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运用斗争策略的安源大罢工
作者: 刘源 刘建民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到今年恰好100周年。当年这场大罢工可谓是震惊中外。它既是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的精彩乐章,同时又是我们党成功运用斗争策略开展斗争结出的丰硕成果。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从这个角度来总结安源大罢工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党在新时代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安源大罢工是激励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源大罢工的历史功绩给予过充分肯定。他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刘少奇同志根据党的指示回国,参与领导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他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
(一)安源是党早期开展革命斗争的重点地区之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将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主要任务。党的一大《决议》明确指出:“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同年8月,在上海又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又在多地成立分部,举办工人学校,组织产业工会,开展罢工斗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由毛泽东担任,负责湖南各地以及江西安源路矿工作。
安源路矿位于赣湘交界的萍乡市,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因而在此环境中,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没有那么强大,但他们与封建官僚相互勾结却又矛盾重重。汉冶萍公司总事务所在上海,远离路矿。封建的包工制是矿上主要管理办法,资方的生存必须依赖地方封建势力的支持。相反,这里的工人力量相对强大,人数众多,来自于湖南、江西等省的破产农民占安源工人的大多数。“路矿两局工人有13000余人,加上矿区常有失业工人4000余人,总计约有17000多工人聚集在这个小山窝”①。安源路矿工人具有生性豪爽、重侠好义、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同年秋冬,毛泽东两次到安源考察,并指出这里“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的地方”②。由于上述原因的相互交织,安源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革命思想、着手发动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开展革命的重点地区之一。
(二)在第一次工运高潮中,安源大罢工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运史上的佳话
根据党的一大《决议》要求,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在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开展起来,并形成第一次全国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从高潮到低潮,这一年多时间,全国共有30多万工人参加了100多起罢工。从斗争结果来看,由于缺乏经验、资方力量过于强大等原因,早期的工人运动几乎均遭失败。从当时全国几次大的罢工来看,香港海员罢工历时56天,最多时参加人数达10万之多,但发生了“沙田惨案”,付出了死6人、伤上百人的沉痛代价。1922年10月开始的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经费欠缺、领导不力等原因遭到镇压,伤亡60多人,这次北方规模最大的罢工也失败了。相比之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却取得完全胜利,代价小成效大,工人所提出的条件有13项被路矿当局接受,“这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③。
(三)路矿俱乐部在全国工人运动低潮中巍然独存,为全国工运复兴提供了样板
发生二七惨案后,各地工会相继被军阀封闭,或因环境恶劣而溃散(除广东、湖南以外),全国工运转入低潮期。而此时的安源工运却奇迹般地继续向前发展。安源大罢工胜利后,在工人群众中,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大大提高,党、团组织和路矿工人俱乐部也获得大发展,他们一次次挫败反动当局武力封闭和瓦解工人俱乐部的企图,支援了其他地方工人的组织和斗争,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大联合。同时,大力进行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工人阶级队伍建设,发展工人教育文化事业,推动俱乐部经济事业发展。党团组织、工人俱乐部获得巩固和壮大,出现了持续两年多的兴盛局面,对全国工运的复兴和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其经验被复制、推广,运用到全国各地工人运动中。
