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河的守望者
《公民导刊》2025年2/3月号刊发了《巨丰堰申遗背后的人大力量》一文,讲述了两代人大代表为巨丰堰修复和保护而不懈努力的履职故事,引发了读者深度共鸣。
在秀山实地采访的时候,走在蜿蜒的河堤边,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听到了两百多年前的水声——那是巨丰堰在诉说自己的故事。
78岁的糜良政坐在家中的藤椅上,手捧一杯热茶,目光平静而深远。他的手掌布满了岁月的褶皱,但当讲起巨丰堰的过往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年轻时候。
采访中,他回忆起童年时在堰渠边戏水的日子,讲述了他从2000年起,不断提交修复巨丰堰的建议,一次次走访农田,坚持不懈地呼吁更多人关注、保护这座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水利工程。“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为老百姓说话。”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坚定,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执着劲儿。
在采访中,我遇到了清溪场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珂,这位在秀山长大的市人大代表。他说,巨丰堰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遗产,是秀山人精神的象征。
“保护它,不仅仅是修复,更要让它真正活起来。”王珂说。他提交了关于设立巨丰堰专项保护资金的建议,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希望未来的巨丰堰,既能保留灌溉功能,又能成为全国知名的水利文化景点。
傍晚时分,巨丰堰三拱桥上,渠水缓缓流淌。夕阳映照下,那一汪清水仿佛是一条连通古今的纽带,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希望与奋斗。
这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的故事,更是一代代守护者的故事。历史的长河不会停止,而那些默默守望的人,还在时间之河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辛德瑞拉k:《公民导刊》2025年2/3月号刊发的《青菜萝卜堆里 藏着城市治理温情》一文,真的就如标题一样,读起来非常温暖、安逸。文中写了村民老罗夫妇早起乘坐背篓专线,从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到城里去卖菜的情景。平淡的点点滴滴,却饱含着每个人对家乡、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与敬意,让人非常感动。
@doux鲜果愿:《公民导刊》2025年2/3月号刊发的《“近”享便利 “圈”出烟火气》一文很有意思。全文围绕“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展开。天原社区设置托育中心,免费照看婴幼儿;杨公桥社区居民过年期间参加了好几场邻里节庆活动;人和街社区小孩发烧,不到15分钟就得到了及时的诊治。这一切,都展现出暖城治理的温度和美好生活的刻度,值得仔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