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出土的这件铭刻 由明代第一才子杨慎撰铭手书
作者: 宋婷婷 石美华
1982年2月7日,在铜梁巴川中学校舍工地上,发现了两座明代石椁墓——张南潨(zòng)墓和张南潨夫妇合葬墓。其中有大量随葬品,且张南潨墓的志文志盖,均为当时著名学者杨慎所撰并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被誉为明代第一才子,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至今,但其书法传世遗墨真迹寥寥。
张南潨名不见经传,杨慎为何会为其撰铭手书,背后又有哪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墓志铭浓缩一生故事
走进重庆市铜梁博物馆,二楼铜梁明代石刻仪仗俑展厅里展示着这样四件文物:明张南潨墓志、明张南潨墓志盖、明张南潨夫妇合葬墓志、明张南潨夫妇合葬墓志盖。
“这四件文物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入选了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铜梁博物馆馆长张泽春介绍。
张南潨墓志盖与志石,均长75、宽55、厚6.5厘米。志盖篆书“明故待封君南潨张公墓志铭”四行十二字。志石上刻楷书志文三十二行,满行三十字,共八百七十五字。
只见上书:“铜梁之张,自楚孝感而徙,名洪者,生子曰天性,偕室胡,避乱入蜀,乐铜梁之僻沃,家于吕奉里而庐焉。天性生瑛。瑛生迥,娶于汪邑进士源之孙女、宋翰林学士浮溪公藻之裔也。迥生曰巽,号守拙居士,娶刘氏,是生南潨公,讳文锦,字素卿。”
“公生正德丙寅四月二十三日,卒嘉靖 丙辰三月七日,享年五十有一。”
“卜戊午正月廿九日葬于城西飞凤山之阳。”
“而公作《昭君曲三解》见寄,神交久矣,铭曷宜后。”
……
“张南潨墓志铭,由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撰写,交代了张南潨籍贯、生平事略,并赞美其有侠义品格。”张泽春介绍,张氏祖先为湖北孝感人,元末避乱入蜀,迁到铜梁。张文锦,字素卿,号南潨,是第五辈,娶沈氏生二子,长宗胤,次佳胤。
杨慎在此墓志铭文中,既称美南潨张公性格刚烈,“性刚直负气,耻与豪贵相征逐。家政严若公府,遇事英论霆施淑慝,黑白甚皙,不苟合。重然诺,周急难,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又赞赏其吟诗自适的洒脱,“暇日携觞操觚,吟咏自适,为诗刻尚风骨,有《南潨遗稿》藏于家。尤轻财好客,一方名公,毋不唱和往还”。为人与为文与杨慎颇为相似,故感叹曰“神交久矣”。
杨慎为明朝有名的才子,24岁中进土、是皇帝钦点状元。他不以书法名家,但是醉心于书学。
从该墓志铭手书来看,杨慎的书法,点画行笔较慢,一丝不苟,起笔、转折、停顿处都有明显的方笔提按交代,略显敦厚与拘谨,线条也不时有缠绕、夸张成分;结体上却多以欹侧取势,字形大小不一、左低右高,自然天成,充满创新与个性、生机与活动,于不合法规处又现挺拔与流畅;通篇字距紧密和谐、行距消散淡远,看似字字独立,全篇却又飘逸流畅,神采飞扬,直抒胸臆。
杨慎书法传世遗墨真迹寥寥,因此,此墓志铭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但他为何会为张文锦撰铭手书?张泽春表示,这与墓志铭中出现的另一个名字——“佳胤”有关。
张佳胤的“开挂”人生
张佳胤,张文锦之次子,字肖甫,号居来山人,文武兼修,一生传奇。
他幼时聪慧敏捷,二十三岁举于蜀,二十四岁中进士,行役之地北至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南至两广、西至云南、东至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张佳胤的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平乱、保边、修长城、筑海防闻名,为明朝重臣、国之栋梁。
据介绍,张佳胤为官有道,颇受百姓爱戴。
嘉靖三十年,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期间平定了卢柟冤案,智擒大盗高章。当时,大盗高章假装是逮辅犯人的吏役,直入官府衙门,劫持张佳胤索取府库银两。他面不改色,假装不知底细,给高章写了取款凭据,实则全都写了掌管巡禁盗贼的乡官的名字。然后把县署役吏全部召集起来,立即将强盗擒住,由此名声大振。
在任内,张佳胤治理滑县水患、建嘉禾楼、救济饥荒、汇集滑县师儒,完成滑县第一部《滑县志》,并为之作序。后得杨博举荐,升户部福建司主事。不过,他刚到福建任上,父亲张文锦去世,遂回家守丧。
嘉靖四十一年,张佳胤升蒲州知府,正值陕西华阴大地震不久。当时蒲州黄河泛滥,民生疾苦,生产也难发展。张佳胤觉得,凡事成败,都在民心。他决定广集民力,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修寺建塔,就是现在山西普救寺内的莺莺塔。同时修筑河道,治理黄河,最后以黄河之功升河南按察使。
张佳胤一生仕途显达,政绩颇多,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在文学上也有所成就,被称为明代文坛“嘉靖七子”之一。
在其所作的《居来先生集》2091首诗作中,直接描写铜梁风物的占百首以上,尤其钟爱巴岳山,其中描写巴岳山的竟多达六十余首,有《游巴岳山》《巴岳山房赠李四》《巴岳绝顶巨石如炉登览奇异爰咏斯篇》等。
万历十六年,62岁的张佳胤逝世,后葬于铜梁“凤凰山之赐茔”,按照明代品官坟茔一品官之制。