李立三、刘少奇回国后,参加工作的地点最早就在安源。在工运实践中,他们展现了卓越才能,积累了丰富经验,安源也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地方。离开后,他们很自然把安源的经验用来指导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李立三回忆:“到1925年2月日本厂工人大罢工的时候,又根据‘哀兵必胜’的思想,提出了‘反对东洋人打人’的口号,正是这个口号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激起社会的同情,并通过商会的调解,逼迫日本资本家部分的接受了工人的要求,取得了上海工人罢工的第一次胜利。”④
在这段时间里,安源成为战斗堡垒,保存了党的实力;成为指导基地,为培养训练干部积累了实践经验;也成为重要支柱,为全国工运复兴提供了样板。
二、领导夺取安源大罢工胜利是我们党成功运用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的伟大实践
党领导安源路矿大罢工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工人运动并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行探索的斗争过程;是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代表的青年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策略,运用灵活斗争手段去夺取胜利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智慧和斗争本领。
(一)开展大罢工之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紧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建立组织体系、明确斗争方针
安源大罢工能取得胜利绝非偶然,而是有客观必然性。在组织酝酿阶段,就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开始就建立党组织,实现了党的领导,从而逐渐形成以党为核心,以青年团为助手和后备军,以工人俱乐部为公开组织形式,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和主力,广大工人群众积极参加的组织系统。这和中国工人早期运动中以工人领袖为主导的运动发动模式完全不同,创立了一种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核心作用的革命斗争模式,在罢工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这是大罢工夺取胜利的关键原因。
1.利用走访亲戚,进行深入调查,确立斗争方针。如何在安源路矿工人中组织开展革命斗争,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就是利用走访亲戚,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尔后他和李立三等又一次到安源考察后,形成了工作思路。在查访中,他们发现安源路矿工人身受压迫,苦大仇深。同时,针对业已存在的洪帮、青帮、各种同乡会和兄弟会不能替工人谋利益的现实,明确工作方针:“办平民教育,利用一切合法手段进行公开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启发觉悟;建立党的组织,成立工人俱乐部,逐渐把全体工人团结起来。”⑤
2. 利用合法形式,从开办平民教育入手,提高工人觉悟,传播真理。1921年12月上旬,党中央派李立三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针对安源路矿工人年纪较轻、破产农民出身占大多数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毛泽东建议他从开办平民教育入手,发现和训练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工人的核心。于是,李立三到安源后,连夜写了开办平民小学的呈文送往萍乡县衙门。经同意后正式办起平民小学,招收了三四十名工人子弟免费入学。办学中他经常开展家访,广泛接触工人,发展了第一批团员。尔后,又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及其子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他自编教材,刻蜡版印刷,联系工人的生活实际,通俗地向工人宣传“劳工神圣”“为什么要革命”“社会主义”等道理,宣传团结奋斗的道路,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他在工人学校常与各处工友接洽联络,工友“接谈者日众”“觉悟者甚多”⑥,在第一批约60名学生中,经过教育和实际考察,在团员和先进工人中发展党员6人,创建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李立三任书记。这为大罢工顺利开展打下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3. 创办工人俱乐部,为大罢工做好组织领导准备。通过党组织在工人中的宣传鼓动工作,工人觉悟日益提高,革命情绪日益高涨。为更好地组织、团结工人,李立三、朱少连等筹备和成立工人团体,这一组织以“保护工人的利益,解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团体的名称叫做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共组织召开3次筹备会,之后联名呈请萍乡县立案并获批准,出示在案,使俱乐部取得合法地位。工人俱乐部表面是联谊、娱乐、福利的一种形态,但它完全可以实现联络、团结、教育工人乃至组织工人阶级队伍的目的。用这种稳步推进的方法去实现更大的革命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4.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创造性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策略,体现出我们党领导大罢工的政治智慧。