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井冈的老红军江华和吴仲廉
作者: 肖小华
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对面的小山坡下面有一块平地,名叫晒布坪。在这块不大的平地上,除一座安葬着50多位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红军烈士墓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坟墓,前面屹立着两尊铜像——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战士江华和吴仲廉。
初上井冈
江华(1907—1999),原名虞上聪,湖南江华人,瑶族。1925年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冬转为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在上井冈山之前,江华化名“黄琳”,担任湘南特委交通员。1928年2月,湖南省委为发动湘东地区工农武装暴动,在醴陵设立湘东特委,不久迁至萍乡安源老街。湘东特委下辖湖南的醴陵、浏阳、安仁、茶陵、攸县、酃县以及江西的萍乡、莲花、万载等地。湘东特委成立后不久,江华即到萍乡县委任秘书,不久又调任茶陵县委书记。当时茶陵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5月,江华从安源出发,经长途跋涉,在井冈山茅坪见到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毛泽东。他向毛泽东汇报了安源、萍乡的一些情况后,便欣然前往茶陵县开展工作。
6月中旬,在毛泽东、朱德等人领导下,红四军以少胜多,取得龙源口大捷。为巩固战斗成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在永新主持召开红军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分兵前往边界各地帮助群众进行建党、建政和组建地方武装等工作。江华奉命带领茶陵县游击大队到宁冈地区帮助农民分田地。
吴仲廉(1908—1967),原名吴统莲、吴仲莲,湖南宜章人。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她文静聪明,多才多艺。马日事变后,学校被迫停课,吴仲廉回到宜章。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宜章县委组织干事。同年冬,参与组建中共碕石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1928年4月,吴仲廉随朱德、陈毅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她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女红军战士之一。上井冈山途中,吴仲廉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经常提着一个宣传桶,每路过村庄或城镇,便在路边墙上刷写标语。由于湘南起义后,许多家属也跟着向井冈山前进,为减轻部队指战员负担,她还负责沿途做家属的思想疏导、安置等工作。
共事前委
1928年9月,时任茶陵县委书记的江华,因病住进红四军设在大井的医务所。10月,前委书记毛泽东来到医务所检查工作,顺便探望江华。临走时,毛泽东关切地说:“你出院后,就不要回县委了,到前委来工作吧。”就这样,江华调至红四军前委工作,后来还担任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1929年3月后改为军政治部)职工科科长,成为毛泽东直接领导下的军队政治工作者之一。其间,江华参加了3次反“会剿”斗争以及挺进赣南闽西的大柏地战斗、长岭寨战斗、三下龙岩城等战斗。
话分两边说。井冈山会师后不久,由于吴仲廉字写得工整漂亮,被调至红四军前委做文书工作,后来还担任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科长。在前委工作期间,她主要负责文稿誊写、材料印刷、材料分发、会议记录等工作,刻钢板、滚油印、订材料、分材料,常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据井冈山时期的战友彭儒等回忆,吴仲廉参加了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主持的一系列会议。其中,在建党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最初就是由吴仲廉抄写后发出的。
行军途中,她继续负责刷写宣传标语,有时还需前往阵地上做宣传工作,甚至到前沿阵地喊话,瓦解敌军斗志。工作虽然辛苦忙碌,但精神却是愉悦的。
终成眷属
江华和吴仲廉都是湖南人,在上井冈山之前曾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又同在前委工作。两人虽然很熟悉,但婚姻的缘分曾一度失之交臂。据他俩的儿子虞大江回忆,他们在前委共事时,就已互生好感,但尚未公开。恰在此时,谭震林、康克清热心地把吴仲廉介绍给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的曾日三。1930年夏,吴仲廉与曾日三成婚。
1934年10月,吴仲廉随军委卫生部担架队开始长征。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她调任红五军团教导队教员。1936年10月西路军组建后,她与丈夫奉命西渡黄河作战。在一次战斗中,她亲眼看着丈夫英勇牺牲,之后被俘并关进国民党关押政治犯的南京晓庄“反省院”。
1937年10月,吴仲廉经组织营救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此时的江华虽已是中央军委四局局长,但仍孤身一人,对吴仲廉还是一往情深。1938年春夏时节,经毛泽东批准,江华与吴仲廉结为夫妻。不久,夫妻俩随山东支队奔赴抗战前线,一个担任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一个担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此后,他们相濡以沫29年,再未分开过。
魂归井冈
黑云压城天欲倾,巍巍井冈聚义兵。
工农割据燃星火,人民革命扭乾坤。
铁锤奋起山河动,镰刀挥舞日月新。
弹指花甲匆匆过,今日神州处处春。
这是江华1985年重上井冈山时作的一首诗。虞大江回忆:“我父母之间的感情是让很多老战友,甚至年轻人羡慕的。在他们的感情中,除了真诚的爱,还有一份深切的井冈山情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华、吴仲廉同在浙江任职。“文化大革命”中,吴仲廉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于1967年1月19日受迫害逝世。后被平反昭雪。1987年1月27日,在纪念吴仲廉罹难20周年的日子里,康克清、曾志和彭儒3位原井冈山女红军战士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忠心耿耿,有胆有识——深切怀念吴仲廉同志》的署名文章,深切缅怀吴仲廉。
出于对井冈山的眷恋之情,江华病危之际向家人交代后事:“我是从井冈山出来的,我死后,还要回到井冈山。”1999年12月24日,江华在杭州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骨灰被分成两部分,分别安葬于井冈山和家乡鹧鸪塘村母亲墓旁。2001年2月22日,家人在井冈山茅坪为江华、吴仲廉举行了庄重的骨灰安放仪式。2008年在纪念朱毛井冈山会师80周年前夕,家人又在江华和吴仲廉的墓碑旁安放了他们的铜像。这两尊铜像,如同他们80多年前一样,默默地注视着八角楼上那盏照亮中国人民前程的油灯。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