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县到五台,凯歌东进迎曙光
作者: 王燕萍
1948年4月上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人员,进入忻州继续东进,途经代县县城、繁峙县伯强村、五台县台怀镇等晋东北地区,这一带是八路军挺进山西后最早开始活动并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区,是晋察冀边区的腹心区。毛泽东一行途经这里于4月12日离开山西省域,进入河北境内,继而从西柏坡走向了新中国。这段路途,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途。2023年盛夏时节,我们追寻毛泽东的光辉足迹,来到晋东北代县、繁峙、五台各县的伟人路居馆、旧居等革命遗址进行瞻仰,不仅仅是为缅怀这段重要的历史,更是为领悟“胜利”二字的来之不易。
代县路居馆了解土地改革
代县东临繁峙县,西接原平市,南界五台县,北毗山阴县,东北与应县接壤,西北与朔州相连,滹沱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当年,毛泽东一行虽然在代县只住了一晚,但毛泽东对于代县工作的深切关怀和重要指示,对代县土地改革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循着伟人的足迹,我们走进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探寻这里的红色印记。
路居馆位于代县县城东大街县政府大院,院内还有一座始建于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的阿育王塔。路居馆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298平方米。毛泽东所住居室分内外两间,内间为卧室复原陈列,外间堂屋靠墙复原陈列着八仙桌、太师椅。当年,毛泽东就是在堂屋里听取了代县土改工作团副团长、晋绥日报社社长郝德青和县委书记兼县长苏藜(即苏黎)关于土改工作的汇报。
驻足于路居馆内,感受着和煦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的温暖与舒适,当年的一幕幕场景穿越历史的尘烟,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1948年4月6日傍晚,毛泽东一行的车队沿着蜿蜒起伏的雁门关路,翻越雁门群山,来到驻在旧县衙内的代县政府所在地(今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毛泽东下车后,向等候迎接的郝德青和苏藜问候并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
据郝德青和苏藜回忆,当日深夜,毛泽东听取了他们关于代县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的汇报。毛泽东关切地询问,全县有多少地主富农?地主是否集中?怎样斗地主的?农民得到多少东西?是否用于生产?边听边问中,他特别指示,土改工作团应该和农村党支部一起,共同领导当地土地改革运动,要团结90%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克服“左”的偏向。当听说代县组织法庭用来审判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时,他颇感兴趣,详细询问起法庭审判的组织状况和工作情况,称赞这个办法好,建议他们好好总结一下,登报宣传。并指出,这样做在土地改革中可以少出偏差;还夸赞郝德青马列主义水平高。他强调:“当前一方面要做好支前工作,动员解放区农民参军参战;另一方面要搞好今年的春耕生产,争取有个好收成。”谈话直到次日凌晨才结束。上午10时许,又与他俩共进早餐,边吃边谈,了解代县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当得知所吃的大米是当地特产时,他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晋北高原上能产出大米,以后可以扩大种植,增加农民收入。饭后稍事休息,毛泽东一行离开代县,临行前不忘叮嘱他们要关心群众生活,带领群众把代县的生产搞好,支援前线。
代县的土改工作搞得平稳有序,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土改工作团实事求是、正确执行党中央政策密不可分。1948年5月5日,《晋绥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代县分配土地的经过》,按语指出:“代县土改工作团领导同志对于执行中央关于土地的政策是采取了极其慎重负责的态度,他们了解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线,他们是细心研究党中央的指示,并且考虑如何去贯彻中央的指示原则,这是领导同志应具备的品质。”这不仅是对他们正确执行党中央土地政策的赞许,更是对代县土改工作经验的推广。
移步到路居馆内题为“代县土改”的展板前,聆听讲解后我详细了解到当年代县土地改革的情况:早在1947年10月,中共晋绥分局就选派140余人进驻代县,成立土改工作团,侯维煜、郝德青分任工作团正、副团长,开展土地改革工作。从1947年11月至1948年1月,土改工作团领导全县各村成立贫农团,发动群众查阶级、评成分。2月至5月,各村开始丈量土地,以亩定产,进行土地分配工作。其间,3月24日,侯维煜、郝德青以工作团名义向晋绥分局提交《代县土地占有及阶级情况的特点》《怎样执行中央半老区土改指标》的书面报告,详细汇报了代县土改的基本情况。从6月起至年底,按照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开展土改纠偏。经过认真核实,对错定成分的150多户给予纠正。到1948年底,按照以余补缺的原则,对已分配的土地进行了适当调整。
一表胜千言。透过展板上的“代县土改调整后的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能够看出代县各个社会阶层,诸如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手工艺人、商人等群体在土改纠偏后的土地占有情况、亩均产量等相关信息,其中人均亩数和产量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代县的土地改革,统筹兼顾了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起全县广大人民的生产建设热情,他们积极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从人力、物力上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繁峙伯强村感悟思想伟力
繁峙县北依恒山,与浑源、应县相接,南靠五台山,与五台县相邻,东以泰戏山为障,与灵丘县、河北省阜平县接壤,西与代县毗连。1948年4月7日,毛泽东等人由晋察冀军区派来迎接的人员带路,经过深沟高山,原计划当晚赶到五台山,不料进入繁峙县境内后山路崎岖不平,车行至五台山北麓时天已渐黑,又因大雪阻路,便于当晚进驻附近的伯强村,路居5天4夜。其间,毛泽东起草多份电文,还邀请伯强村干部座谈当地工作,赋予了这个小山村独特的红色记忆。
我们乘车沿宽阔平坦的马路,来到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南17公里处的伯强村。伯强村地处繁峙县砂河镇通往五台山的要道,四面青山环绕,村间小河流淌,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景象,该村曾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穿过村口高大的仿古牌坊,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整洁有序、粉刷统一的民居,车行不久看到一处墙壁上书写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的醒目标语。这是毛泽东对党的政策和策略问题进行总结思考后,于1948年3月20日在动身离开陕北前提出的,而其闪耀着的真理光芒在伯强村也有迹可循。
