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进向“绿”而行

山西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素有“煤海”之称。画家李延声创作的国画《煤海盛开大庆花》(见封底 )用诗意的手法,描绘了山西煤矿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涨的建设激情。画作中,女工人一手拿搪瓷缸,另一只手放在嘴边向远处工友喊话,她还背着一沓报纸,在给工人们送来物质食粮的同时,也带来了激励大家的精神食粮;另一位男工人则放下自己手中的水桶,面带微笑,正要直起背眺望远方。虽然没有工人劳作的场面,却让观者似乎真切地感受到煤海建设的盛况。画面中煤山起伏,两名工人一高一低,形成积极向上的气氛,歌颂了煤矿工人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事业的热情。

山西煤炭开采自保矿运动后,跨入近代化生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山西煤矿工人与兵工工人、铁路工人等工人群体一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煤矿工人中最早参加武装起义的正是山西长治的石圪节煤矿工人。1938年,在党的领导下,石圪节煤矿成立工人抗日救国会,带领工人取得了第一次大罢工胜利,并在康克清等人的努力下,成立党支部。1945年8月18日,党领导矿工进行武装起义,矿山回到人民手中。石圪节煤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接收的第一座红色煤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山西煤炭事业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全省八大矿区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之后,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在邓小平的决策推动下,成为当时引进外资额度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剧增,为顺应国家战略要求,山西扛起建设中国煤炭能源基地的大旗。70多年来,累计生产煤炭220余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同时,积极支援各兄弟省份经济建设,与江苏、浙江、福建等14个省(区市)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煤炭供需平衡。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省产出的煤炭曾经“点亮全国一半灯”,为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之初,在煤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西的困境也接踵而来。民营经济活力下降,各地采空区增多,山西印象逐渐成为暴富的“煤老板”、黑乎乎的拉煤车、灰色的天空、荒凉的土地……山西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山西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勇当能源革命排头兵,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山西地下采煤工作面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54%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超过80%。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优先发展新能源,煤层气年产量上百亿立方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6.4%,外送绿电位居全国前列。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山西转型发展已走出新路,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而行,奋力将“乌金”变“绿金”,使“煤海”成“花海”,让更多人看到山西厚重的历史底蕴、善良的劳动人民、向上的生命活力,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光发热。                 (文汇)

上一篇: 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展览会概述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