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下)

作者: 曲青山

三、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党史和文献工作

陈云同志讲:“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要抓住三点:一是抓住全局和系统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系统论;二是抓住两点论,就是要讲辩证法;三是抓住重点论,也就是要着眼于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一个是系统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进行系统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学习掌握系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定位,进一步把握党史和文献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及其要求,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全面发展。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切实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把握形势谋大事,始终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主动把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定准坐标、找对座次,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把党史和文献工作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空交汇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和谋划。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历史任务,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拓展的广阔空间,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的时代机遇,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重大课题,深刻把握团结奋斗为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

结构性是系统的另一基本特征。系统的功能不仅决定于组成系统的要素,还决定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系统组成要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结构变化决定了系统功能的变化。比如,2018年3月,党中央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五年的成效,就不是简单的1+1+1了,就会愈发感到党中央作出这项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是无比英明的。这就好比把三条船打造成了航空母舰。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我院职能职责定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批准的“三定”方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具有11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等,都是我们的主要业务。那么,我们在谋划、部署、推进工作时,就有一个优化结构的问题,就要注重和善于从全局和整个系统出发,看各项工作举措是否符合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整体和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动态平衡性,全面履行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职责。

层次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征。系统有大中小之分,多个小系统构成一个中系统,多个中系统又构成一个大系统。系统的层次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和文献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系统中的一个局部、一个小系统,离开了这个大局、大系统,党史和文献工作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同时,在党史和文献工作这个系统内,作为局部的业务工作和机关党建、行政后勤等工作,又各自相对独立地构成一个个小系统。同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各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级党史和文献部门的工作各自也是一个系统。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及分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及分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索引学会的工作各自也是一个系统。学习系统的层次性这一基本特征,就要充分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这些局部、小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好每个方面和每个层级的工作。

开放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征。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并凭借这种交换和传递,维持自身的运转。系统的开放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主动请进来、走出去,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格局。我们要加强党史系统的指导协调、上下联动和横向交流,以共同开展大项目和跨区域课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党史和文献资源的统筹整合,更好发挥党史和文献工作队伍的整体力量;要坚持请进来,加强同党政机关各有关部门、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文博、军队等系统的纵向联系与横向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研究和编译课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勇于走出去,在现实生活中认领任务、寻找题目,扩大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要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境)外关于党史和文献研究的动向和信息,积极开展和参与国(境)外学术合作交流活动,不断拓展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广度。

第二个是两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坚持两点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把握各项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统筹兼顾,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协调发展。就像人走路一样,只有迈开双腿,甩开双臂,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远。

在推进党史和文献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重要关系。首先要紧扣职能定位,把握和处理好履行研究部门职能与履行工作部门职能的关系。履行研究部门的职能,必须把握和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学术研究的工作方法推进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工作,需要静下来、坐得住;履行工作部门的职能,则必须按照党委工作部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工作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需要动起来、走出去。这就要求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抓好,全面履行好党史和文献部门的职能。

由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两大职能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关系。从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业务工作看,要把握和处理好主要业务工作与延伸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业务工作,可以分为主要业务工作和延伸业务工作两个部分。党史研究、文献编辑、著作编译、宣传教育等工作,对于夯实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是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主干。党史遗址保护和纪念场馆建设、红色旅游、党史题材作品审读等工作,都是建立在主要业务工作的基础上,是这些工作的延伸和应用。把握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牢牢抓住主要业务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全面发展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又要重视延伸业务工作,加大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提升党史和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价值。

从党史和文献部门的主要业务看,还要把握和处理好深化研究与宣传教育的关系。没有深入的研究,就难以完成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和理论的任务,难以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党史和文献方面的工作,在学术界也就没有声音和地位,就很难立得住。开展宣传教育,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赋予党史和文献部门的重要职责,离开了宣传教育,党史和文献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资政育人作用的发挥就会大受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是开展宣传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要看到宣传教育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的促进作用。

推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要把握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好党史和文献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关系,讲求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第三个是重点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同时,善于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善于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抓住重点、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中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着力在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推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编辑编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宣传。核心就是力量,思想就是旗帜。党史和文献部门在宣传维护党的领袖形象、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肩负着重大使命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编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这个首要职责,把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崇高风范、维护党的领袖结合起来,才能教育引导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第二项是党史研究。党史研究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多年来,各级党史和文献部门坚持把党史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当前党史研究成果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党史教材、党史读物以及其他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与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辉煌成就还不相称;在提升党史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这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党史学习教材。今年2月,《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英文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文版出版发行之后,我院完成的又一项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可以说,这两部书为国内外读者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但要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仅有普及性的通史著作还不够,广大读者尤其是希望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的读者会感到还不够用、不“解渴”。特别是党史研究、教育、宣传工作者,以及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他们还需要更多有深度的党史教材。如果把我们党的历史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可以看到这棵大树挺拔的主干,而如果要进一步看清大树的枝繁叶茂,还需要推出更多融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党史著作,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必须按照重点论的要求,继续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出成果、出优秀成果作为硬道理,在深化党史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推出能产生广泛影响的拳头产品。

第三项是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靠谁来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建设。对这个问题,各级党史和文献部门高度重视,探索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但是,当前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中领军人物还不够多,党史和文献研究的大家、名家还比较少,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优秀党史和文献工作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史和文献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始终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不懈为之努力。

以上三个重点,从原则上、大的方面来说是这样。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其侧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段时期内要确立一个重点,集中精力突破,一件接着一件干,干一件成一件。比如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结束后,我们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紧接着,我们又出版了英文版,86万字4本书的工作量,我们经过努力半年就完成了。再比如,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著作,首先推出中文版,然后迅速推出英文版,紧接着出版法文版。我到西非出访,探索怎么去宣介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在那里举办了一个首发式和一场座谈会,效果非常好。回国后,7个语种的外文版,每一本书30万字,我们全都翻译出来了。再比如,党史基本著作第一卷编写完成之后,编写第二卷就成为重点;第二卷编写完成之后,编写第三卷就成为重点。当前,随着党史基本著作第一卷、第二卷的编撰出版,编写后续卷次的任务已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把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史研究上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