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两次进驻、果断回师

作者: 孟红

永和,两次进驻、果断回师0

永和县位于吕梁山南麓、黄河中游东岸,与延安隔黄河相望,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之一。该县东征村是1936年毛泽东、彭德怀等组织东征红军返回陕西时在山西的最后一站。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期间,两次进驻永和县,路经40多个村庄,行程200余华里,在永和境内战斗生活了15天,穆家坡、赵家沟、桑壁、前龙石腰村、上退干村(今东征村)等村庄,都是他东征期间在永和县的主要路居地,见证了他运筹帷幄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我们追寻毛泽东在永和县的足迹、尤其是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作出回师西渡英明决策的心路历程,为的是从伟人足迹中寻找初心,为的是从铁血荣光中汲取勇毅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增强知史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从而有效转化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工作核动力。

东征馆里话东征

此行首站是永和县东征村。从永和县城驱车一路逶迤上山大约30多公里,便到达县城西南的乾坤湾乡(原阁底乡)。盘旋在沟壑间的柏油路,好像舞者手中飘舞的绸带,弯弯曲曲,千回百转。进入东征村后,视野天宽地阔,千沟万壑尽收眼底。

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阁底乡上退干村召开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为传承红军英勇顽强的东征精神,将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在毛泽东回师西渡曾经驻军的地方——上退干村关帝庙旁边修建红军东征纪念馆。

走进东征村,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一盏盏灯笼喜庆红火,一尊尊雕塑述说着革命往事。东征纪念馆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领略伟人风采,汲取革命精神养分。

前往东征纪念馆途中,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东征村位于乾坤湾乡(原阁底乡)政府所在地以西2.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村,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全村主导产业是红枣,自2006年纪念馆开馆以来,旅游业已成村里的又一支柱产业。2021年8月25日,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10月,被山西省司法厅复核决定保留“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不到十分钟工夫,就到达东征纪念馆。它位于村中央,依势而建,抬头望去,古朴庄重,简洁大方。一行人拾阶而上,“东征纪念馆”牌匾上几个金黄色琉璃大字映入眼帘。迈进院落大门,第一眼便看到一座高大的毛泽东全身塑像,只见塑像上的毛泽东左手微微抬起,右手自然下垂,仪态亲切,浓密的头发向背后梳去,露出饱满的前额,眉宇微皱,眼神凝重深邃,似乎正在思考着扭转乾坤的战略谋划……再环视一下院里布局,只见建筑质朴典雅,开阔考究,宁静祥和,充满着独有的庄严和洗炼气质。

永和县红军东征纪念馆1972年初建,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扩建布展。现占地面积6720平方米,展厅面积1020平方米,分别以“英明决策铸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并建有毛泽东诗词碑林。该馆用大量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再现了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2021年又全新布展,增加了大量的实物、图片以及浮雕墙情景再现,还通过影片播放生动呈现,以崭新面貌庆祝建党100周年。为讲好东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重新布展后的展厅吸引游客万千,教育作用凸显。

步入馆内展厅,细看一块块展板和一件件文物,可以看到红军东征时的一些实物陈列,其中有红军使用过的大刀等;还陈列着红军东征时的系列珍贵照片、文件电文等珍贵史迹复印件,这些都生动记录了红军东征山西的历程。当移步到《红军东征歌》版面时,映入眼帘的歌词曲谱激情澎湃,振奋人心。此歌气势雄壮,歌词铿锵,陕北曲调非常悦耳动听。我情不自禁哼唱时,眼前顿时浮现出,在这首战歌激励下,面对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残酷的战斗生活,毛泽东和彭德怀所率红军将士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的壮观战斗场景。此歌的广泛传唱,鼓舞着红军将士的昂扬斗志,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队伍和当地百姓;还逼真勾勒出工农红军攻坚克难、势如破竹的飒爽英姿,堪称红军东征的史诗。当年,它随着胜利前进的红军,响彻黄河两岸,使敌闻风丧胆。后来我党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东征回师通电,红军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又高唱此歌凯旋陕西。许多年后,聂荣臻元帅说每次哼唱起这首歌总会回想起红军东征的那段战斗经历。

毛泽东率部进驻永和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936年东征战役如火如荼进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从3月20日开始,在山西孝义县上贤村、隰县石口村(今属交口县)、石楼县罗村和四江村等地连续7天召开扩大会议,史称“晋西会议”。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总部于3月28日从石楼营房村出发,途经石楼县的黄家沟、四十里山、石曹峪、一道山、杜家坡等地,来到永和县黄河附近的穆家坡村住了一个晚上。29日凌晨,毛泽东和红军总部从穆家坡出发,路经永和县大寨岭、李家崖、白家崖等地来到永和县赵家沟村。该村三面环山,草茂树密,十分隐蔽静谧。从3月29日至4月3日,毛泽东、彭德怀率总部一直在赵家沟村休整。其间,连续向红军各部发电10余份,全面落实晋西会议的各项决议,并重新整编东征红军队伍,制定东征时期的战略方针。

3月29日,毛泽东和彭德怀、周恩来发布《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不分红军、白军,共同一致,联合抗日。并指出:蒋介石不允许红军抗日要求,竟以6个师之众入晋阻拦抗日红军前进。红军为民族自由独立、领土完整,与全国爱国同胞共同奋斗,反对卖国贼阻拦抗日红军道路。当天,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并告刘志丹、宋任穷,李维汉、张云逸,聂荣臻、林彪,命红十五军团乘东面敌人距离尚远,西、南两面敌情薄弱,在现地休息一天后,以小部在岚县西境拒止东敌主力向兴县;以兴县全境为范围适当部署兵力,扫除沿河封锁线,猛烈扩大红军。致电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等,告以我炮兵营及后方笨重物件安全渡过河口,叶参谋长率第二二四团本日来永和北部,放弃义碟及沿河渡口,让敌达到所谓封锁黄河之“妙计”;提出“我一军团、十五军团须依前令,分别以迅速行动扫除南北段黄河封锁线,使敌得了数十里,而失掉数百里”。

