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平顺县德珩村的劳军运动

作者: 宗续盛

1946年平顺县德珩村的劳军运动0

支援前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拥军优属,这是保证战士在前线奋勇杀敌、战胜国民党反动派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根据地自抗战以来坚持多年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优抚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组织指示精神,德珩村(1940年平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由空中村、西坡村和珩堂村合并而成,后来在土改运动中该村重新被一分为三)所在的平顺县为“安稳军心”“鼓舞士气”,将拥军优属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深入开展了以“巩固部队、鼓励战士情绪、多打胜仗,把反动派消灭干净、保卫我们翻身利益”为主题的劳军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彻底检查以推进优抚工作

1946年8月20日,德珩村村长收到由县长任映仑签发给各区长、民政助理员和村长的《关于彻底检查优抚工作的指示》。一如前令,该指示首先强调了进行优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目前国民党蒋介石仗其美国帝国主义之帮助,掀起了全面的内战,我边区子弟兵为保卫八年斗争果实、群众翻身利益,英雄(勇)奋斗,流血流汗,求的(得)独立、民主、和平,为了更进一步地巩固子弟兵,更有力地消灭反动派蒋介石,迅速达到国内和平,我们必须很好进行优抚工作。”这时对全面内战的表述较前更加清晰明确,也更加突出了优抚工作在战争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为此,《指示》提出4条具体要求:“一、全县各区村组织强有力的检查组,彻底检查优抚工作,解决其土地、房屋、柴水、代耕、农具等困难问题,使群众认为抗属(此称谓虽是指抗战时期革命军人家属,但沿用至解放战争初期,代指所有军属烈属)最光荣。二、斗争果实之分配,必须照顾到贫苦抗属,使其有地种、有房住、有衣穿,在我们帮助之下,使其高高兴兴建立革命家务。三、对抗属地主债务问题,劝其减租、适当调节,别和地主一样的采取斗争方式。四、提高抗属地位,贺节、选模范(准备八月十五优抚月),同时亦不能因战士他哥是特务矣不优惠他家了,我们照顾到光荣的一个。”

“四条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从解决各种实实在在的困难中使群众认识到“抗属最光荣”;在工作“摆位”上,要将经常性的优抚工作提到中心工作的地位;在斗争果实分配上,要优先解决贫苦抗属的土地、房屋、柴水等具体困难;在对待地主身份的抗属时,有关债务问题,劝其减租,适当调解,别和(其他)地主一样采取斗争方式;在提高抗属地位上,除“贺节、选模范”(准备“八月十五优抚月”)外,首先照顾到贫苦抗属,使其“有地种、有房住、有衣穿”;即使“战士他哥是特务”亦不能“不优抚他家”,要“照顾到光荣的一个”。

所有这些优抚的政策和做法,很多都是过去所没有的,给革命战士及其家庭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无疑会极大地激发战士的斗志,“更有利地消灭反动派蒋介石”。

最后,《指示》规定:“以上经常工作,责成区长、民政助理员、村长、民事主任为中心工作。各个季节都要照顾到抗属的利益,同时各村接到指示后,立即召开抗属会议作检查、征求意见,有困难即解决,召开群众大会(地点设在村民校)说明子弟兵在前线流血流汗、英雄作战是人民的救命大恩人,在思想上真正团结起来,把优抗工作当为经常工作,随时随地要检查,一有毛病即纠正。各区村将模范典型材料不断写信告诉部队及县府民政科为要。现时应注意给抗属割蒿积肥,准备修理麦田。”

在该《指示》下发十天之后,德珩村就收到9月4日由县长任映仑签发的《关于北岸劳动英雄郭根壮优抗受到表扬的通令》。这份《通令》同样是发给区长、村长和民事主任的,摘录如下:

经这次归队中发现,以往优抚存在着很多缺点,战士回家探亲望友,看见家庭招待不好,战士回家有了藉口,不到前方去,使的(得)部队不好巩固,前方工作受到影响。五区北岸劳动英雄郭根壮对抗属很关心,郭曹发在归队时,郭根壮领导妇女给拆洗被子、衣服;郭曹发父年老体弱,身有疾病,动员妇女给他做饭,劳动英雄自动担水,不隔两天要看他一次,不看不放心。抗属宋秦付庄稼比他在还长得好。这种精神对抗属关心,值得表扬。

在这里,县长亲自通令表扬劳动英雄郭根壮优抚的主要先进事迹,以典型带动整个优抚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一些反面典型还提出了批评。

以消灭反动派为主题开展劳军运动

随着内战形势的日益变化和战场的扩大以及流血牺牲的增加,优抚工作也越加繁重。为此,根据专署指示,在中秋节期间平顺县又开展了全县规模的“劳军运动”。1946年9月9日,县长任映仑签发给各区长、村长《关于开展劳军运动的指示信》,对开展“劳军运动”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在德珩村所收到的618份文书中,关于拥军优属的文书数量不在少数,但在中秋节期间开展“劳军运动”的只有这一份。

