及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广灵、灵丘的苦荞基地,寿阳、和顺的甜荞基地,汾阳、清徐的高粱基地,岚县、五寨、左云、娄烦等县的马铃薯基地,形成规模,产品走出国门。山西小杂粮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100多个小杂粮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多个产品被确认为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以有机旱作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为主导,山西正在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南果、北肉、中粮、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全产业链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600亿元。

2014年7月,大(同)西(安)高铁全线开通运行,太原到西安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缩短至3小时。2020年12月26日,太原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山西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2022年10月,“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铁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增强生存力发展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集群化规模化、迅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山西的碳基新材料、信创、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不断壮大,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质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智赋能山西三次产业,激发出无限动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基层人大代表为百姓“代言”,百姓生活的小事成为政府关注的大事,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动实践。

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贯穿立法、监督工作始终,制定立法规划计划和监督计划,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所有法规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调研、深入一线,最大限度倾听民声、体现民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不断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建设。截至2022年10月建成1510个联络站、3783个联络点,实现全省乡镇(街道)联络站全覆盖、9.2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覆盖。太原“联络站+立法点”、阳泉“联络站+预算联网监督”、晋城“联络站+代表约见”、临汾“联络站+议事员”……全省“联络站+”模式不断创新,山西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山西还逐步放开设区市的地方立法权。2015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运城、晋城两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此前,山西只有太原、大同两个市有地方立法权。2016年4月,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条例》获省十二届人大二十五次会议批准,成为放开设区市立法权后山西省首部被批准的市级地方性法规。2022年7月22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山西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从初审、复审、再审、表决,用时不到一个月,真正以“快而灵”满足了地方治理需求。

立法有体,治理有序。全省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起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优势日益凸显,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几千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扩展,深入实施四大“同心工程”(“同心·思想引领”“同心·助力转型”“同心·风险防控”“同心·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作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更多智慧和力量,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三晋儿女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在文物保护上经费投入力度最大,取得的收获也最大。截至2019年底,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险情排除率达到92%以上。2024年1月,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成立,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政府批转设立的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既填补了山西省“空白”,提供了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新渠道,也将对省级以下文保单位保护发挥支撑作用。

大同云冈石窟196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立体的“数字档案”。太原天龙山石窟曾在20世纪20年代遭到大规模盗凿,240多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全身被盗运境外,受破坏程度十分惨烈。2020年9月14日,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日本东京一个拍卖会上出现。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该佛首重回故里,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

2019年10月1日,《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颁布实施,这是该领域的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2020年12月和2023年2月,山西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各级文保单位687处,珍贵文物4478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6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289件(套),基本摸清了全省革命文物数量、保护情况,并相继维修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等纪念建筑。

主旋律文艺精品迭现。舞剧《粉墨春秋》《吕梁英雄传》、说唱剧《解放》、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广播剧《种树人》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晋剧《于成龙》、音乐剧《火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从赵家洼到广惠园》《山路弯弯》《这一年》等真实反映山西脱贫攻坚的纪录片,受到全国观众好评。2021年,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话剧《右玉》、舞剧《刘胡兰》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2023年,京歌《中华》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作为央视2023年元宵戏曲特辑压轴出场。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2018年,《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5年)》印发。随后,山西省文旅厅对全省文旅融合作出具体部署。2019年9月,洪洞县、阳城县和平遥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1月,山西获批成为全国第八个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20年10月,山西黄河、长城、太行3条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对外开放。2023年5月,“东方甄选山西行”文化直播爆火全网,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魅力独特的三晋文化,展现了山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提高了山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唤起了全国人民对三晋大地的向往。

2014年,山西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明确将送戏下乡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范围。自2017年起,“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成为每年为老百姓办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2020年,这项活动扩展提升为“五个一批”(塑造一批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的同时,各地普遍开展常态化惠民演出,如太原的“长风之夜”、运城的“四心剧场·天天有戏”、长治“送戏下乡·传承文明”都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惠民品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