从1922年9月初,中共湘区委员会以粤汉铁路和安源路矿为重点,加紧在全省组织工人罢工。这时安源路矿当局对工人俱乐部领导人威胁利诱失败后,转而采取高压手段,企图以武力封禁。此时领导罢工斗争已成安源工运能否打破阻碍而向前发展的关键之举。当时在路矿1.3万多名工人中,仅有俱乐部会员六七百人,中共党员10余人,青年团员30人左右,并且党、团支部和工人俱乐部刚成立不久,主要领导人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还未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而大多数工人仍在旧式组织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与此同时,路矿当局管理机构和统治机器庞大,背靠北洋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显然,无论是在人数方面还是在政治经验和物质力量方面,中共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工人俱乐部都处于明显劣势。9月7日,毛泽东到安源考察发动罢工斗争的可能性。他全面分析了安源所处内外环境中的社会矛盾,客观估量了阶级力量对比及其变化和实现大罢工并取得胜利的关键点,就是要极大地激发全体工人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竭力扩大和充分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裂缝和空隙,从而去取得罢工的胜利。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策略。安源路矿党组织根据这一罢工策略,领导俱乐部积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充分准备。
(二)讲究斗争艺术,充分利用矛盾,使斗争策略落地见实效,夺取了大罢工胜利
有了正确策略,如何在实践中落到实处,还必须有相应措施和斗争艺术来支撑,因此必须要有具体的行动纲领和措施作保证,才能推动大罢工取得胜利。
1.制定大罢工行动纲领,统一思想和意志。一是将罢工斗争的口号定位于“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个口号既激动了广大工人群众的战斗决心,又博得了社会舆论的同情,对于罢工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⑦二是确定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俱乐部”3项为具体目标,提出17条要求。这些要求反映了全体工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共同利益,是“现在要做人”的最起码条件,因而既能获得全体工人拥护和社会各界同情,又使路矿当局拿不出站得住脚的理由来拒绝。三是根据上述口号和目标拟就《罢工宣言》。《宣言》向社会各界倾诉了工人“做人家的牛马”的苦难事实,说明工人“所受压迫已经到了极点”,表明罢工是正义的。与此同时,俱乐部在工人中广泛宣传上述行动纲领,宣传劳动组合书记部支援信和各地罢工消息,鼓舞大家齐心奋斗,共谋自身的解放。经过努力工作,为全体工人在上述行动纲领基础上统一认识打下了思想基础。
2.明确行动计划,应对复杂斗争局面。一是成立罢工组织领导机构指挥部。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统一指挥格局。扩大工人监察队,负责维护秩序,防范敌人捣乱,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态。由于总指挥李立三在安源的身份已公开,为防范当局加害,保证指挥系统的安全,决定将他转移到秘密处策应,而由刚到安源、外人不知底细的刘少奇担任全权代表,常驻俱乐部应付一切。俱乐部办事地点和各种重要文件亦予转移,以防当局突然袭击。二是为夺取大罢工胜利营造环境和争取社会支持,俱乐部决定在罢工期间,锅炉房、发电机、井下抽水机和打风机等要害部门照常开工或部分开工。三是为便于统一行动以顺利实现全面罢工,确立以凌晨换班时间为罢工的起点。此时,工头、职员和军队比较懈怠,也便于发出统一信号。
3.讲究斗争艺术,建立统一战线,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一是要求工人讲团结讲秩序,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刘少奇总结说:“工友能够齐心,能够奋斗,又能够看清环境……能够立取守势,叫工人团结内部不要乱动,不要骄傲,莫假敌人以破坏之机;又能乘着资本家与军阀勾结未深,资本家内部党派纷歧之际,拿拢地方绅商,制止资本家之破坏手段,并从资方纷争中为工人谋取利益。”⑧二是利用对方矛盾建立并扩展统一战线,团结其他社会阶层和开明人士,争取洪帮支持和商绅界人士充当调停人,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商会和地方士绅权衡利弊后,认为通过罢工,路矿当局给工人增加工资,发清了欠饷,对商家的生意大有好处。经过交涉对罢工表示同情,并愿意充当俱乐部与路矿当局之间的调停人。三是灵活运用斗争方法,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在整个大罢工期间,一方面保护产业,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针锋相对而又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以争取地方军政当局中立,迫使路矿当局答应工人要求。在路、矿两局中,对路局采用较和缓的态度,对矿局则采取较强硬的态度。在矿局内部,重点揭露和打击副矿长舒修泰和总监工王鸿卿,而对矿长李寿铨采取较为和缓的手段,对一般职员、工头则尽量不加触犯。刘少奇回忆,安源罢工取得胜利,没有失败,主要是依靠了工人群众的力量,抓住了矿山的矛盾。地方士绅、萍乡镇守使和矿上有矛盾,下层职员和上层职员有矛盾。我们抓住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取得了罢工胜利。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