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包装费何时成了糊涂账
3杯奶茶装在一个袋子里,要收取3份打包费;150元的餐品,打包费就有10余元……如今,在各大外卖平台上,绝大多数餐饮都要收取打包费。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打着“限塑令”名号收取的打包费,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变成了一笔糊涂账,怎么收、收多少,都是由商家说了算。
消费者不当冤大头
秦 蔡
外卖平台的普及给了消费者更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抖音博主“B太”通过视频曝光一家外卖平台商家乱收包装费,引起了广泛关注。
视频显示,在点餐过程中,商家对每个茶叶蛋和每包榨菜丝都收取了包装费,实际上这些食品并未使用额外包装,仅用了纸袋等简单包装。
这并不是个案。
如今,外卖包装费的累积效应已不容忽视。即便单项费用并不多,但在“按件收取包装费”叠加下,这些费用甚至可达到外卖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这种不公平收费,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商家也有发声:因为加入外卖平台,需要支付额外的“抽佣”费用,再加上各种活动和优惠券,挤压了利润空间,因此才通过提高包装费来补贴收益。
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支付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有合理的价值和回报。大家在乎的并不是几块钱,而是被迫接受不合理的收费,这让买卖双方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只要市场是健康有序的,合理利润应该给予保护。但一项费用没有合理解释,甚至背后的原因是商家为了补贴其他成本而提高,这实际是双方基本信任的崩塌——因为消费者无法判断,在我买的这份外卖里,有多少是为流量买单。
“不是钱的事,而是没人愿意做冤大头。”这应该是消费者的普遍想法。这种想法背后,是对公平、诚信的追求,以及对透明环境的需要。
别让生意成了“精”
陈 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做生意精明一点无可厚非,特别是小本生意,就靠薄利多销,更得精打细算才行。
但要想把生意做得长久,古人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秘诀:以诚为本、童叟无欺、要勤不要精……
可惜,现在有些生意人搞错了方向,何止精明,简直“妖精”。虽不至于到“坑蒙拐骗”的地步,但“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做得也委实有些过分。
就像我们在网上买书,哪家价格低就买哪家,殊不知“精明”的商家早就把我们当成了“鹭鸶”。
怎么“劈精肉”呢?书籍售价是可对比的,运费就显得“迷雾重重”。
一般来说,大多数卖书的商家会收6元运费(很多还包邮)。而我买过一次书,书价16元,运费却收了18元。更过分的是,我是一次性买了两本,商家一次性寄出,运费一分不少,收了两个18元。
上一次当总会学乖一点,可有些雷区是避无可避。
点三杯奶茶,装在一个袋子里一次送达,收了三份打包费;在餐馆吃饭,坐上桌就要收餐具费、茶位费……作为消费者,我非常不爽。这些精到极致的商家却站在道德高地上,说是为了环保。
是的,有些商家打着“限塑令”的名号收取包装袋费用,“教育”了消费者,同时还赚一笔。
这些商家确实是很精,精到把消费者都当成了糊涂蛋,怎么收、收多少,都是各商家说了算。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这又何必呢?
消费者不是鹌鹑、鹭鸶和蚊子,看得懂这些套路。
监管不能糊涂
何 勇
外卖打包费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让消费者感觉被“刺痛”。从法律角度说,这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实际上,外卖包装费没有严格做到明码标价,让消费者不清楚商家到底按照什么标准收取打包费,还涉嫌价格欺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经营者销售商品,同时有偿提供配送、搬运、安装、调试等附带服务的,应当按照“标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价格或者计价方法”的规定,对附带服务进行明码标价。
消费者可能不会为了几块钱与商家较真,但监管不能糊涂。
市场监管部门应以执法之剑,倒逼商家把外卖包装费收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治标之策上说,市场监管部门强化执法,短期之内可以通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方式,倒逼外卖平台、商家尽快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制度,遏制外卖“包装刺客”现象。
从治本之策上讲,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规范外卖打包费的收取,给商家收取外卖包装费立规矩、定标准,明确外卖包装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等。同时,外卖平台应当设置外卖包装费收费上限标准,将外卖包装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当然,也可以考虑直接取消外卖包装费,将外卖包装费并入饭菜定价之中,彻底终结外卖包装费乱象,并遏制外卖过度包装问题,减少包装浪费。