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记忆 汲取精神力量

作者: 张海红

探寻红色记忆 汲取精神力量0

巍巍吕梁山、泱泱湫水河,是养育革命的摇篮,是保护革命圣地延安的屏障。1947年到1948年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山西临县作为解放战争战略指挥的通信基地和全国各战区指挥作战的联络基地,是西北野战军发展壮大的兵源基地和人民解放军支援前线的军工基地,也是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后勤保障基地。这里驻留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孕育出“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

从红色故事中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叶剑英、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进驻临县,4月11日在临县成立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从此,临县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不仅为转战陕北的党中央提供情报及后勤保障,还给当地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体现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故事中得到答案。

给村民打井。中共中央后委机关驻扎临县期间,一天清晨,后委书记叶剑英在三交镇双塔村散步时,发现老百姓挑着水桶排着队,在一个坑里一瓢一瓢地舀水。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住处立即召集后委领导班子开会,把在村头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叶剑英说:“咱们住在老乡家,吃着老乡的饭,喝着老乡的水,现在老乡没水吃了,咱们是不是应该给老乡打口水井?”大家一致同意,决定让给后委机关挖防空洞的石匠先给村里挖水井。叶剑英尽管工作很忙,但每天早晚都要到工地去看看打井进度,还时常和大家一起搬运石头。同志们劝他休息,他笑着说:“为群众打井,我也应该出一份力嘛。再说,我还等着水喝呢!”经过连续几昼夜奋战,水井打成了,村里群众再也不用排队舀浑水了。直到现在,村民吃水还是靠这口井。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节水抗旱。1947年夏,因天气干旱炎热,湫水河水量不足。当看到后委机关警卫人员在河里捉泥鳅时,叶剑英连忙制止,询问后得知他们是为了给首长们改善伙食,便指着干旱田地说:“你们这些小鬼,只想着照顾好你们的首长,怎么不替群众想一想?天这么旱,老乡们都在担水浇地,抢救庄稼。水对老乡们是多么宝贵啊。你们为抓几条鱼,把这么一坑水淘在河滩上多浪费啊!”不久,他又看到有人在河边洗衣服,就对卫士长说:“回去请行政处通知大家,在抗旱期间不要到河里洗衣服。衣服脏点有什么关系,把水搞脏了,老乡怎么浇地呢?”叶剑英语重心长地说,大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应该知道水对农业的重要性,地里没有水,怎么能长起好的禾苗来呢?禾苗长不好,就不可能有好收成,还怎么能支援前方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忘我工作。曾在中央军委三局总台工作过的范海宝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在三交镇的中央后委人员、机器都是超负荷运转,大小机器全都开动。机器出现故障,大家更为紧张,彻夜赶修。值班、抢修机器,24小时连轴转,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中央和全国各地、各战区的往来电报像雪片似地飞往三交,昼夜不断,分秒不停。”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忘我工作,夜以继日。

帮老乡打枣。据时任西北局文书拓永年回忆,1947年西北局移驻临县南圪垛村时,正逢红枣成熟,大家就帮老乡打红枣。有的爬上树梢,有的拿着棍棒敲打,红枣铺满一地,但战士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从地上捡起一颗颗红枣,谁也不往自己嘴里塞,全都放到了篮子里。老百姓见状,让他们尝鲜,但他们就是不肯吃。老乡说,哪有这般道理,你们帮我们干活,还不吃一颗红枣,这不行。于是,他装了一大碗红枣送到部队驻地,一番推辞后老乡收了钱,战士们才肯收下红枣。这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初心:严格遵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从红色档案中感悟吕梁人民的无私奉献

中央后委在临县驻扎期间,临县成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9月15日,《晋绥日报》第二版报道:白文镇500余名妇女,上至63岁老妈妈下至14岁女孩,一齐动手,一天一夜即突击完成650套棉衣的缝制任务。接到任务时她们说:“现在天冷啦,人民解放军在前线反攻,黑天白日不能在家里,没棉衣可不行哩。”其中,有4个自然村的150名妇女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上集体缝纫,她们不顾自家孩子的哭闹,一连4个小时缝制了160套棉衣。几位老妈妈一面缝一面想起自己在前线的儿子,情不自禁地说:“缝得细致些,许是咱儿穿上呀,就是穿不上,别人穿了也和咱儿穿上一样!”

据1947年9月20日的一份档案资料记载,临县当时各机关部队人员有30772人,每月需要粮食112万斤;有牲口3668头,每月需料44万斤、草110万斤,共折米每月需粮5161.8石(671034公斤)。这样一个巨大数目,在艰苦环境下,临县人民和中央机关一道,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度过了那段难忘岁月。因此在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后对临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枫说:“这次中央后勤单位住在贵县,在安全和生活供给方面都安排得很好,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感谢!”

另据1948年9月统计的1947年晋绥人民支援蟠龙、沙家店战役及陕北机关东渡动用人畜统计表显示:临县动用民工96900人、民兵986人,毛驴100头,往返30天;出动人工297980人次,畜工9000次。而同期离石动用民工220人,方山、中阳各动用民工150人。从中可以看出临县人民出人出力,全力以赴保障后方、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从红色遗址保护中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红色遗址是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多年来,为挖掘红色资源,收集历史资料,笔者到北京、西安、延安寻访中共中央后委、西北局等机关的当事人、知情人;跑遍临县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调查出县境内有14个乡镇、80多个村庄曾为中央机关和西北地区机关驻地。经核实,临县现存不同时期的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和路居、重大战斗遗址和纪念设施有60多处。其中,代表性遗址有中央后委机关旧址、西北局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中央城工部旧址、中央社会部旧址、中央机要处旧址、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旧址、军委供给部旧址、军委三局旧址、第一二〇师师部旧址、师医训队旧址、毛泽东东渡黄河遗址和毛泽东路居,以及叶剑英、杨尚昆、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续范亭旧居等。

这些革命遗址中,有3处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为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2处被列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2处为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6处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近年来,临县修建了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修缮了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西北局旧址、中央军委三局旧址、毛泽东路居、李鼎铭旧居等;布展了中央后委驻临县历史陈列室、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中央外事组旧址、双塔村毛泽东路居等。这些红色遗址和纪念设施,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经历,体现着他们的实干精神,是吕梁精神“根”之所在、“魂”之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用好红色资源,以此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美丽家园!

(责编 王燕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