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
千锤百炼,淬火成钢。画家何庆文于1959年创作的国画《太钢青年高炉》(45×68cm,见封底),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太原钢铁厂青年工人在高炉旁挥汗如雨、辛勤炼钢的劳动场景。作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亲历者,在那个热火朝天、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的建设年代,画家深入太钢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积累了大量素材,最后选定以建造和运行背后蕴含着工人们丰富技术智慧与辛勤劳动的高炉为主体,通过刚劲有力的线条,浓淡相宜的墨色,将高炉的钢铁质感和雄伟气势跃然纸上。高炉周围身着工装或操作设备、或铲装燃料的忙碌工人栩栩如生,高炉与建设者的伟大形象相互映衬,展现出炼钢工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这幅国画是对建设年代劳动人民所凝聚起的巨大力量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赞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加上朝鲜战争爆发,面临美帝国主义严重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大力发展生产,加快工业化进程迫在眉睫。1950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把太原钢铁厂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决定在太钢建立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太钢由此开启了历史发展新纪元。1951年,毛泽东主席为其厂报《钢铁小报》题写报头,使得工人们深受鼓舞。1952年9月16日,太钢电炉炼钢部成功冶炼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标志着我国不锈钢生产历史的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太钢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台不锈钢立式板坯连铸机、第一条冷轧不锈钢生产线等。几十年来,为无数“中国制造”的关键设备提供了高科技含量的特殊钢材。2011年,太钢承担起国家级科研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经过艰苦攻关,历时近5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可供应市场的笔尖钢材料。太钢还相继推出手撕钢等10余种打破国外垄断的新产品。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视察时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近年来,太钢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核电用钢、铁路用钢、双相不锈钢等高精尖产品享誉国内外。
从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在太钢炼出,到今天不锈钢、特殊钢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太钢的发展离不开在党的领导下,以智慧和汗水辛勤奉献的太钢工人。他们与高温为伴,铁水为伍,不厌其烦地调试着每一个参数,精益求精地打磨着每一个零件,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闪光的名字:“爆破能手”李双良、“炉前铁人”谢东生、专啃“硬骨头”的牛国栋……
太钢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发展历程展现了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的艰辛与不易。今天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个伟大成就,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正是靠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奋斗精神、劳动精神,以劳动创造为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