《指示信》首先指出开展“劳军运动”所面临的战争形势和意义:“蒋介石卖国贼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之下,发动内战,破坏和平、民主,夺取我胜利果实。我前线部队艰苦奋斗、牺牲流血,保卫我们的果实与和平。兹奉专署指示,为了巩固部队,鼓励战士情绪,多打胜仗,把反动派消灭干净,保卫我们翻身利益,在中秋节,除前优抚指示外,特决定开展劳军运动,这次劳军应与翻身利益结合起来,深入群众开展思想教育。”

在这里可以看出,《指示信》的文字不是很长,但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即在中秋节期间,全县要广泛开展劳军运动,把劳军与保卫土改后农民翻身所获得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借以推动优抚工作的深入,实现“鼓励战士情绪,多打胜仗,把反动派消灭干净”的目标。

随后,《指示信》就慰劳人民军队提出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1.发动群众慰劳钱、月饼、鸡子、菜蔬。2.劳军以思想教育为主,绝对不允强迫摊派。3.慰问月饼、鸡子、羊、菜蔬可优待本村抗属;钱全部于九月十五日送区,于十八日送县,民政科以转分区。4.发动抗属及各团体给前线子弟、战士写慰问信,一定按期送来。5.如有的村抗属少者,可到抗属多的村子,派代表慰问。”

在这里,《指示信》明确的慰问品主要有:钱和月饼、鸡蛋、菜蔬等物品,这些东西在根据地来说,都是稀罕物。尤其是钱,更是金贵,每一个铜板都是稀缺的,所以《指示信》规定除物品“可优待本村抗属”外,钱则一律上交到县政府,再转送至军分区。特别应当说明的是,在捐赠钱和物品时,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以思想教育为主,绝对不允强迫摊派”,正是有了这一条,人们才能将翻身利益与革命利益结合起来,自觉自愿地出钱出物去劳军。而所有这些,是国民党军队所不具备的。

号召小学教员代写慰劳信,再掀劳军热潮

或许是由于战士家属识字不多,为让战士真正体会到土改所得到的利益及区村干部对其家庭的关心,在1946年底,德珩村又收到12月17日由县长任映仑签发的《关于号召各村小学教员配合区村干部给抗战军人家属代写慰劳信的指示》,就大量写信慰问前方战士,再掀劳军热潮提出了新要求。而此后写“慰问(劳)信”,成为根据地、解放区拥军优属的一种重要形式。

《指示》是发给区长、高小联合校长、村长、教员的,首先对内战全面爆发半年来的形势及战士对土改后家庭的关心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提出由教员代写慰劳信的要求及慰劳信所具有的极大效力。

半年来我边区进行爱国自卫战争,连战连捷,士气昂扬,后方支援前线运动,亦成绩显著,殊堪欣慰。据前方反映,战士需要了解他们家庭情况,群众大生产翻身运动以来,他们常常惦记他们家庭是否得到土地,出征以后村里是否照顾了他的家庭,区村干部给他们一封慰劳信,报告他一下家庭情况,对安稳军心,鼓舞士气,效力颇大。

由此看出,县政府《指示》的发出,来源于行署,其具有更大更强的针对性、广泛性和权威性,在德珩村的文书中,这同样是比较少见的。小小一封慰劳信,各种家庭好消息的传递,“对安稳军心,鼓舞士气,效力颇大”,必须广泛开展才行。

因此,《指示》进一步提出:

我们发动区村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和军人家属大量写信慰劳前方战士,告诉他们家庭情况及后方支援前线的热情,勉励他们努力作战。由于我们大部区村干部不能执笔或无暇执笔,我们号召各村小学教师担任这个工作,代替村干部、军属写信,为慰劳前方战士而努力,从这方面掀起一个劳军热潮,小学教师具体配合村干部进行,藉此推动拥军优属工作,并检定小学教师。

在这里,《指示》要求区村干部和军属要以大量写信的形式来慰劳前方战士,告诉他们家里的情况及对他们支援的热情,但由于村干部和军属受空余时间或文化水平限制,决定采取由小学教员代笔的形式。此举既帮助了村干部和军属,推动了优抚工作,又“检定”了小学教员,并以此掀起新的劳军热潮,这不能不说是根据地又一个智慧的创举。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间,根据地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开展拥军优抚的新情形,提供了解放战争最初进行拥军优属工作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可以说为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拥军优属工作,打下一个重要基础,德珩村的这几份文书为此提供了局部的微观细节和见证;而宏观上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成为对战士及其家庭最大的优抚和对前线最大的支援。

[转自《一个村庄的红色档案(德珩村194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略有改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