在他逝世以后,被当时公认为文坛盟主的王世贞在祭文中称“定军之西,忽陨巨星。涪巴涸流,岷峨权倾。庙隳伟栋,国隤长城”,对其一生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在铜梁南城街道翠英村里,还矗立着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张佳胤故居,目前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父走江阳乞墓志铭
嘉靖二十三年,张佳胤参加乡试,因成绩优异受到重庆太守刘绘的赏识,于是让他做其子刘黄裳的伴读。
刘绘待张佳胤如同己子,情义深厚,张佳胤亦感激刘绘的知遇之恩。刘绘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非常喜欢军事,常与张佳胤交流探讨,尽管在仕途上一显一隐,但二人终身交游深厚。
两人性情相投,诗文互答,喜乐与共。
在《居来山房集》中存有张佳胤与刘绘的书信。《与刘嵩阳先生》诉别后时日较长不得相见的相思之苦,“别十年不得面语,虽聚散有数而,耿怀多矣";《寄嵩阳先生》诉己失子之痛,以及先生六十寿辰不能“致词”和不能“致一物以供瑶台之燕”之歉;《复嵩阳先生》载张佳胤想仕宦之暇,随老师行吟山水而不得之憾。
刘绘《春夜与张垆山对酌和韵》写罢政隐居的刘绘,逢张佳胤来访,惊喜不已,“灯前笑语文章客,天畔飞来骨肉人”,二人谈诗论文,欢笑晏语。《长歌赠张垆山》既称美张佳胤少年才俊,人生得意,“文藻争春艳”,又次谦言自己“衰潺悲秋风”;既表达对弟子跨越千山万水来访甚欢,“只今重义酬相知,千里修阻意不辞”,又喟叹自己壮志未酬,而饮酒自慰,“我今灌酒日欲醉,世上万事如鸿毛”。
在张佳胤与杨慎的交游中,刘绘是重要的中介人物。
刘绘与杨慎神交契合,以道相通。张文锦亦仰慕杨慎才学,曾寄《昭君曲三解》给杨慎。在此影响下,张佳胤对杨慎越发熟悉,慕其文采,于是特地前往拜会杨慎,希望请杨慎为父撰写墓志铭。
彼时,杨慎被贬至云南,在江阳(四川泸州)小住。公元1557年,张佳胤专程至江阳,乞杨慎为父写墓志铭。他寓居紫房道观(著名的泸州城南玄妙观),与杨慎留恋数日,载酒往来赋诗互答,相交和乐。
同时,他结识了曾玙、熊过等一众巴蜀文人,相与饮酒游赏,并于第二年成立诗社“汐社”,结紫房诗会,诗酒唱和,成就了一段佳话。
延伸
成套出土石俑 人文艺术价值珍贵
铜梁博物馆馆藏文物4639套(件),其中珍贵文物57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10件(套)、二级13件、三级文物452件(套),古代文物3073件(套)、近现代藏品912件(套)、当代藏品637件(套)。
两墓出土石俑89件,石制明器家具12件,墓志2合,银、铜器9件,共出土文物109件(套),占该博物馆所藏国家一级文物的绝大部分。
“明晚期时,石俑随葬为当时所常见,多以木雕或陶烧而成,但这种石刻的、成套的目前仅在铜梁有发现,可见其珍贵。”张泽春说。
同时,张文锦、沈氏墓出土的两组石刻仪仗俑,再现了当时官员出行及日常起居的情景,象征着墓主人的生活和官场威仪。
“古代官员出行所乘坐及随行的仪仗有严格的区别。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通过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反映了官员的品级大小。”张泽春介绍。
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的石俑、石明器制作精致。石俑的形态生动多样,有喊号的、提鞋的、提衣服的、吹奏乐器的、敲锣打鼓的。有的石俑面涂白粉,用墨勾描眉眼,红色涂唇。石俑的衣纹雕刻粗犷,线条流利大方,有的衣服上还涂有红绿色彩,所持物件还有涂金的。从俑的衣着、动态上,可以区别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情感的人物形象,富于生活气息。这对研究明代的民间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石俑穿着也有多种类型。如帽有圆形尖顶帽、椭圆形尖顶帽、圆形平顶帽、圆盆形尖顶帽、圆盆形瓜皮帽以及盔、冠等数种;衣服有袍、褂、长衫、半衫、裙等;鞋有草鞋、布鞋、靴,也有打赤脚的。石俑手中的仪仗兵器也是多种多样。石制明器家具有书桌、交椅、床、箱柜、粮仓等。这些都是研究明代民俗、服饰的宝贵材料。
张文锦墓的一套有1件四人肩舆俑,22件仪仗俑,马2匹,伞盖、书桌、交椅各一件;沈氏墓的一套则有1件8人肩舆俑,57件仪仗俑,马23匹,伞盖2件,书桌、交椅各1件。
两套仪仗的规格相差较大,是因为二人入葬时身份有所不同。
张泽春介绍,张文锦死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葬于嘉靖三十七年,当时其子张佳胤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朝廷敕赠张文锦为兵部主事,官阶为正六品。沈氏葬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时张佳胤已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官阶为四品,沈氏被封为太恭人。
“这两套仪仗俑,应是按当时四品和六品的仪仗制作的,为研究明代官员的官阶制度、官员仪仗以及随葬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张泽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