3月31日凌晨,关于红十五军团同红二十八军配合行动问题,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并告刘志丹、宋任穷:红十五军团“即到兴县城附近,速与刘、宋配合破坏黑峪口、罗峪口一段封锁线,一部拒止东边敌人,然后找有利机会配合刘、宋消灭敌人之一部,才能停止敌人尾追,开展自己工作”。拂晓,红二十八军在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开始扫除罗峪口至黑峪口一段黄河封锁线。当晚,毛泽东等又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红十五军团应集中全力找寻有利机会与东西来敌打遭遇战,再消灭敌一个团,此刻万不能分散。在不便作战时,则以一部监视敌人,主力集结休息,准备作战。刘、宋专任由南向北扫除堡垒,消灭守敌。

4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发出关于红一方面军改编的训令。训令指出:“为执行党中央争取迅速对日作战的决定,将第一方面军全部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军团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路军,第十五军团改为第二路军。”“抗日先锋军以华北五省为作战范围,第一阶段以在山西创造对日作战根据地为基本方针。以山西为方针下,可以全部或一部跃入绥远或河北或河南之一部,作为临时步骤。”训令重申“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指出“战略上以少胜多,战役上以多胜少为目前军事指挥的基本原则”;要求先锋军在7个月内完成5万人的编制并武装起来,以扩红为总方针的第一等任务。

4月2日,关于目前形势、任务和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目前阶段战略基本方针,是在山西战胜敌人,造成抗日根据地,把山西与陕北联系起来,在山西作战与赤化,不但包括晋东南,还包括晋西南、晋西与晋东北。不管晋东南以外之三区怎样,人民经济条件较差,亦不能看轻其重要性。”电报强调:“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在战役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这一仗在东打,那一仗在西打,没固定战线,全依情况决定)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现实的指导原则。在战略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是不许可的,应有明确的方向与地区。”同日,同彭德怀再电林彪、聂荣臻,要求红一军团坚持在现地区作战,指出:“蒋介石压迫张学良、杨虎城出兵延长、延水,即将出动。一军团在现在地区取得胜利,可将现地区变成苏区。由中路军去晋西南配合你们,把黄河与陕北打通,张、杨出兵可能延缓,外交有所凭借而进行。”“基本上不改变你们出晋东南方针,取得上述胜利后,你们仍出晋东南。你们现有大批新兵,打仗又可增扩新兵,这样无论从哪方面说,在现地区作战都是最正确的方针。”毛泽东还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红十五军团在现地休息训练三四日后逐步向南,到达离石马路、隰县区域回旋一时期,尔后依情况或出汾阳、文水,或出介休、灵石;注意找寻机会,以遭遇姿势向后回击,或向前迎击,消灭敌人的小集团兵力;整个工作中,扩红列入第一位。

4月3日,鉴于敌情发生变化,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周恩来并告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宋时轮,萧劲光,指出:“因敌情变动,复令一军团暂不去晋东南,明日开始转入蒲县地区集中训练,准备作战。尔后一时期内,由一军团与我们共任这一区域之赤化与破坏封锁线。”“十五军团现在汾、临交界,明日起令其逐步向南,在临县、离石、中阳地域猛烈扩红赤化。”“二十八军决令其随十五军团行动一时期,打些小仗,予以磨练,责其扩大至二千,尔后依河西需要令其西渡。”“为对付张、杨进攻,四月份陕北、陕甘扩红全部编入二十九军、三十一军。”“前后方联络,准备开辟永和关、三交镇以北两处渡口,以一军团任南面,十五军团任北面。”当天,在石楼县四江村发现追踪的阎军,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离开赵家沟,途经土罗、孙家庄、榆林则等地,前往隰县义泉村。

从头至尾细览展厅后,我们在馆长侧重提及的尾声展板前驻足,这处醒目的《历史丰碑》版块上,同红军东征主要成果表一起展陈的,有鲁迅、茅盾的贺信。

品读这封依旧文字滚烫的贺信,历史的一幕细节生动展现眼前:红军挺进抗日前线东征入晋,冲破反动派重重封锁的铁幕,犹如春雷震动华夏大地,好似火种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烈焰。于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公报》、中央社、斯诺主编的《密勒氏评论报》以及路透社、巴黎的《救国时报》纷纷报道了红军东征抗日的消息。《大公报》于2月25日、26日、27日,连续以头条要闻,刊发红军突破黄河天险、东进抗日的新闻。这些爆炸性的新闻报道无疑在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未被赶尽杀绝,反而更强劲有力组成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各界进步人士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讯息后,纷纷写信给中共中央和红军,热烈祝贺红军的伟大胜利。身患重病的鲁迅,在红军东征胜利消息的鼓舞下,拿起笔同茅盾一起,热情洋溢联名写出一封祝贺红军抗日的信:

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华苏维埃:

读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中国红军为抗日救国的快邮代电,我们郑重宣告:热烈拥护中共、中苏的号召,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最近红军在山西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卖国军下的士兵是拥护中共、中苏此项政策的。最近,北平、上海、汉口、广州的民众,在军阀铁蹄下再接再厉,发动反日反法西斯的伟大运动,证明全国的民众又是如何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救国大计!

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全国同胞和全国军队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

中华苏维埃政府万岁!

中国红军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鲁迅 茅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