很快,我们来到伯强村毛主席路居馆。该馆坐南朝北,依地势建于村中高坡之上,为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374平方米。走上20余级台阶,进入这座古朴雅致的四合院,院内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南房、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和耳房,西耳房为毛泽东居室。正是在这里,他召集伯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耿明昭、贫农团团长耿祥明和村财政委员李生密等村干部座谈,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了伯强村的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
千里行程,一路繁忙。毛泽东一行从陕北进入山西后,在关注地方工作和民情民风的同时,直接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更倾心指导全党同志不断提高政策和策略水平。从他在伯强村起草、批阅的多份电文中,可以领略到伟人胸怀全局、见微知著的高超智慧。
1948年4月8日,毛泽东得知前线我军攻克洛阳的喜讯,当即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洛阳前线指挥部电,对城市政策作出指示:“极谨慎地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只逮捕其中主要反动分子,不要牵连太广。”“对于官僚资本要有明确界限,不要将国民党人经营的工商业都叫作官僚资本而加以没收。”“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入城之初,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一切作长期打算。严禁破坏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和浪费生活资料,禁止大吃大喝,注意节约。”这封电报共900多字,条分缕析、分类指导,将我们党关于城市工作的政策和策略阐释得清清楚楚,既好理解又便于执行。
4月1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耿飚电:“你们主力先歼天镇附近之暂四军主力,如有可能再歼怀安之敌,是正确的。完成这些任务之后,或者向平绥东段进击,或者向绥远协同在绥两纵歼灭三十五军,打开绥远局面,然后主力回师打平绥东段,依情况决定为适宜。”早在1948年3月,晋察冀野战军在察哈尔南部、绥远东部对国民党军傅作义部发起察南绥东战役。晋察冀野战军攻占天镇、怀安等地后,傅作义命其西进部队东调,与前来接应的部队集结于张家口东、西地区,双方主力部队形成对峙。鉴于无战机可寻,晋察冀野战军遂于4月9日结束战役。此役,歼灭国民党军1.8万多人,收复察南广大失地。毛泽东这封电报正是为结束察南绥东战役、开启新的作战任务作出的部署。
当日,他还为中共中央起草分别致东北局、华东局、晋冀鲁豫中央局电,其中指出:“中央的一切政策必须无保留地执行,不能允许不得中央同意由任何下级机关自由修改。”电报还指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我党已经处在夺取全国政权的直接的道路上,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全党全军首先在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在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的完全统一,经济上及政府行政上在几个大的区域内的统一,然后按照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地考虑在军队的编制和供应上,在战役行动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经济上在政府行政上(那时须建立中央政府)作重大的统一。总之,革命形势要求我党缩小(不是废除)各地方各兵团的自治权,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而在各地区和各部分则统一于受中央委托的领导机关。”充分反映出党中央、毛泽东要求全党全军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和策略的坚定立场。
4月11日,他在谭震林4月1日关于山东淄川、博山、张店、周村的情况及所取之政策的报告上加写按语,指出:在工厂企业管理委员会中,“没有提到工程师、技师及有经验的职员。须知单是经理及工人代表是不够的,必须有工程师、技师及职员参加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当是厂长负责制下面的管理委员会。在任何企业中,除厂长或经理必须被重视外,还必须重视有知识有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职员,必要时不惜付出高薪,即使是国民党人,只要有可能也要利用”。为了使工厂企业管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可行性,他缜密地为这项政策划定了所应涉及人员的界限范围。
上述电文集中反映了党中央、毛泽东站在全局高度,对全党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所需政策和策略的悉心指导,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后来在中国革命即将迎来胜利之际,毛泽东将全党同志政策和策略水平的提高,视为“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1949年1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全党大多数干部,在过去几年,特别是在一九四八年,有系统地学会了在农村工作中,在城市工作中和在军事工作中的各项具体的政策和策略,有系统地纠正了右的和‘左’的偏向。许多同志在过去长时期内没有学会的东西,一个年头内都学会了。这样,就使党的总路线在全党内能够贯彻执行。这是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这一高度评价正是源于此举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统一,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付出极大心血和牺牲。其间,毛泽东在一个个关键时刻为中国革命发展和中国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五台山塔院寺追忆抗战烽火
五台山是毛泽东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其位于五台县境内,属太行山系北端,为太行山脉主峰,有“华北屋脊”之称,由5座顶如平台的山峰组成。这里寺院林立,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等人迎着漫天风雪,登上海拔2800米的鸿门岩,住进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我们也循着他们的足迹来到这里,寻访深藏于这千年佛教名山的烽火往事。
方丈院一进三院,当年毛泽东住在后院正房左间,周恩来住在东厢房右间,任弼时住在西厢房左间,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住在中院和前院。1969年,后院被辟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占地面积789.7平方米,正房3间,东、西配房各4间,东耳院正房2间,西耳院正房3间。2001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五台山参观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时,欣然题词“毛主席路居旧址”。2011年,该旧址入选全国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